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志存高远(1 / 2)

加入书签

雨夜,松林,一郎中。

吴道友纵有妙手回春的本领,却没有呼风唤雨的能耐,刚出君阳城十余里,已是月出东南蒙蒙细雨。刚上这甘枣山确实是雨水丰茂,听君阳城的百姓说,城中的共水就是发源于这座山,然后向西流入黄河。

在山下的时候吴道友便发现许多一种葵菜一样、茎干杏树一样的草,它们开黄色的花朵而结带荚的果实,吴道友采了许多,听师傅说这种果实叫箨,人吃了它可以治愈眼睛昏花。自从吴道友拜别师傅以后,踏出中璞山真的是遇到了许多书上记载的奇珍灵药,一时间也忘记了行程,这才夜里进了这甘枣山,又封共水绵延不绝,水汽充沛,夜里阴雨连绵。

好在山上处处可见茂密的杻树,吴道友扛起行囊便爬上了一枝干结实的老树打算将就一晚,说是行囊不过是行程中自己编制的一篓竹笼,简陋至极,遇到人烟落脚时便当起摊子赚些盘缠,遇到这雨林旱地便支起来遮风挡雨或是遮阴挡阳,实属落魄。

……

第二日,吴道友不敢磨蹭半分,天蒙蒙亮便下了树,简单规整一番行囊,踩着带有绿叶泥藻味道的土地向着下一个小镇走去。

就这样又往东走了不知几里,到了一个村落,人烟稀少,好在满眼的良田美池,算是有几分的惬意。村中多种有茂密的橿树,还有茂密的杤树,这种树木,茎干是方形的而叶子是圆形的,开黄色花而花瓣上有绒毛,果实像楝树结的果实,人服用它可以增强记忆而不忘事。

吴道友也不管什么果子,边采边吃,也是一路奔波未曾休息,确实有几分饥渴。

“瞧,哪来的俊小伙,村里好些年头没来外人了。”

远看坐在河边石头上懒散的晒着太阳的老人们中间,一个年纪较大的老人先和吴道友搭上了话。

“在下姓吴,名道友,前往南方?山寻道,路过此地……”

“嚯,修道之人,少见少见,吴道友这名字倒起得有些突兀了。”

坐在刚刚说话的老人边上的一个老奶奶说道。

“不瞒各位,我倒不是什么修道之人,只是一个江湖郎中,想寻些养生之道罢了,路过此地,也想凭本事借住一晚。”

“郎中嘛,倒是比那些臭道士中听些。”

边上的几个老人切切私语,倒是这些话说的声音不大不小刚好吴道友能听见。

“吴郎中别介意,咱们先坐在这玄青石边落落脚,你也给我们几个老家伙看看身子骨,晚上到我家住就好。”

年纪稍大的老人主动来到了吴道友身边,招揽着一起向那黑青发亮的石头边走去。

吴道友此时还看不出几分玄妙,便乐呵呵地回了句“多谢大伯款待!”说罢,便支起行囊摆出来几分江湖郎中的气势。

“老夫最近头晕目眩,双眼发黑,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坐立不得,睡即安。”

较为瘦弱的老者先开口道。

“您老遇风有汗否?寒则掣痛否?暑则热闷否?湿则重滞否?……”吴道友一连问了老者数个问题,随即搭脉以便更好的了解老者的情况。

“否。仅早起眩晕,须臾自定。”瘦弱老者继续说道。

“那便不是四气乘虚而眩。我给您先开两剂一起调理,另开一方,以备不时之需。”

“正元辅以黑锡丹。平常的药材,不平常的方。真是好方啊。”瘦弱老者频频点头,说罢连同另一药方一同招呼众人前来观赏。

正元散

红豆炒,三钱人参二两肉桂半两附子炮,去皮尖川芎山药姜汁炒乌药干葛各一两川乌炮,去皮脐,半两干姜炮,三钱白术甘草炙茯苓各二两陈皮二钱黄芪炙,一两半。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个,入盐少许,煎服。

黑锡丹

肉桂半两沉香附子炮,去皮脐故纸胡芦巴酒浸,炒茴香炒肉豆蔻面裹煨阳起石研细,水飞金铃子蒸,去皮核木香各一两硫黄黑锡去滓。

人参前胡汤

半夏曲木香枳壳炒紫苏赤茯苓南星炮甘草炙。各五钱人参三钱前胡五钱橘红五钱上剉散,每服五钱,生姜五片,水煎服。芎术除眩散治感湿感寒,头重眩晕。附子生白术川芎各半两官桂甘草炙。各二钱半上剉,每服三钱,姜七片,水煎服。

“各位父老乡亲,吴某不才,医术尚浅,几点医术心得便不忌讳,说出来与各位交流交流。如果日后各位身体不适,头眩,痰挟气虚并火。那么一定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刚刚我搭脉的时候发现大伯的右手脉实有痰积,脉大是久病,日久作虚。若是左手脉数热多,那有可能是脉涩有死血。”

“久病之人,气血俱虚,而脉大痰浊不降也。”

“多谢吴郎中了,老夫这就回去煎制。”瘦弱老者鞠了一躬便先行告退了。

……

听说玄青村来了个郎中,村里的男女老少都到玄青石边看热闹来了,一来瞧一瞧这个新来的陌生人,二来看一看吴道友的医术如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