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三十二章 非召章越回京不可(1 / 2)

加入书签

汴京内城吕府。

        吕惠卿升至翰林学士后便换了新居。

        现在吕惠卿也是起居八座的人物了。

        其弟吕温卿拿着厚厚一叠的名刺和拜帖来至吕惠卿的面前。

        吕惠卿随手拿起来一翻便放在一旁。

        吕温卿道:“自兄长升任翰林学士后,这拜帖名刺便越送越多,尽是一些趋炎附势之徒!”

        吕惠卿道:“当初你在山谷时,这些人便巴不得你看不见他们,又是这些人,你上了山了,就怕你看不见他们了。”

        吕温卿道:“这些人当初没少眼热妒忌兄长,甚至多在背后编排言语,幸亏兄长完全没将这些人放在心上。”

        吕惠卿道:“不是没放在心上,只是大丈夫当立奇志,追随王相公变法为先,余者皆不足道。”

        当初王安石看重曾布而稍稍冷落吕惠卿时,他可不是这么说的,眼下提了翰林学士,对方又是那个‘护法善神’了。

        “除了王相公,当世也唯有兄长可与之相提并论了。”

        吕惠卿摇头道:“这我可不敢当,至少还有一人。”

        “谁?”吕温卿刚想追问。

        吕惠卿拿出一封王雱手书递给吕温卿道:“王大郎君又要我办脏事了。”

        吕温卿看手书后问道:“是魏继宗?曾布?”

        吕惠卿道:“官家命我与曾子宣一起根究市易之事,你去见魏继宗一面,只要他肯改口说是曾子宣授意他污蔑市易法,他要什么我给他什么。”

        吕温卿知道兄长暗恨曾布很久了,之前为升任翰林学士一直隐忍着。吕温卿道:“此人与曾布相善,我怕魏继宗不肯改口。”

        吕惠卿冷笑道:“那便连魏继宗一起收拾!”

        ……

        曹太后宫中。

        官家听闻曹太后所提仁宗留下的宰相,心底顿时想起了几个人选。

        高太后向曹太后问道:“太皇太后所指的可是身在洛阳的司马光?”

        曹太后微微点头道:“他可以算一个。”

        官家听了司马光的名字便不想说话。

        曹太后对官家道:“眼下天下百姓甚苦于青苗钱,免役钱,还请陛下罢之!”

        官家闻言沉默了。

        曹太后,高太后与他说了不止一次。但官家仍是坚信王安石变法,他也知道两宫太后及他们身边人的产业,也受到了波及。

        官家道:“好教太皇太后晓得,变法是为了利民,而并非为了苦民。”

        曹太后道:“我知道这王安石确实是有才学的臣子,但是怨之者甚众,陛下若真是要保全他,不如让他出外一段时日,再为天下百姓选一个能明白事理的宰相,等过一段时日再召他回朝。这样既是保全了王安石,也保全了新法,更保全了祖宗天下。”

        官家细思曹太后的话,抬起头看着对方白发苍苍的样子心知,这一番话绝对是肺腑之言,从他这个皇帝的角度来考量,也是从如何治理好这个国家来考虑。

        当初仁宗皇帝驾崩后,曹太后曾执掌过天下,对于如何治理国家有自己一番见解,她也是为了稳固赵氏基业的角度来考虑。

        不过官家心想一罢王安石,又能有谁来接替这个宰相?

        真让司马光当宰相,恐怕不到一日之间,就把新法全废掉了。

        官家垂下头道:“祖母,百官群臣之中唯独王安石能够为国家横身当事。”

        】

        曹太后听着一声祖母,不由幽幽一叹。

        而就在这时一旁的岐王却道:“太皇太后之言实乃至言,陛下不可不思之。”

        官家听了勃然色变大声道:“难道是朕败坏了这个天下吗?那汝来作这个官家好了!”

        岐王听了也没有防备官家突然会爆发说了这一句,又是害怕又是委屈地道:“陛下,何至于此疑心臣弟。”

        说完岐王生生地落下泪来。

        岐王身为高太后次子,官家的亲兄弟一直都是住在宫中,之前有大臣说岐王这么大了该出宫了,可是高太后不肯。

        官家对外则说,这是周武王待周公之义。

        不过话说回来官家与岐王从小还是相处得不错,兄弟间感情甚笃。

        但兄弟感情好是感情好,疑心又归于疑心。

        在这个场合下,官家突然爆出这一句,顿时将他心底的怀疑暴露无遗。

        高太后与曹太后也是不能出一词。高太后喜欢次子不假,但同时她们这一支是小宗入大宗当了皇帝根基着实浅薄,在官家没有子嗣的情况下,留个次子在宫里也是防个不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