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第 49 章(2 / 2)

加入书签

这是一个强国,所以其他国家推崇它的文化,这个强国的国民所追捧的小说,其他国家的人也开始跟着追捧。

换成另外的任何一个国家,《保罗》都可能发展得没有那么顺利。

消息传到华纳手上的时候,喜得他当场就传了两道消息回英国。

一道是对出版社总编刘易斯的解雇书,毕竟如果不是他一开始的消极不作为,《保罗》如今的成就说不定还不止如此。

另一道则是在听说了欧文在酒后大放厥词,说“如果这本小说能卖出去,我就叫他爸爸”后,华纳带着怜爱的微笑,亲笔给他写的一封信。

信里没别的内容,就几个单词——给我亲爱的儿子。

这天对华纳来说,注定是辗转反侧的一天,好不容易等到天亮,他刚起床就给陈知意打了一个电话,通知对方这道喜讯。

虽然本人没有接到电话,但没关系,华纳想了一会儿之后,又带着《伦敦日报》驻华的两位记者,驱车前往《燕京日报》,找了他们共同的合作者丁思。

也正是在丁思这里,华纳才得知了陈知意搬家的消息。

“陈小姐搬家了?我怎么不知道?”华纳的表情十分迷茫。

丁思礼貌微笑,“早就搬了。”

他这里的消息,要比华纳滞后一些,因此在听到《保罗》在英国大获成功的消息后,他的心情也颇不平静。

这其中还有一点华纳体会不到的,复杂的情绪。

华纳是个英国人,在他心里这就是一桩生意,只不过这桩生意的前后过程颇为曲折,成功后还好好的让他出了一口恶气,所以他才会对这件事表现得十分激动。

而丁思则不同,他是个华夏人,还是在如今这个背景下,饱受其他国家欺辱的华夏人。

强国的文化会在传播出去的时候,理所应当的受到别的国家的追捧,这是因为他们国家的国力够强,因此连带着整个国民的文化自信都空前高涨,他们的东西当然都是好的,不然他们的国家为什么会比其他国家强盛?

反观弱国,国民的心态则正好和强国相反。

你们国家如今这个样子,人人都能来踩一脚,与之相应的,你们国家的东西也肯定有问题,大多数人就是这么个逻辑。

他们不看真正的好坏,管你的东西是不是流传了上下五千年,反正你们国家弱,这些东西就没用,久而久之,就连本国的人都信了,我们的东西就是没西人的高级啊。

国家积弱就是原罪,弱国的人是二级公民,弱国的东西,也是次一等的东西。

丁思此时的心态,一方面有着为手下的作者容与成功的喜悦,而另一方面,则是一种难言的、酸涩的情绪。

《保罗》虽然写的是英国人的故事,但它是我们华夏人写的啊。

最开始传出去,也是先在我们华夏传播,华夏人看完后,才出版到英国的。

甚至或许是因为《保罗》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丁思看它亲切,都觉得这就是一个本土的故事。

这是一个现在华夏的土地上,不少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而现在这个故事,征服了这时代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国民。

甚至在下一步,还可能走向世界。

对他来说,这不是一本小说走向了世界,而是一个华夏人,凭借这本小说走向了世界。

仿佛是一个契机,一个和世界接触的桥梁,一个文化传输的渠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国家的文化,能得到别的国家的认可,如今华夏人已经踏出了第一步,后面的还会远吗?

————

陈知意是在下午,才接到电话赶往英租界的。

编辑丁思,出版商华纳,以及两位伦敦日报的记者,早就在劳伦斯夫人的书房里等着她了。

本来几人是想要在燕京日报采访的,但华纳嫌这报社不够气派,这才改成了劳伦斯夫人的书房。

这书房的确装修得十分气派,两面都是高大的书墙,向阳的那面开了大窗子,窗下种了一从花,造了个小巧的园景,屋内各项摆设都很讲究,红木的桌子,鹅绒的软垫,拍起照来,衬托得照片里的人都多了几分气势。

陈知意出门时虽然匆忙,但她是那种会随时把自己收拾得体面的性格,这时候穿的一身搭配合宜,直接拍照也并不露怯。

这两位驻华的英国记者,在来的时候就猜测过,这位畅销小说的作者会是何等风姿,等见面后,才惊讶的发现竟然是一位打扮时髦的淑女。

像是后世突然发现一本男频爽文的作者,竟然是一个女孩子一般,这两位记者在采访完之后,心里也是大为震撼。

陈知意对《保罗》在英国的风靡,倒是没有丁思那样的酸涩情绪。

在她的想法里,她现在取得的成就类比一下,就像是《哈利波特》刚开始在全球畅销,不算是什么太出奇的成就。

毕竟她一开始写《保罗》的初衷,不过是想借此来警醒国民,所以才将小说背景放到了西方。

采访结束后,她和丁思一同离开英租界。

丁思几近哽咽的开口,最终才艰难道出一声,“先生”

陈知意叹了一口气,周围的人,伦敦日报,丁思,还有许多《保罗》的读者,他们都把她架得太高了。

她很清楚,她现在所取得的这些成就,不过都是占了时代的便利,换到后世,《保罗》必定不会有像现在一样的气势,或者说换到任何一个民族强盛的时代,《保罗》都不可能激起这么大的水花。

在《说张三》激起全国骂战的时候,陈知意那时候就有点体会,她的确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而直到这时候,《保罗》的消息再度传来,她才真正理解了“巨人”这两个字的深切含义。

这代表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她将就是“正确”本身,她所做下的每一个对局势的判断,每一个下意识的举措,都会凌驾在历史的洪流之上,降维打击一般将她推向高处。

她领先了别人一个时代。

而她来到的这个时代,她的国家却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

《保罗》风靡全英国的消息,如今还没有在华夏传播出去,但陈知意却已经因为这件事,再次忙得晕头转向起来。

英国那边催得厉害,她要写稿,还在尝试着做一点《保罗》的翻译工作,以及时不时的过问一下,这本小说出版的各种情况,实在没有精力再理会其他事情。

等她发现《保罗》这几期,已经在许多报刊上暂停连载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多星期以后了。

“所以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丁思对这件事感到十分无语,容与先生什么时候得罪了这么一位大人物,简家竟然还专门为这件事,拜托了不少人脉,将要封杀容与的态度,表现得明明白白。

这次的事情,和之前当局要封杀容与这个笔名不同,那时候为了节气和信仰,报社里但凡是个有骨气的,都不会屈服出卖这位先生。

但这次简家出手,却没有牵涉到这些大义,不过是私人恩怨,只要不是实在太过于欣赏容与这人的,或者说是和她私交甚笃的,都不免要卖简家人一个面子。

再说了,简家的要求又不难,不过是不刊登容与的文章罢了,又不是要他们直接登报诋毁这位文坛新秀,和人结下什么大仇。

但正是这样悄无声息的封锁,对一个靠文章吃饭的人来说,才是最可怕的。

读者都是健忘的,长时间没有作品出现在他们面前,那么纵使当时对《保罗》这篇小说的印象有多深刻,过个一两年也不会再记得这个作者。

“如今燕京日报内,已经收到了十七家报社寄过来的解约合同。”

《保罗》是在燕京日报上连载的,其他报社想要转载,得先找燕京日报付一笔转载费,才能跟在燕京日报后面刊登这篇文章。

而因为《保罗》连载期太长,其他报社大多都是直接和燕京日报签下了合同,省下一笔一笔付款的麻烦,直接按季度转账。

“哪些报社?”陈知意接过丁思手里的名单,一一看了起来。

她和丁思对这件事都没什么担心之类的情绪,主要是《保罗》在英国受到追捧的事情,已经成为了事实,离它传入国内,也不过是早晚的时间差别罢了。

而一旦《保罗》的消息传回国,这所谓的“封杀”,就会彻底的成为一个笑话。

华夏好不容易出了一本走向世界的小说,能是你简家想封杀就封杀的?

简儒文现在在文学界的地位虽然崇高,但这也仅限在本国文坛,论起国际上的地位,他还不够格。

甚至在丁思看来,容与一出世就是这样的势头,如今能这么轻易的被简家摆弄,不过是输在“年轻”这两个字上。

再给她二十年的时间,不,十年之内,容与的成就绝对会高过简儒文。

想到这里,丁思不禁又看了陈知意一眼,陈知意正靠在椅子上,脸上全是这段时间忙碌之后的倦态。

她总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

光线打在她脸上,明明暗暗的,陈知意并没有注意到丁思的目光,因此也不知道他此时心里正转着的念头。

岂止是超过简儒文,丁思看着她那么年轻的脸,忍不住感慨,他从业那么多年,都实在是预料不到,这位先生未来的成就会高到何等地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