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〇八章 郑和港(2 / 2)

加入书签

就在今年年初,在西太公司的策动下,尼德兰人控制下的帝汶岛独立出来,成立了帝汶苏丹国。

原因是这里扼守着从本土到到南华岛的海上交通要道。

因为这里算是尼德兰人比较偏远的殖民地了,他们竟然没有挣扎就接受了这个现实。

远东的尼德兰东印度公司早就已经躺平了。

他们现在除了摆烂,还能如何?反抗只会加速他们的灭亡。

西太公司今年经过了三次注资,现在已经是拥有上亿华元资产的大公司。

随着南华岛西部铁矿和煤炭开采项目的公开。

公司的股价不仅仅没有因为扩股而降低,反而逆势上涨。

甚至是一股难求。

悉尼城被占领之后,陆顺就赶到了这里,他还是南华岛的主管。

他将这座城市改为南华城。

他的同伴杜正文暂时管理这座城市的资产。

丁力的陆战队会驻扎在这里的几座主要城镇,维持当地的治安。

陆顺这段时间做的最主要的事情就是从新华岛上抽调人力接收新华城附近的农场和牧场。

这里远离本土,要在这里扎根,首先要在粮食方面自给自足。

以后建设南华岛还需要更多的人力。

比如说要在西部地区建造采矿场和钢铁厂的话,都要有大量的粮食去养活那些工人。

陆顺的工作并不简单,万事开头难。

他要对整个南华岛有一个长远的规划。

公司似乎也不放心进将南华岛完全交给这个毛头小子来管。

很快就有几名年长的董事,带着一个顾问团来到了南华城。

陆顺也就从一个决策者变成了跑腿的了。

此时的陆顺实力还很弱小,没有任何的资本去与公司对抗。

也许是上面的人发话了,公司开始全力向南华岛输送人力。

战争过后,即使是最繁华的南华岛东南沿海地区都是一片荒芜。

再没有人来管理的话,很快这里原本建设好的基础设施也都要荒废掉。

为了吸引本土的移民,公司开出了诱人的条件。

不仅仅有土地分配,还有现金补贴。

一时之间,从本土到南华岛的船只络绎不绝。

大量原本就有计划移民的内地人纷至沓来。

不过那些现成的农场和牧场早就成了公司的财产。

这些过来分地的移民要自己开发属于自己的土地。

而他们的启动资金要从公司贷款。

不仅仅是金钱,公司还能给他们借贷种子和耕牛。

所以这些人一到新的家园就跟西太公司绑定到了一起。

在南华要创造一个自耕农群体的建议是陆顺提交上去的。

这个报告甚是董书恒自己都亲自看过。

他对这个报告上的建议非常的认可。

在东南部,大分水岭以东的地区发展大农场、大牧场经济。

以一定数量的自耕农,丰富当地的人口结构。

总得来说,东南地区以农牧业为主。

在中部和东部的干旱地区,主要发展采矿业和钢铁冶炼行业。

所以中西部地区的人口主要是工业人口。

这样东南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就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互补。

陆顺将南华城的事情理顺之后,就乘船赶到西北沿海地区。

他要在后世达尔文港的位置建立一个新的港口城市。

这座城被命名为郑和港。

这里是整个岛屿上距离本土最近的位置。

当然,也是因为这里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良港。

之前陆顺在环岛探查的时候,就看上了这个地方。

不过当时他没有精力来建这座港口。

新建一座城市,说完很难,说简单也简单。

简单到陆顺只要先调用公司的人力物力在这里将港口给建好就行了。

所谓种得梧桐树,总能够引来金凤凰。

陆顺建好了港口之后,公司就能够将物资和移民源源不断的送过来。

经过扩股之后,西太公司现在并不缺钱。

吸引不到移民就用钱砸。

移民和物资进来之后,他们自己就会将城市给建设起来。

今后就是慢慢向矿区修路。将势力不断地向内陆地区延伸。

不过陆顺发现郑和港缺少一个中转港口。

从郑和港北上要穿过帝汶海然后是马鲁古群岛,从马鲁古海峡进入吕宋群岛南部。

这条南北航线,比之前从吕宋岛东部,经过新华到东部,再到南华岛东南部的航线要近的多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条航线必须要经过帝汶岛。

而帝汶岛一直是尼德兰人的势力范围。

尼德兰人在这座岛屿上还有种植香料的庄园。

这个么重要的一个岛屿必须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件事情要是让复兴军来做,有些大炮打蚊子的味道。

于是董书恒将此事儿交给了西太公司自己搞。

但是军方会帮他们托底。

在建好郑和港之后,“万金油”陆顺北上帝汶岛组织岛上的华人和土著发动了起义,将驻守在岛屿上为数不多的尼德兰人给赶跑了。

然后他们成立了一个受到西太公司控制的苏丹国。

接着这里申请成为了复兴军的藩属国。

这件事情出奇地顺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