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我就没想打价格战(2 / 2)

加入书签

这么大的动作,你告诉我你连未来的规划都没想好,忽悠谁呢!——一旁的李明嗤之以鼻。

林雄听到杨铸的推脱之辞,脸色不变:“希望农业科技公司虽然事实上是由你那边主管,但不管怎么说,顶的也是我们希望集团的名号;”

“因此,为了集团的名誉,也为了业务和人员调动上的不冲突,我倒是有一些事情想要请教你。”

杨铸似笑非笑地看着这只老狐狸,这是因为在之前觉得自己落了面子,因此想要小小发难了?

当下一脸的笑眯眯:“什么请教不请教的,林总太客气了,有什么事请说就是!”

林雄点了点头,然后拿起一旁准备好的资料:“新公司成立的目的我也了解一些,但是让我想不通的是,华夏入关在即,即便有了东北那8家农业公司并进来,但新公司未来如何确保农民对大豆的种植积极性?以及……如何面对国外那些价格递了一半的大豆及制品的市场竞争?”

看了看杨铸的表情,林雄解释道:“不要误会,我并没有任何刁难你的意思;”

“只是根据我这几天求证来的信息,由于东北那边气候的原因,大豆必须是春播;与小麦种植这一块有着时间上的冲突,因此我有些担心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毕竟没有规模效应下的价格优势,一切都是白搭;”

“所以我在想着,我这边能不能帮上一点忙?”

“毕竟现在希望集团跟各地的农业公司关系非常不错,而齐鲁这边由于气温没有东北那边冷,完全可以在小麦收割后的夏季播种大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肯定会更高。”

杨铸有些疑惑地看着他,大家都不是小白,他自然听出林雄刚才的那番话的确没有任何刁难的意思,反而是真的有出手帮忙的打算。

出于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朴素原则,杨铸觉得只要不涉及到机密,一些东西也没必要全部藏着掖着:“嗯……林总,我想你误会了,我并没有打算在价格这块跟国外的大豆进行直接竞争。”

林雄一惊,不在价格上竞争?

杨铸笑了笑:“咱们国家的大豆,目前主要还是榨油和食用这两种;”

“我现阶段其实真正看重的并不是油用大豆,毕竟咱们得承认,华夏本土的大豆品种与国外那些转基因的油料大豆品种有着不小差距;”

“按照东北地区一亩110~130公斤的大豆产出和1/3的出油率,真要是与国外大豆直接打价格战,我有多少钱都赔不起。”

“因此呢,我的本意是食用油为基础,主攻大豆在食品、饮料方面的应用,走品质路线,通过品控和技术改进,把本土大豆的价值和国外大豆区隔开来,然后通过铸投商贸和铸投国贸的强大渠道能力去消化它们。”

嗯???

林雄毕竟是老狐狸,一下子就嗅到一些不一样的味道。

在商言商,在当下的华夏,做中高端商品固然是个趋势,但是也要看是什么行业;

电脑、手机、汽车、服装这些容易溢价的产品做中高端的细分市场不难,但是华夏人吃了几千年的大豆产品……不是说不能做,而是其中的风险和投资回报率不成正比。

好吧,即便是凭借着工友之家的商誉,做中高端的大豆油或者豆类制品,风险系数远远小于正常企业,但是终归还是有些费力不讨好,杨铸费那么大精神图个什么?

沉思了半晌,已经对种植业有着很深了解的林雄忽然想到了什么,一脸不可置信地看着他:“杨铸,你的真正目的是……”

“种……子?”

仿佛是有些不敢确定,林雄犹豫了半天,才吐出来这两个字。

杨铸有些讶异地看着他,沉默了一会,终于点了点头。

没错,杨铸全力进入大豆产业,不仅仅只是为了不愿见到华夏在几年后的那场惨败;更是为了以大豆为试点,尝试一条能够解决华夏种子危机的路子。

毕竟华夏的人口太多,耕地面积却并不算多;

后世华夏每年至少都需要进口9000万吨~1亿吨的大豆作为榨油原料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

而后世国内最新培植出来的油料大豆品种,在试验田里也只是280公斤的亩产而已。

即便是按照这种理想产量,要满足国内榨油的需求,也至少需要新增3.6亿亩以上的耕地——要知道,后世华夏的耕地面积一共也才20亿亩而已,适宜种大豆的耕地更少,除了保障主粮种植面积,更是需要种植各种蔬菜来保证居民食用,哪有那么多地去种大豆?

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不管是不是转基因,杜绝进口大豆都是不可能,也没必要的事情;

而事实上,后世那场大败,对华夏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大豆种子的市场权,并且在华夏种子市场上拉开了一道大大的裂痕。

在兼并国内过半的榨油厂后,国外粮商们获得了市场话语权,并且制定了大豆收购标准,不是指定的那几款种子种植出来的大豆不予收购——在种子的专利上狠狠再赚一笔后,也让本都大豆的种子几乎失去了市场空间。

随着大豆种子的溃败,在国外粮商的不断运作下,到了最后,除了水稻为首的几种作物外,国内用的几乎都是国外种子。

稍微对种植业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种子可是被称为“农业芯片”的东西,真要是被卡了脖子,后果远远不是后世的华为遇到的窘境这么简单。

因此,杨铸目前最看重的,就是保住国产大豆种子的一亩三分地——国产大豆的口感和风味与国外的大豆截然不同,只要能够找到足够的出路,自然不愁国产大豆种子没有市场空间,剩下来的品种改良、技术突破等工作,想必在有充裕的资金扶持下,进度会快上许多。

而林雄所担忧的农民种植积极性问题,杨铸其实没当回事;

之所以对种植大豆有抵触,不就是因为收益不高么?

直接提升收购价不就完了!?

至于说如何在大幅提升收购价的情况下,保证企业自身能够形成收益闭环……

呵呵,岛国以弹丸之地,价格昂贵到没边的本国农产品愣是能抵御国外同类的冲击,并且在国民高度认可的情况下,大把大把出口创汇,说明岛国在这块的某些经验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而很不巧,杨铸在保证了销售端的强大把控力之下,很不自量力地想要尝试一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