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章 第二次松锦之战(七)(2 / 2)

加入书签

而普天之下,他唯一能找的,也唯一有可能出兵的,就只有喀尔喀外蒙古了。

但喀尔喀蒙古不是傻子,两千里之遥,还要穿越沙漠,没有巨大的利益,他们不会无缘无故的来搅合这谭浑水,所以,多尔衮拿出了一个喀尔喀蒙古三大汗王,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都不能拒绝的条件,那就是元顺帝留下的蒙古玉玺。

蒙古玉玺是为蒙古人天命的所在,林丹汗败亡之后,他的妻儿投降建虏,并奉上了蒙古人的传国玉玺,如此,建虏黄太吉得到了蒙古人的天命,成为了建虏和蒙古人共同的皇帝,最初,喀尔喀蒙古三部不是太愿意承认,但在建虏不断遣使和断绝贸易的压力下,他们最终是屈服了。

这其中,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玉玺,如果建虏黄太吉没有得到蒙古玉玺,喀尔喀三部是说什么也不会向他臣服的。

但臣服归臣服,喀尔喀却从来也没有为大清出兵,更何况现在大清风雨飘摇,已经快被明国逼到了绝境,这种情况下,喀尔喀就更是不会轻易为大清出兵了,不然明国秋后算账,够他们喝一壶的。

而要诱使他们出兵,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拿出蒙古玉玺。

蒙古玉玺是蒙古人心中至高无上的宝贝,尤其是对各个汗王来说,得到蒙古玉玺,就等于是得到了统治蒙古的名义和天意,他们如何能不动心?

但蒙古玉玺同样是大清的宝贝,是大清号令蒙古各部的基础,如果没有了蒙古玉玺,大清以后如何号召蒙古?

因此,要拿出蒙古玉玺,非说服小皇帝和宗室大臣不可。

小皇帝好说,以“大玉儿”布木布泰的见识,肯定会同意自己的建议,大玉儿同意了,小皇帝自然也就同意了,关键是宗室亲贵,尤其是礼亲王代善,只要代善不反对,事情就能成。

这一次,多尔衮吸取了锦州撤军的教训,他决定先斩后奏,一面进宫面见大玉儿,一面令大学士刚林出使喀尔喀外蒙古,并且严令二十天之内,必须赶到喀尔喀,然后再给十天的准备,再四十天以后,喀尔喀的大军要出现在锦州。

也就是说,多尔衮给了刚林七十天的时间。

“你告诉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谁能帮助大清击败明国,谁的功劳大,蒙古玉玺大清就会赐予谁!”多尔衮道。

“奴才明白!”

刚林奉令,急急而去了。

随后,多尔衮进到宫中面见太后。

听闻要拿出蒙古玉玺,才能请到喀尔喀援兵,“大清太后”布木布泰大吃一惊,流泪道:“辅政王,你和哀家说实话,我大清已经到了出卖祖业,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吗?”

多尔衮跪在地上,痛苦道:“非如此,不足以保锦州,锦州不保,则大清亦不保!”

“用玉玺换来喀尔喀援兵,锦州就能保吗?”

“喀尔喀三部加起来,最少十万骑,加上我大清的兵马,胜算有七成!”多尔衮回。

布木布泰叹息一声,流泪道:“那就请辅政王决断吧。”

接着,多尔衮召来多铎,代善和济尔哈朗,将此事宣布。

是宣布而不是商量。

代善和济尔哈朗都是惊异,最初也都是不情愿,但在多尔衮的说服之下,最后还是叹息的同意了,反倒是多铎有些不甘心,嗷嗷的大嚷了一阵。

众人达成一致,然后多尔衮才把一定会反对的豪格召到了崇政殿。

果然,豪格捶胸顿足,大吵大闹,咒骂多尔衮无能,竟然将先帝好不容易取到的玉玺交还给蒙古人!

多铎立刻出言反击,说蒙古玉玺,本就是辅政王十四哥当年率兵千里,艰难跋涉,击败林丹汗,亲手得到的,怎么成了先帝?今日不得已,就算将蒙古玉玺赐予喀尔喀,未来也能夺回来,你豪格大嚷大叫,除了一声嘴,对大清又有何益?

豪格怒,两人又要剑拔弩张。

多尔衮喝止了多铎,一向刚硬的他竟然是忽然流下了眼泪,痛苦的自责,最后甚至要拔剑自刎,众人大惊,多铎眼明手快,上前一把就夺下多尔衮手中的宝剑。

豪格被镇住了。

代善亦被震撼,他少有的,主动站起,用慷慨激昂的声音支持多尔衮,又说,虽然他自己老迈病躯,但这一次却一定要随大军出征,以为大清尽最后的一丝薄力,不止是他,两红旗上下,所有十二岁以上的宗亲,都要随军出征,一个也不留,以响应朝廷的号召。

最后,代善言辞恳切的请求豪格,为了大清,不要再闹了,我们上下一心,共度难关如何?

这时,多尔衮又拿出小皇帝福临的圣旨,宣布赦免豪格一切罪过,恢复王爵,并令豪格带领正蓝旗,一齐前往锦州,参与大战。

多铎又起身,就过往的一些事情向豪格表示歉意,

几管齐下,豪格也是被感动了,他跪在殿中哭的泣不成声,诅咒发誓。

叔侄兄弟抱在一起,演了一个阖家团。

虽然拙劣,但这一场戏终究是将建虏内部的矛盾和缝隙,勉强弥合在了一起。

不管内心如何,表面上他们终于是团结了。

“我豪格愿为前锋,不破明军,绝不回盛京!”豪格对天发誓,豪气无比。

-------求月票啊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