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她们都去哪儿了?细数风尘女子的出路归宿(1 / 2)

加入书签

真没想到又能就这一话题水上一期,行吧,争取这一章能多唠点干的。

有一个老虎脑袋问我,你上一回写了如何解救那些风尘女子,可也有一辈子都没被人搭救的人吧?

这些人都是什么结局啊?你写写吧,已经给你安排上了。

你真的想知道么?

真的么?

你确定么?

好吧,尽管三遍已经问过了,但我还是希望你有个心理准备。

除了极少数被人赎身或者自赎出馆的,剩下的风尘女子最终结局都是贫病交迫地惨死在荒凉破败的巷寒窑当中,得以善终的几率极其渺茫。

举个例子。

1949年11月21日,在人民政府的积极行动下,整个首都范围内两百多家大风月场所在一夜之间全部取缔关门,共有1268名饱受摧残压迫的妇女同胞被解救出火坑。

然而经过医生诊断,这1268名妇女同胞中共有1205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性病,染病几率高达95!!

为了挽救这些妇女同胞的生命,人民政府从本就极度紧张的财政开支里拨出一亿元专款,用于进口昂贵的盘尼西林。

可怕么?

然而更可怕的还在后面,经过进一步的排查,1205名性病患者当中还有十几个是从来都不接客的清倌人!

根据医生诊断,这些一直守身如玉的清倌人也会患性病的原因很可能是和患者长期共用生活设施而造成的交叉感染。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有传闻,同治皇帝当年就是因为游逛花街柳巷时感染恶疾,最后不治身亡。

和掌握全国最顶级医疗资源的皇帝比起来,一个普通风尘女孩所能获得的医疗帮助实在是太过渺。

摆在所有风尘女子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抢在没感染恶疾前跳出这个火坑;要么就只能眼睁睁得被火坑慢慢吞噬!

好了,点稍微轻松一些的。

那就是风尘女跳出火坑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得遇良人,被良人赎身脱籍。

第二虽遇良人,但恨良人力有不逮,只能赎身未得脱籍。

第三自家积攒储蓄,自赎脱离。

以下各举一例。

第一种是风尘女最好的归宿,良人肯出力帮你脱籍,那就是接纳你成为家庭正式一份子的表示。

虽然风尘女一定当不了后宅主事的正妻,但只要知道做伏低,话办事都心在意,最后得一个善终还是可以指望的。

怕就怕这些人身在福中却不知福,比如《琵琶蟹当中的琵琶女。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黑灯瞎火的与有夫之妇私会于游船之上……

得亏这件事发生在风气开通的唐朝,要是赶上礼教森严的明清,那琵琶女够沉塘浸竹笼的罪过了。

凭啥一个陌生男人大半夜得隔着船舱喊你赴宴,你就抱着琵琶过船啊?

这种事要是让你家官人知道了,人家该咋想?

也许有人会,这是琵琶女的老公先抛弃她。

然而事情真的如此么?

《琵琶蟹所发生的地点是今江西省九江市外的浔阳江。

这是江西省第一大水系,瞬时流量能有多少不好。

反正光凭一个弱女子怀抱琵琶地划船操舵是肯定不可能的……难道她是浪里白条的前世?

所以在琵琶女的坐船上,有撑船摇橹的艄公舵手,有提着灯笼照亮,还拿着披风帮着遮挡夜风(枫叶荻花秋瑟瑟)的丫鬟婆子,没准还有暖手的熏炉与食盒酒壶。

这可是私人游艇级别的待遇,那琵琶女的老公要是真不要她了,还能给她这种待遇?

以今眼光来看,琵琶女就是典型的‘作’。

‘老大嫁做商人妇’。

她老公是诚心实意得把她娶回来的。

既然是嫁,那就一定有媒妁和婚书,也就是给她脱籍了(教坊女不能上婚书)。

人家是挺想和琵琶女过一辈子,但琵琶女却咽不下这口做伏低的气。

于是一个人跑到浔阳江上夜弹琵琶,心中未尝不是埋怨‘既然大张旗鼓得娶我,却为何又将我置于别人之下受人家的窝囊气’。

别急,还有猛料要爆!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

诗中这个‘浮梁’,就是今江西省东北部的浮梁县,以盛产茶叶着称。

从浮梁县到九江市,地图直线距离145公里,实际通航里程只多不少。

考虑到唐代的交通水平,这是不折不扣的远门,来回跑上大半个月是一点问题都没有(逆水时只能靠纤夫一步一步得拉纤)。

可这能疆重利轻别离’么?

人家不来回奔波得贩茶挣钱,拿什么养活你啊?

你晚上乘坐私人游艇沿着浔阳江到处逛的时候,可曾想过要给老公省钱么?

人人都想‘自己家中坐,钱从上来’,可这现实么?

再就算老公出远门了,你好意思跟人家自己‘去来江口守空船’么?

老公走时没赶上送行,这可能是因为人家家里的大老婆带着家里人来码头送行,不让琵琶女往跟前凑。

这点还可以理解,但为啥他回来你也没接着呢?

这船上拉回来的是一包一包的茶叶!

作为押船的商人,琵琶女的老公得亲眼盯着脚夫将茶叶包从船上心翼翼得搬到车上,再运回自家仓库里存放。

只要有江水溅到茶叶包上,那这包茶叶就不能入库存放,而是得摊开在日头底下彻底晒干。

潮湿的茶叶一入库,肯定就发霉了,那还能卖么?

装卸茶叶的过程,他老公肯定要全程紧盯,这可是最最关键的环节,决不能假手他人。

一旦茶叶发霉变质,这趟二十来的奔波辛苦,可就白吃了!

这一船茶叶光卸就是大半,琵琶女就是每派一个丫鬟到码头上转一圈都不会错过她老公。

这要是还能守空船,那多半就是根本没把老公放在心上,不知上哪条河上浪去了。

等她玩够了想起这节来,船上的茶叶全都搬回商人家里入了库,此刻商人八成都和大老婆一起吃上热乎乎的接风面汤。

这就是为啥当家大老婆多半不用去码头接船的原因:商人一定得亲自押着茶货回家来,自己在家安心等就是了。

前往码头接船几乎是琵琶女唯一可以和老公互诉衷肠的机会。

显然她还是没抓住机会。

其实琵琶女心中的‘怨气’,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京城户口,有房有产;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每叫善才服,妆成总被秋娘妒’

年少有才,要模样有模样,要妆容有妆容;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当年追老娘那些人,花钱这叫一个敞亮!

好端赌银钗,就为给老娘合曲打拍子,敲碎了。

正宗西域来的葡萄酒,乡下茶贩你见过么?人家一开就是两瓶,喝一瓶,倒一瓶!

‘弟走从军阿姨死,朝来暮去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做商人妇’

要不是我们家中途出了事,老娘我年纪又大了,我能让你这个乡下土财主接盘?

作者白居易‘元和十年(816)因率先上疏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并于次年做《琵琶蟹’。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琵琶女的弟弟从军,也就是琵琶女风头正盛的那几年,应该就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具体时间不会早于公元800年。

不然琵琶女嫁给浔阳茶商时的年纪也太大了,那不是娶妾,而是娶了个妈回来。

(琵琶女十三岁学成出师,之后又在教坊工作个两三年,要是再加上十几年,那就得三十四五了,当年这个年纪就是嫁饶极限)。

大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唐与吐蕃之间爆发‘维州之战’。

次年正月大唐攻破维州(今四川理县东北)战役结束

要知道安史之乱(755763)以后,唐朝实力大损,边境防线也严重内缩,使得西线强悍的吐蕃帝国不断东进。

公元801年,吐蕃再次向唐朝西线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相继攻陷唐朝麟州等战略要地,兵锋直逼长安。

然而此时的唐王朝,却走出了一招化被动为主动的妙棋。

命令剑南节度使韦皋率领步骑两万,兵分九路经四川杀入吐蕃境内。

先后转战四个月,终围困维州城,并以围点打援战法,相继消灭吐蕃自西北赶来增援的援军。

虽转战千里,终大败之。

维州之战后,吐蕃实力大损,对唐朝的威胁大为减弱。

曾经雄踞欧亚内陆的吐蕃帝国终于开始走下坡路,再无力对唐朝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为了能打赢这场决胜百年的大会战,大唐举国抽调安史之乱后所剩不多的精兵,以供剑南节度使韦皋指挥。

如果琵琶女的弟弟真的被征召入伍,并参与了‘维州之战’,那就证明琵琶女其实出身正经军旅家庭,而且还是曾经保护唐代宗还都长安的名将郭子仪帐下精兵。

在代宗还都之后,这些部队因为一路护驾有功,遂赏赐田产土地,从此世居长安。

这时有人问了,既然琵琶女她的出身门第这么好,那干嘛还要被父母送进风月场所里那个呢?

寻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嫁了不好么?

这位看官,琵琶女她出身教坊是不假,可谁她那个了?

如果琵琶女真得那个过,那就不会‘五陵年少争缠头’的事情发生了。

都明码标价的事情有啥好争的?只要给鸨母交上钱,那还怕轮不上?

要知道,唐代的教坊主要承担职责的还是教育培养曲艺人才。

这副业才搞风月,所以琵琶女其实是被父母送去培训曲艺的。

像她这样的女子虽名属教坊,但却不受鸨母控制,也不陪宿陪歇。

最多只是捧着琵琶到达官贵人所举办的酒宴上献艺而已。

所以那些五陵年少才会捧着大笔钱财蜂拥而至,想做琵琶女的入幕之宾……因为人家是不那个的!

其实琵琶女原本的人生轨迹应该是这样:学艺成——名动教坊——由娘家人明察暗访,替琵琶女从争缠头的五陵年少当中挑选一位真正出身豪门的子弟嫁了。

然而不遂人愿,就在琵琶女名动教坊的那一年,她的弟弟被征召从军了,之后又战死在维州之战郑

(维州之战只持续了四个月,可琵琶女的弟弟显然是一去不返了)

紧接着琵琶女的父母阿姨又相继病故,从此再也没有娘家人可以帮着打听那些五陵年少的身家虚实了。

这时又有人问了,那琵琶女她自己为啥不托人打听这些五陵年少呢?

实在不行就干脆挑一个顺眼得嫁了呗。

可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例子,的是一个男的追女孩的时候都给人家送古驰爱马仕。

然而等两人一结婚,女方才发现那些东西都是男方借钱买的,如今已经欠了一屁股债,几乎每都有债主登门讨债,就算即刻离婚也得一同承担债务。

敢问现在这种事情还少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