第83章 第 83 章(1 / 2)

加入书签

李悦上辈子也就有张身份证证明自己是公民,在单位也是得过且过混日子,不过这辈子这么多年不管是之前跟着李治和武后耳濡目染,还是自个在封地上潜移默化,总算是学了一些识人的本事。

像是岭南这边,官员无非就是两种,一种就是出身寻常,运道不好,或者是得罪了人,被塞过来的,另一种就是在朝堂上得罪了皇帝,或者是得罪了上头几个权贵,然后被贬谪过来的。后者其实还有点翻身的机会,毕竟,能得罪皇帝和权贵的,本身就不是什么一般人能做到的。像是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当年就得罪了杨广,被流放岭南,后来天下大乱,杨广还没挂呢,他就堂而皇之地自个回了关中,投靠了李家。

不过如今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发生了,人心思定,就算是有心人想要搞得天下大乱,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这等被贬谪到岭南的官员,毕竟不是流放,他们在朝堂上终究还有些故旧,什么时候找准了机会,在圣人那里提一嘴,说不定也就能回去了。甚至就算是流放的,遇上大赦天下,也能离开,另外还有一些人,因为卷入了某些事件被跟着流放过来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翻案了,到时候自然能够翻身。

不过,泉州这边的官员都不属于这种类型,他们就是通过科举还有其他一些渠道上来的。大唐做官的渠道其实不少,举荐,荫封,科举,另外你只要找准了门路,也能捞个小官做做。皇帝又不会主管所有的人事权,就像是后世那些企业的董事长,他们会管基层员工招聘的事情吗?无非就是人事还有招聘部门的主管过一下就行,最多就是送到董事长那里签个字,走个流程。皇帝这边也是一样,像是底层的小官,甚至根本不用走这个流程上面的主官就能直接任命了。

泉州这边七八个县,县令只有一个本来就是岭南人,叫做莫威,他是冯家拐弯抹角的亲戚,走了冯家的门路才捞了这么个官,冯家也就是在岭南有些影响力,放在中原,大家对冯家多半不是很瞧得上,面对面的时候客客气气的,背地里头都说冯家就是蛮子。这位当年在冯家那边下了不少功夫,冯家那边安排他征讨叛逆的山越,立下了一些功劳,然后又运作了一番,将他送到了县令的位置上。

其他几个,大半是科举上来的,自然不是什么进士科,进士科每次也就那么几个人,一个个都跟宝贝疙瘩一般,因此,自然不可能沦落到这里来,他们考的多半是明经,明法,明算,明书,秀才之类的常科,这个比进士科好考很多,要不然也不至于有五十少进士,二十老明经的说法。大唐的常科每年都有,进士科录取最少,往往也就是十个人左右,有的时候甚至都没有,其他的呢,相对录取数量比较多一些,但是比起明清时候的盛况,还是差了许多。而常科里头,除了从下面郡县过来的,还有从国子学还有各地官学推荐上来的,国子学也就不说了,唐朝这会儿能进各地官学的,也都不是什么简单的货色,一般都是有着一定背景的。因此,真正留给寒门士子的空间其实很少,而等到授官的时候,他们又是被拿捏的一方,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若是出了缺,一般就是拿他们这些寒门士子顶上。毕竟,出身稍微强一点的,也看不上这些穷乡僻壤的位置。

李悦询问了一下这些人的履历,哪怕这些人考科举都有点投机取巧的意思,毕竟,只有进士科考不上的,才会选择其他科。不过若是李悦,多半也会选明算科,你拿自个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这不是自个给自个找不自在吗?哪怕朝廷已经铺开了《五经正义》这种科举工具书,但是比起那些从小浸淫其中,家里长辈说不得就是经学大师的,他们这些人起步就晚了许多,师资力量也多有不如,在这样的情况下,去跟这些人挤进士科这个出路,岂不是找抽?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不是人才,相反,在这个时代,能够在专业性比较强的那几个常科脱颖而出的,都算得上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了。唐朝的科举制度还是比较科学的,不像是后来,就是考诗词歌赋还有文章策论,培养嘴炮倒是没问题,但是这些人都很难有实干之才。而通过这些常科考出来的,起码在某个方面是专业人士,李悦尤其看重几个考明法和明算的,这都算得上是专业人才了。不过,人家毕竟是县令,自个也不能随便就将人弄过来给自个干活,因此,便干脆说道:“本王初来乍到,账下也没几个拿得出手的人才,不知道诸位何以教我啊?”

能做官的就算不是人精子,但是起码言外之意都能听出来,莫威当年能够以冯家远亲的身份硬是挤开了不少冯家的族人,有了如今的地位,自然是比较精明的,瞧见柳蒙没有说话的意思,他当下便是说道:“殿下,下臣身边还有几个不成器的子侄,若是殿下不嫌弃,不如叫他们给殿下打个杂也是好的!”

莫威这话一说,其他人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都纷纷表示,自个身边有几个得力的子侄,正好可以为殿下你效力。

李悦没资格在闽越这边搞什么科举,因此,也只好打点擦边球了,起码这些官员家的晚辈,总归是能接受一定教育的,这些人想要离开岭南,到朝廷去谋一条生路也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所以,你们还是老老实实先在我这里锻炼锻炼吧!对于这些人来说,能够跟着李悦混也不是什么坏事,李悦都跑到闽地这边做藩王来了,还能怎么着,偏偏他还有开牙建府的权力,这就说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要没有出现什么特大的变故,那么,李悦就是闽越这边的土皇帝,在这样的情况下,跟着李悦,其实是一份靠谱的前程。他们之前从刺史柳蒙那里知道了李悦还是宁王的时候所做的一些事情,别的不说,跟着李悦,起码不会受穷。

这次的宴会还是比较成功的,虽说没什么丝竹管弦,也没多少新鲜的菜肴,但是目的却是达到了,李悦对此颇为满意。

宴席散了之后,柳蒙带着这些属官离去,走了没多久,莫威就忍不住了:“柳明府,之前在宴上为何少有言语?”

柳蒙有些无奈,他说道:“你们过来做官,身边都带了些同族的子侄,本官这边呢,原本族内就人丁不旺,因此,除了两个长随之外,就没带人,你让本官从哪儿变出什么人手来给这位殿下呢?”

莫威大咧咧地说道:“横竖明府与殿下相邻,之后多的是机会,以后若是殿下这边有什么好事,明府千万别忘了咱们这些属下啊!”

柳蒙对莫威也是无可奈何,他是外来户,莫威却是地头蛇,哪怕莫威是属下,柳蒙在莫威这里也很难摆出上官的架子来,因此只得说道:“放心便是,何况,泉州就这么大,本官这边的事情,难不成还真的瞒得了你们不成!”

另一个叫做胡寅的官员,这会儿也是好奇地问道:“这位殿下虽说还年少,却天生威仪,可见不是常人,不知道闽王殿下到了咱们这边,究竟有何打算?”

柳蒙叹道:“本官对于闽王殿下的事情也是道听途说,闽王殿下在宁州做得好大事情,问题是,本官来岭南之前,也不过就是地方上的寻常官员,消息并不灵通,哪里能知道宁州那边的事,最多就是有些耳闻罢了,等到来了岭南,更是闭塞得紧,就这些,还是本官之前找闽王府的人查探出来的呢!能够跟随闽王就藩的,自然都是闽王的心腹,他们的话,最多也就能信七分,所以,闽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本官也说不清楚啊!”

李悦才不管这些人怎么看他,就像是后世的资本家一样,他们招人也不是很在乎员工的想法,只需要他们996就行。李悦倒是没这么不人道,这年头你就算是想要996,还没这个条件呢,别的不说,晚上天黑了,点灯熬油的干活,灯油不用花钱的吗?另外就是,熬成了近视眼,之后岂不是要耽误工夫!

不过,其他的事情,却是已经开始提上议程了,先是在附近购买受精的鸡鸭鹅蛋,然后建立孵化室,开启养殖模式,另外呢,他又命人在海边开辟盐田,泉州这边虽说多雨,但是一年四季,怎么着还是有不少晴天的,在这边开辟盐田虽说不是最佳选择,但是总比那些百姓用铁锅柴火煮盐强得多。何况,这边冬天也不算冷,即便是冬天也能晒盐,这就弥补了雨水偏多的缺点。

不管是一个月的时间,李悦这边就走上了正轨,起码许多日用品已经实现了自给自足,泉州这边也直接开了市集,低价出售食盐,陶器和瓷器,最让山越人看重的却是李悦搞出来的蜂窝煤,买两百个蜂窝煤还能送一个铁皮的煤炉。

李悦是真没想到,泉州这点地方,居然矿产还是挺多的,铜铁铅都有,可能产量有限,但是放在这个时候已经足够了。李悦带过来的这些人如今对于勘探矿产也有了一定的心得,不同的矿产是个什么样子,他们大概都知道个不离十,甚至还有人发现了铜铁矿脉里面伴生的金银矿,这简直就是送上门来的钱财,以至于不少人都暗中觉得李悦是财神爷下凡,再不济,也是财神爷手下的童子下凡,要不然的话,怎么他到什么地方,都能找到好东西呢?起码在李悦来之前,泉州这边真的没人发现什么矿产。

不过采矿却是一件麻烦的事情,这年头采矿技术很差,根本就是要用人命来填,即便李悦命人仔细加固矿坑,小心操作,也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李悦手底下就这么多人,让他们去采矿,李悦还真有点舍不得,但是,若是不开采那些矿产,李悦这边的生产就跟不上了,因此,李悦不得不开始在越人中招工。

这年头,山里的越人数量还是挺多的,他们日子其实并不好过。一般生活在山林里的民族,往往是以打猎还有采集为生,问题是,山里头猎物虽说不少,但是危险也很多,即便是他们部族中最熟练的猎手,也有可能一个不注意就命丧蛇口。至于采集什么的,那就更不好说了,这边气候湿热,虽说各种果子也多,但是像是荔枝这样已经驯化过的果实,成熟期很短,他们又没有其他保存的手段,赶着成熟的时候吃一阵子,之后便没了。而没有经过驯化的果实,许多口感并不好,还多半皮厚核大,果肉其实没多少。真正那种淀粉含量高,果肉丰满,产量也比较高的水果,如什么榴莲,菠萝蜜之类的,如今还没有引进中原呢,自然不可能在闽越之地种植。闽越这边有个比较尴尬的地方,这里很靠近热带了,但是还不够热,因此,有些比较适合当做粮食的水果,这里其实是不适合种植的,就像是椰子,这玩意水分高,椰果也有着一定的蛋白质甚至是油脂,而且,产量其实也不算低,椰子树甚至浑身都是宝,椰壳,还有椰棕都能够充分利用。可是种到闽越这边,根本就不可能结果。

除了这些果子之外,他们也只能是在山里开垦一些小块的田地,种下一些种子,但是收获其实不会很大,甚至还有一些食草的鸟兽会跑过来偷吃,有的时候,你收上来的粮食,说不定都没有种下去的多,这就非常尴尬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一般会带着猎物下山跟山下的人换取粮食,泉州这边终究还有不少地方适合耕种,山下的人呢,跟山上那些越人终归也有些香火情分,因此,还算是比较公道,但是这般也只能保证他们生存,至于说生活得有多好,即便是各个部族的首脑也不敢这么说。

而李悦这边呢,便希望能够在越人之中招聘一些矿工,他给的报酬在这个时候还算是比较丰厚,因此,即便李悦在招聘的时候明说了,开矿有着一定的危险性,很多越人还是动心了。干什么不危险呢,爬山的时候,一个不注意失足也有可能丢掉性命,李悦给的报酬丰厚,而且他们还能以员工价从李悦开的那些作坊里头低价购买各种生活用品。

像是食盐,因为是晒出来的,泉州的市集里,一斤粗盐,不过就是二十钱而已,而员工价呢,直接打了个对折,就是十钱,这简直跟白送没什么区别,若是买上二十斤背回去,跟偏远一点的部族交换一下,起码能够交换两三头比较大的猎物,够一家子吃上很长一段时间了。要知道,他们以前就算是靠着海,吃盐也不是非常容易的事,倒不是缺少柴火,而是他们没有铁锅,就算是换到一口铁锅,煮上几次盐,铁锅就要锈得不成样,稍微不注意就直接破掉了,如此一来,这个成本自然就很高了,那时候,他们猎上一头鹿,也就只能交换不到两斤的盐而已,甚至很多时候还是掺了沙子的那种,而如今呢,虽说大家都说这盐是粗盐,但是里面几乎没有沙子,除了盐粒稍微大一点,什么问题也没有,就算是放到中原,稍微碾碎一下,也能冒充精盐出售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悦总算是弄到了一批矿工,他这会儿倒是很怀念在长安看到的昆仑奴了,这些昆仑奴多半身体结实强壮,性子也温顺忠诚,据说也是一些商人从海外搞到的,但是具体是个什么海外,李悦也没搞清楚。因为如今航海技术不行,李悦琢磨着就算真的是海外,估计距离中原也不算太远,要不然的话,就算是昆仑奴出售的价格不低,也不一定能收回成本,毕竟,这年头出海,事故率其实还是很高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