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4章 有了自己的院士(2 / 2)

加入书签

最后,潘涛院士表态了。

“我要的东西,你们给不了我的。我对津城一院是有感情你,我在那里呆了40年了,我怎么会舍得呢?但是,我决心已下,我不会回津城一院了,我要留在安泰医院。这里才是我事业的地方。你们也别劝我了,我整个团队都不会再回津城一院了……”

潘院士说得很坚决。

来拉潘院士回去的人只能放弃。

最后,津城一院院长说:“潘老,我可以尊重您的选择,我最后问您一句,安泰医院开了什么条件给您?”

能说吗?

不能说。

关于无抗原标记的血液、骨髓干细胞,这是绝对机密,不能说的,他只好模糊说:“在这里,不出3年,就可能出一项大成果,你说,我能离开吗?”

众人理解了。

科学工作者,一辈子为之奋斗的事业就是研究,出成果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

也许,在安泰医院,潘院士可以得到刘牧樵的支持,有可能获得突破,这是可以理解的。

有先例的。

京大一院的李六一,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在德欣医院两年时间,研究出了一项很大的成果,据说在申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研究的成果就是得到了刘牧樵的帮助。

据说,刘牧樵给了他几个处方。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潘涛院士一辈子研究白血病的治疗,其中,在骨髓移植这一块,他是国内首批引进技术的专家,津城一院之所以有今天,就与潘涛院士有直接关系。

津城一院在国内是三大血液病治疗中心。

但是,近十多年来,潘涛院士似乎遇到瓶颈了,在科研上,没有什么大的成果,连二等奖都没有。

不仅仅是他,整个血液病学界,最近十多年进步不大,移植成了差不多是唯一的手段了。

而移植的难关,排异、感染等问题,解决的方法还是几个老办法,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潘涛院士是最明白的,要彻底攻克移植排异反应,只有一个办法,找到无抗原标记的干细胞。

过去,这只是理论,是梦想,而现在,他已经看到了,并且就在他手里,世界上真的有没有抗原标记的干细胞。

有了这个东西,就不担心移植排斥反应了。

这一批人回去了,又一批人来了。

这次是一批津城的官员,他们是不允许潘涛院士不回去的。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津城人民养育了你,你虽然有成就,有地位了,但是,你不能背叛津城人民。

当然,他们不会赤裸裸地这么说,他们很会用修辞。

潘涛院士还是听懂了。

怎么,我自由迁徙都不行吗?我在清江市,不也是为国出力吗?

他回答得很干脆。

“我不会回去的。”潘涛院士说。

“刘牧樵给了你多少钱?”

“不是钱的问题。”潘涛院士说。

“不是钱的问题,难道还会有别的问题吗?”

“领导,你别这样小看人好不好,我潘涛不差钱,我追求的是事业!”潘涛院士动怒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