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董家戏班子(1 / 2)

加入书签

宫河镇在油坊门东边六十多里地,从管辖权上说,是另一个地区了。

镇子不大,靠山临水,两条主街,七八条小巷子,大大小小上百家铺面。

镇子后的山头上,矗立着一座六角形砖塔,据说是北宋时修的;北宋太宗时期,杨家将在此驻守,抵抗辽国的进犯,一次大胜后,砌了这座塔,以示纪念。

陈望春按既定的计划,昂首前行时,刘爱雨的路线却发生了偏移,当刘麦秆一再追问她有何高招、有何捷径,能抢在陈望春的前面,跑进北京城时,刘爱雨说:“我去唱戏。”

刘麦秆又震惊又失望又愤怒,刚刚对刘爱雨的一点好感,灰飞烟灭了,靠唱戏能唱进北京城?

幸亏陈背篓没有两只顺风耳,要是让他听到了,还不笑掉大牙?然后大喇叭一样四处广播,村里也会有很多人,像陈背篓一样,笑得腿肚子抽筋。

刘麦秆沮丧透顶,脊梁上冷汗冒出,原以为刘爱雨有什么锦囊妙计,却原来是揪住耳朵擦鼻涕,乱扯。

刘爱雨说:“唱戏咋就不能出人头地?安沟的秧歌,不就是唱戏一直唱到了省城、北京城吗?武亭的梅子,也是唱戏的,每次回家,都被小汽车接来送去的,不风光吗?”

秧歌和梅子,都是洪河川大名鼎鼎的人物,每次回家,县长书记争着请吃饭,祖宗三代都脸上有光了。

但几十里长的洪河川,上百个村庄,几万人唱戏吼秦腔,就只出了秧歌和梅子,凤毛麟角啊。

刘爱雨却不信邪,坚信自己会是第三个红透天的角儿。

刘麦秆问:“你唱了几天戏?能唱几出戏?”

刘爱雨说:“不会就学,秧歌和梅子,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唱戏。”

刘麦秆辩不过刘爱雨,现在,当务之急得赶紧把她送出去,学唱戏就学唱戏吧,她要呆在家里,陈背篓一天能奚落十遍八遍的。

去宫河镇没有直达的班车,只能先到镇上,再到县城转车。

村里每天去镇上办事、购物、看病的人很多,蹦蹦车、三马子来来往往,但刘麦秆不想让村里人知道刘爱雨是去学戏。

戏子,那是下九流,上不了台面,入不了族籍,能像秧歌和梅子,唱出名堂来,就咸鱼翻身、鲤鱼跳龙门了;唱不出来,一辈子背上个坏名声,像头上顶着一个尿罐,臊气冲天。

刘爱雨不想动用她的11号交通工具,说:“搭个便车吧。”

刘麦秆说:“不嫌丢人?”

刘爱雨问:“不偷又不抢的,丢啥人?”

天还没大亮,天地之间蒙着一层薄雾,初冬的清早,吹来的风冷飕飕的,路边的树叶早就落光了,田野里也一片荒芜。

早起的鸟雀在觅食,它们一群群在空中盘旋落下,受了惊扰后,又突然飞起,喳喳地叫着。

油坊门学校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正是早自习时间,听着学生们嗡嗡的读书声,刘爱雨心里涌上一股苦涩、伤感、依恋的滋味;刘麦秆也望着远去的油坊门学校,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走了十几里路,刘爱雨气喘吁吁,抱怨刘麦秆有车不坐,偏偏要用两条腿,不自量力地去丈量几十里山路。

刘麦秆说:“走几里路都受不了,还学戏唱戏?你受不了苦,咱就回去。”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刘麦秆闹不明白,刘爱雨为啥偏偏要选最下等的戏子,和最上等的状元陈望春比试?

他不搭便车,一是掩人耳目,二是特意磨练刘爱雨,一个吃不了苦的人,绝对没有大出息,他刘麦秆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刘爱雨赌气了,两腿使劲,一溜小跑。

刘麦秆点上一根烟,不紧不慢地走着,心里暗笑,看你能跑多久。

太阳偏西时,他们到了宫河镇,在一个小面馆,刘麦秆给刘爱雨买了一碗炒面,他自己要了一碗面汤,就着干粮吃。

刘爱雨将饭推给他说:“你吃吧。”

刘麦秆假装可怜兮兮地说:“我只配喝点面汤,你是名角,炒面你吃。”

刘爱雨瞪他一眼,捧起碗,狼吞虎咽。

刘麦秆舔舔嘴唇说:“好好学,等你有钱了,每天给我买一碗炒面吃。”

董家戏班子在镇子东面的一个大院,掌柜的董瑞祥,手下有二十几号人,排了三四十本戏,走村窜巷,每年能演个二百场戏。

刘麦秆父女找到董家大院,恰好戏班子在家,他们刚从北塬回来,北塬的李世昌后人重修李氏家庙,请了七天七夜的戏,这一次,赚得钵满盆满的。

班子休整几天,之后去前川的张三万家,张家老爷过世了,订了三天三夜的戏。

刘麦秆买了两盒点心、两瓶酒、一包茶叶,这是拜师的礼品,花去了上百元,他心疼,叮咛刘爱雨,你要学出个名堂来,可不能让这钱打了水漂。

董瑞祥四十多岁,矮个子,话很少,嘴边常叨着烟锅,不含愁就带怨,心里好像装满了不痛快的事。

他瞅了一眼刘爱雨,问了问基本情况,才知道刘爱雨没一点童子功,就是会唱几句,便说:“年龄大了,练不出来了。”

刘爱雨说我能学,我肯定能练出来。

刘麦秆礼品也买了,没有再拿回去的道理,跟着帮腔,说这女子聪明伶俐,啥东西一看就会。

董家班子实际掌舵的是董瑞祥的老婆芳琴,董瑞祥只是个皮影人,幕后的挑线人是芳琴。

芳琴只比董瑞祥小三岁,面如芙蓉、腰如弱柳,声音细嫩清脆得像个小姑娘,看上去至少小了十多岁。

芳琴是唱青衣的,早几年也红过,这几年,班子里来了几个年轻的,她就唱得少了。

董家班子有二三百年历史了,他们不是本地人,康熙年间,从关中西府一路逃荒到宫河镇,因唱了几天戏,被宫河人所喜爱,热情挽留,就此扎了根。

班子传到董瑞祥手里,已是第十二任班主了,戏班功底好、口碑佳,在洪河川稳坐第一把交椅。

细皮嫩肉的芳琴,扭着水蛇腰,捏捏刘爱雨的脸蛋,夸奖说:“好个美人坯子,为啥学戏呢?”

刘爱雨说:“喜欢。”

芳琴身上的脂粉味很重,从没闻过的刘爱雨连连打了几个喷嚏,久违了女人味的刘麦秆心猿意马,偷偷地往芳琴身上瞟。

董家板子的规矩是,戏班子收学徒,如果不能登台,前三年是没有工钱的,只管吃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