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上元节(二)(1 / 2)

加入书签

灵儿看赵榛呆呆的样子,噗嗤笑了:“呆子,我脸上长花了吗?”。

见赵榛还在盯着自己的脸,忽地醒悟过来,忙伸出手,不好意思地将唇边的渣渣擦了去。

赵榛脸一热,将手中的焦塞入口中。也许是吃的太急了,一时卡在喉咙间,脸涨得通红。

灵儿哈哈大笑起来:“没见过你这么馋的呀!”

赵榛使劲将焦咽了下去,接连咳了几声。灵儿一晃,忙去捶他的背。

赵榛吞咽了了几下,终于止住了咳声。看着灵儿着急的样儿,心中感动,禁不住握住了她的手。

灵儿身子抖了一下,手掌温热如火,轻轻靠紧了赵榛,细语轻声:“赵榛哥哥,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和爷爷之外的人一起看灯。”

抬起头,望着街巷灯火如昼,灵儿的眼睛亮晶晶的:“这是我过的最快乐最幸福的一个上元节。”

赵榛的手更紧了。

虹桥上,人头攒动。桥下,流水汤汤。

一弯河水,在夜色里映着粼粼的波光。

水面上,漂浮着一盏盏花灯;如一只只小小的船,载着一船灯火,金蛇一般在水里浮动。

河边,人群三三两两,往水中放着灯。人们在祈福,祝愿平安。

两人走下桥去,在无人的水边,灵儿将手中的莲花灯轻轻放入水中。

流水脉脉。黑沉沉的水面上,灯火点点。

灵儿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

莲花灯在水中打了一个旋,顺着水流向前而去,很快融入一盏盏灯丛中,不复再辨。

灵儿回过身,一脸认真地对赵榛说道:“我愿赵榛哥哥平安幸福!早日找到父母,家人团圆。”

“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

赵榛拼命不让自己去想。可眼前如潮人群,满城灯火,似曾相识的景象,总令他想起万街千巷、火树银花的汴京。

“正月里闹花灯,姊妹娘儿去看灯。城中仕女多齐整,汴梁城中人看人。”

母亲教他的歌谣犹在耳边,竟是一个字也不曾忘记。

一弯新月,斜挂在桥上。

千江有水千江月。

汴河的月色早已不再。不知冰封的北国,月色是否依旧凄冷。

赵榛的心情忽然有些抑郁。但看灵儿余兴正浓,不忍心扫了她的兴致。两人边走边看,不觉就到了翠云楼前。

翠云楼前立着一座琉璃灯山,高及楼顶,各色花灯团团簇拥,五彩流光,耀人眼目。仔细瞧,能看见绘了八仙过海的故事。

楼前一大群人,围得严严实实。两人好不容易挤了进去,才看见场中有个面涂油彩,头戴尖尖高帽的人正在表演。

赵榛一看那装束和道具,就知道是“使唤蜂蝶”。他在东京的大相国寺内,不知看了多少次了。

只见那人将一匹布帛折叠,用剪刀剪成蝴蝶与蜜蜂的模样,随后将剪刀一挥,那些蜜蜂与蝴蝶竟然随之飞去,落到地上,飞到人的身上。有一只蝴蝶竟然落在灵儿头发上,灵儿满眼惊奇,小心取下,捧在手掌,兴奋地脸通红。

周围发出一片诧异的叫声,人人都是张大了眼睛。

那人故作神秘,将剪刀往怀中一招,那些蝴蝶和蜜蜂又悠悠飞了回去。再看那布帛,竟是完好如初,全似不曾剪过。

人群一片惊呼。只听一个汉子大声

(本章未完,请翻页)

喊道:“好功夫,真是神奇!”随手将一大锭银子丢个过去。

赵榛觉得声音好熟悉,不觉闻声瞧去,竟自呆了。脸型方正,眉毛如墨染,两腮胡须密密,身高体大,不是宗杰是谁?只是穿了皮袍,胡须浓了些,脸瘦了些。

“大哥!”他不觉叫出声来。

那人也已经看见了赵榛,眼中也是十分惊喜。

挤出人群,两人站在了灯山下。

赵榛喜形于色,身上热烘烘的,上前就抓住了宗杰宽大的手:“大哥,不想能在这里相见!”

宗杰朗声大笑:“哈哈,那是你我兄弟有缘啊!”看看赵榛身旁的灵儿:“这位是……?”

灵儿毫不扭捏:“我是韩灵儿,是赵榛哥哥的妹妹!”

宗杰一愣,随即笑道:“妹妹?是妹妹,哈哈!”

赵榛忙问:“大哥如何来到这大名府?”

宗杰似不愿多说:“我是路过,正巧赶上这上元节。听说大名府灯火极盛,甚是繁华热闹。今日见了,果然名不虚传!”

赵榛也不再问,指向翠云楼:“大哥,难得有兴致,请大哥楼上去一叙!”

宗杰也不推辞:“好,今日你我兄弟不醉不归!”

两人上了楼。

此时楼上人声嘈杂,开锅一样。伙计跑前跑后,忙得不可开交。

等了好半天,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僻静阁子,三人进去坐了。

店小二满头是汗,摆了碗盏,气喘吁吁地说道;“客官,请点菜!”

赵榛拿了菜单,对宗杰说道:“大哥,既然到了大名府,须得小弟做东了!”

宗杰也不客气,解了项下的一粒扣子,说道:“那哥哥我今就做个吃客了。客随主便,老弟也不必俗套。”

顿了顿,又说道:“大哥没许多讲求,只要来些羊肉就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