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第32章(1 / 2)

加入书签

四颗糖,李蔓给白芹、丰高朗一人一颗,自己剥了一颗吃,三人含着糖从门市出来,往办公室走去,路上,丰高朗好奇道:“李同志,你会好几个民族的方言吗?”

“也就附近民族的方言能听懂,会说几句。”西双版纳毕竟不是白族的聚集地,从小学起,她身边就多了汉族和傣族的小朋友,到了初高中,又增加了哈尼族、彝族和拉祜族,虽然人数都不多,可每次分班总有那么一两个。

一个班里相处久了,一些简单的对话还是会说的。

“这就很厉害了!”白芹道,“交流起来,不用在你比划我猜了,减少了很多麻烦。”

来南猛坝商店买东西的,多是附近村寨的少数民族和前面红旗农场的知青,知青还好,交流顺畅无阻碍,消费也不低,可相对的他们买的东西也单一,吃喝穿。

不像少数民族群众,什么油盐酱醋、五金农具、钢精锅、手电筒、长筒雨鞋、结婚用的床单被面毛巾枕巾、散装烟酒等,品种多样,商店人旺气旺,才能一扩再扩。

可就是这么一帮顾客,他们却常常疲于应付,主要原因是交流起来有障碍。不是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就是他们听不懂营业员带了苏北或是沪市口音的询问。

“是啊,若是能听懂他们说什么,就不会拿错东西,裁错布的尺数了,”别看才在门市待了三四个小时,丰高朗便对此深有体会,“李同志真的很适合营业员这个职位。”

“会计也不错,我挺喜欢的。”李蔓说完,转而疑惑道,“那怎么没有在附近村寨招营业员?”

“咋没找,问题是,一个村寨也没有俩读书的,有个小学毕业,不是在大队当队长就是会计,初中毕业都能去县、镇当干部了。你看咱商店不远有所小学,是不是觉得读书不难?”白芹摇了摇头,“附近的孩子离家近,上下学还好,可就这样,小学毕业的也没有几个,更别说去县一中读初中高中了。”

穷啊,一年下来,学费书本费加起来,对一个家庭来说可不低。供一个孩子,一家都得勒紧裤腰带。要是再去了县里,食宿又是好大一笔。而且现在上初中也不是谁都能上,要推荐,看出身、看表现。

再有一点,也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远见,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有那个读书的时间,大人更想让孩子多打一捆柴,多放几只羊,增加点收入。孩子们呢,光一个普通话,就读得他们脑壳疼,还有什么平舌音、翘舌音,太难了!相比读书,他们更喜欢满山撒欢地跑,摘些果子,捉只野鸡贴贴饥饿的肚子。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一个,路难行。

哈尼族村寨在林海,彝族在海拔几千米的地方,出来上学何其难啊!

还有些村寨在大山深处,几乎于世隔绝。

而不识字、不识数,卡片不会写,数目点不清,来了还不是净添乱。

丰高朗:“其实还有一个办法,我们可以请人来教我们学习傣语、哈尼族语和拉祜族语啊。”

白芹失笑:“学一门外语都难,你还要大家学几门!好,就算大家愿意学,谁来教呢?你要知道,便是同为傣族,生活的地区不同,语言也是有所差别的。”

“李同志啊。”

李蔓一愣:“我?!”

丰高朗点头:“嗯。”

“别、别,”李蔓忙摆了摆手,“我就会几句简单的日常用语,口音跟他们还有些不同,哪能教人啊。”

“其实,”李蔓继续道,“没有你们说得这么严重,大家在门市待久了,便是不会说,也能听懂几成。”

这倒是真的,特别是有些老员工,不但听得懂,还能跟老乡攀谈几句呢。

“哦,对了,”李蔓主动转移话题道,“丰同志你跟着谁啊?做什么工作?”

“我跟着车同志,从事日用商品仓库保管和调拔,听车同志志说,有时也要到县百货公司采购。”

“哇,”李蔓赞道,“挺好的!”采购啊,可以经常去县城。

丰高朗咧嘴一笑,伸手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我也觉得挺好的。”

说话间,几人踏入了办公室。

“白芹,”江会计拿了一撂本子递给她道,“东西核过了,没问题。”

白芹接过,分了一半放在李蔓办公桌上道:“你看一下,上月的物价变动和商品调拨都在这里了。”

“好。”

李蔓拿起一本日用商品,翻开看了遍,基本上浮动不大,又拿起了一本五金农具……

“当当……”

下班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