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1 / 1)

加入书签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一辆很旧的面包车里,正在播放着一曲悠怨委婉的临江仙古风,《瞬忽新年又近,春秋梦锁楼台。酒帘垂望断蓬莱。黄昏时已幕,品醉待人来。记得风华正茂,琴鸣鼓震无猜。笙歌弦上演情怀。奢谈多少事,能不恨痴呆》。坐在车里的人们听得如醉如痴,回味无穷。

车子由市区一直向北行驶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停在大山旮旯的一个小山村子里。哎呀,总算把我们拉上来了。随着七嘴八舌的话语声中,陆续从车里走下来七位年过六旬的老人。五十年前,他们下乡插队到了这个小山村,前后停留了六年,又都飘然而去,今天是他们下乡知青五十周年纪念日,许多年以后又相约在一起,回村缅怀那以往的岁月。

今天虽然有点春寒,但早已经被南来和煦的春风,温暖的很是宜人了。老人们衣着简朴,步履也有些蹒跚,他们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深深刻印着他们前半生的生活经历,在他们的眼中,透射出洞悉世事的了然和淡定,从他们那自信的微笑中,可以看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哲学,已经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五十年对于茫茫宇宙来说,只是一眨眼的时间。但对于漫漫人生却意味着无尽的历练。这其中包含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喜悦伴着辛酸共舞,成功掺杂失望齐飞。这是一群与共和国同龄的人,他们伴着共和国的发展强大,默默无私的奉献了自己的前半生。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他们的前辈没有做到的,他们做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始终是他们的信念。上抚老人,养老送终,下育儿女,不遗余力。

他们看见过三面红旗的飘扬,(大)跃进的轰轰烈烈;

他们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粮食短缺的饥饿;

十年浩劫的动荡中,他们义无反顾跟着红旗指向,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在祖国需要的时刻,他们又信誓旦旦,与地奋斗,做了一个任劳任怨的农民;

招工回城后,哪怕从事再低等的工作,他们都无怨无悔的恪守一个职工的责任;

在计划生育的号召中,他们又一次做出了,国家利益高于天伦人事的选择,只生了一个:

改革开放了,人民要摆脱贫困了,国家要富强了,创造财富成为一切行为的指南。随着企业的关,停,并,转,一夜之间他们成了迷茫的失业者,正在人生的半中腰,上有老,下有小,唯一可依赖的企业没了,他们像没头的蝇子一样不知所措。敢问路在何方?跟头把式,磕磕绊绊,步入了退休行列,终于有了稳定的退休工资,不在为如何生存而奔波了。然而这辈子的责任,还没有尽完的是,自己唯一的独生子女。

升级后的爷爷奶奶们,为第二代独生子女的住房,教育,压力山大,六十开外了依然是尽其所能贴补子女,照料孙辈孜孜不倦,不肯歇上一歇。

他们这辈子虽然饱经了沧桑,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割舍过,奋斗过,为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甘愿奉献无怨无悔。平平淡淡的一句,谁让我们赶上了,即划上了句号。

今天,时光老人用他那神奇的手,又将他们送回到了,走上社会的起点。遗憾的是,当初来的是,十个风华正茂的少年,五十年后,再次踏上这片熟悉土地上的,只剩下了七位即将古稀的老人。那三位已彻底摆脱了人生的羁绊,看穿了滚滚红尘,早早奔向了人生的极乐世界去了。

老人们相互调侃着,一定要力争看一看,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是怎样一个美好的梦想。但是他们都非常清楚的知道,很难实现了。因为,他们只不过是一群,匆匆人生的过客而已。但他们不会遗憾的,他们来过了,也尽力了。

围绕着小山村前前后后的转着,看着,指点着。看,这干打垒的残墙,不就是当年自己修建的宿舍吗,竟然成废墟了;旁边的那一颗榆树是大娘养的鸡,夜晚的栖息地,当时还是值得夸耀的一景,如今榆树竟枝繁叶茂如此的粗壮了,大娘和鸡却看不见了;沿山一颗颗电线杆下,那依稀可辨的印迹,不是我们抬电线杆上山留下的吗?还记得来这里第一夜的情景吗?还记得我们洒下的汗水吗?当年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出现在老人们的眼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