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改变一点一滴(2 / 2)

加入书签

哪个男儿不憧憬仗剑走天涯,那本话本子描写的武林高手与第一美人的故事,俩人何止看过一遍,可是花国重文轻武,自家的爹爹只让学一些花拳绣腿,哪比得上覃锦元教出来的真正的兵士。

没见过的人凭想象是想象不出来的。

俩人都张大了嘴巴一直看一直看直到天黑散场。

等赵有才领他们去住处的时候,沿途上,这两人还没停止讨论呢。

那个说这个可太厉害了,那个说教头丑是丑了点,却真的有本事。

赵有才在一边不敢接话,看他俩的样子应该是向往了,那就很好,以后希望被元师傅操练的时候,也能耿着脖子坚持元师傅是个丑逼。

清瑶给二人安排在了教师宿舍里,是一栋二层的小楼。

赵有才先是把睡衣拿了出来,又把被子给二人铺好,又领着两人去了卫生间。

“这是咱们的茅厕,上完厕所这个地方一按就可以冲下去了。”

又领着二人去了隔壁的洗漱间。

“这边是冷水,这边是热水,但是热水那边是要自己烧的,今天已经吩咐了村民们帮你们烧好了,坐在这里洗就可以了。”

赵有才感觉也没什么可以说的了,就告辞离开了。

剩下的两人面面相觑了半晌,这他么的叫村庄?

就算在府里,也没有这种的东西,虽然他们府上都是有丫鬟小厮的,干活也轮不到他,可是不代表他们不知道洗澡花费的人力有多复杂。

他们爹还有假期专门用来洗澡的呢。

这么简单就完事了?

俩人试探着上了厕所又洗了个澡,等回了各自的房间,躺在松软的床上,回想起这一天的经历。

竟然……还挺有意思的。

本来以为难以入睡的二人倒头便睡的呼呼的了。

清瑶不知道这二人的情况,她正琢磨着印刷的问题。

拼音一旦普及,首当其冲的就是大量的拼音读物,所以她找了很多儿童乃至名著经典读物,她需要重新印一套有拼音的书籍。

可是吧,花国还在用雕版印刷,复刻一本书成本极高,简直是一本书换一个模具,书,基本靠抄……

活字印刷就不一样了,如果将一篇文章拆分成一个一个孤立的汉字,再重新组合在一起时,发现很多字母是重复的,把一个字母多印几次,就可以免去重新版刻的繁琐步骤。

可是……这还不够。

清瑶需要的是铅字印刷术,还有专用墨水。

铅字比泥字更耐用,制作也简单,将刻有字母的铜板从下方插入,再从上部注入铅水,等待冷却成型,取出毛坯,再稍加打磨即可得到需要的字模。

但是铅材料不好搞,少不得需要拉赞助了。

而印刷需要墨水,将灯灰、清漆与蛋白混合,更适合印刷。

有了字模和墨水,还需要一定的力把墨水从字模上印刷到纸上。

人力当然不行,人力受力不均匀,会出现用力过猛,或者过轻的情况。

受技术限制,清瑶没办法发明螺旋压印机,不过她可以做一个大型的人力操作旋转飞轮。

实验出来最佳的用力角度跟位置。

通过杠杆机构与螺旋机构,将水平拉杆上的力改变为垂直向下的压力。

再通过压板,将力均匀地作用在印刷页面上。

这样,字模上的墨水就可以印刷到空白的页面上了。

而且铅字活字印刷要比之前泥胚凸出,不会有边框跟着一块印上。

但是铅字也有弊端,比如危害大污染大,伤身体,不如胶版跟树脂的好用。

可是这已经是清瑶能改良的最大程度了,其他的清瑶还够不着,她也买不到航海日志,不清楚花国之外的版图是什么样的,有没有西方国家,有没有工业革命。

这些说起来好有些远,航海就是烧钱的主,她现在的资产还不够,实力不够就别张狂,猥琐发育中,争取一代更比一代浪!

这件事,还是要靠本土的力量。

说干就干,清瑶给萧家去了一封信。

十天之后,萧家的那位大公子便让属下带着不平等的合约来了。

二八分,萧家八,清瑶二,萧家出人工材料,同玻璃制造一样,清瑶需要用的,萧家可以无限供应,清瑶如果想开店,也可以用极低的价格购入,堪比出厂价,可是清瑶只能拿红利,不准建厂和泄露制作方法,

清瑶大笔一挥便签了名字盖了手印,没办法,她的羽翼不丰,人家吃肉她能得口汤,还是萧家觉得她还会带来更大的用途。

说到底,背靠大树确实好乘凉,可是大树也同样制约了她的发展。

后来萧家送来了清瑶需要的大量的印刷之后的书本,同时还借走了一名教拼音的老师。

这个清瑶没拦着,不管功劳在谁,能推广开来,百姓也是受益者。

这会大大降低读书成本,还能让一些读不懂古籍的学子们不认识的字也能读的通顺。

两个月以后,清瑶在布坊不远处又开了一家书肆。

里边卖的书没有很多,但是很奇怪,这里的每本书的文字上边都有一行小圈圈。

没过几天,书便多了起来,这些书的印刷都整齐的很,这一本跟那一根就像亲兄弟,墨迹也不会一点汗水就晕,哪怕不小心洒了水,只要很快晒干,也不会晕的不能用。

每一个字的上边都印着这种奇怪的圈圈,百姓们不知道何意。

有一天,王氏所有的员工都需要用午休的时间来学习这些圈圈了,他们回家一说,家人们才知道全来这种圈圈叫拼音。

而每个街的街口,王氏用来招聘的板子突然换成了那种圈圈。

每天都不一样,上午的时候,就会有一个王氏的员工在那一遍一遍的教这些圈圈。

年轻人在厂子里学,老人跟孩子们在街头学。

这东西本就不算复杂,老少皆宜,最后别说路边的乞丐都差不多学会了。

大家每天在街上碰见打招呼的方式也由原来的“你吃了吗?”变成了……

“你今天背会了二十六个字母了吗?你音调学会了吗?声母学的如何了?zhichishi跟zicisi分开了吗?”

大家再路过书肆的时候,终于知道了那些书籍上边奇怪的圈圈东西是什么了。

那是一种你不认识这个字,却也能坑坑巴巴的把书读下来,有的有心的人,还能照葫芦画瓢把这个音下边的字描会了,以后再见到这个字,他就知道如何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