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半禅寺内说佛法(1 / 2)

加入书签

若说什么法子能最快了解一个陌生的地方,读当地的史书记载一定是一味最好的方子。

大梁朝,青阳城,半禅寺,虽说不是什么专门收藏典籍的地方,但仍是收录有一国史册与本城周边的地方县志。只不过这种东西,除了一些考究学问的老夫子,一年到头都不会有什么人翻阅,多数时候还是放在楼阁里吃灰。

今日这位外来人说要借史书,了凡虽然一愣,却也没有拒绝。反正也不是什么佛经孤本,借阅两本史书,了凡还是能够做主的。

于是,这一日中午,缓过劲来的林抒就拿着一本《青阳志》在阅读,桌上还放着几本关于附近州县与大梁朝的记载。

不知为何,书本上的字其实与家乡并不相同,但林抒却能够很自然的知道每个字、每个句子的意思。不过这种事情,似乎也无从探知原因,或许是这具身体本身的肌肉记忆。

这些书不厚,许多事情只是大概的描述了一下。不过这正对上了林抒的需要,不知道是不是了凡揣摩出了他的心思。他本来也不是为了详细了解这些来读的,只是为了掌握一些基本信息。即使后续再有需要,再行考虑就是了。

“大梁地广物博,享朝有八百余载,设州十三,有县一百有余,这青阳便是其中一州。可即使大梁如此广阔,却也只是浩如烟海的无数王朝当中一个完全不起眼的存在,甚至连周边王朝之外的其他存在,都是由云游之人的只言片语当中窥见的。”

这里面描述的大梁竟然比他前世的国家都要大上许多,还仅仅是这个世界沧海一粟的存在,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不过,虽然这方面差距颇多,但其他方面相通之处却是许多。且不谈这郡县的设置,此时更有着科举的存在。乡试、会试、殿试与家乡一般无二,杏榜、桂榜、金榜也是相当的熟悉。这让人有些分不清家乡与异乡。

“算了,反正暂时我也不会去考科举,估计与王朝不会有太多关系。或许应该在奇人异事当中探寻一番,有些当时感觉奇怪的东西可能就是其他的力量在干预,能为我打开通往修行界的大门。”

于是这一日下午,林抒就一直在禅房里读着书,甚至有小沙弥进来为观音画像增补香烛,林抒也未曾发觉。直到月华开始显露,天外的光辉换作了清幽态,林抒方才醒转。

晚饭已经有人送来,简单的粥饭而已。不过后来必明又送来了一剂汤药,是了凡开的药方,只用作滋补调养之用。只是据必明所说,这药也颇费了些银两,监寺和几位长老有所意见。

“不过也没事,了凡师叔在寺里的威望还是很大的,没什么问题,只不过······”

“小师傅放心,林某不是那种白白受人恩惠而不报恩的,过些日子一定有所回报。”

其实林抒会错了意,必明并没有寻求报答之意,了凡也没有。

那些寺院的长老们也是觉得,救急不救贫。救苦救难是出家人的本分,但如果什么条件都不讲,一味给予帮助,只能造成痴懒之徒与日俱增。若是有朝一日这种救助少了,或许更是升米恩斗米仇。所以,他们提出的条件,其实只是希望林抒能够凭借自己的劳动换取日常的汤药和粥饭。不需要什么对等,但仍希望去做些事情。

林抒得知,先是一愣,随后哈哈大笑起来。

必明自然不解,连忙询问自己是否有什么说错的地方。

“没有没有,我只是觉得长老们这样做很好。”

这自然让必明有些疑惑,好从何处来?于是林抒就和他讲起缘由。

“打个比方吧,这天下有着一张无形的网子与梯子。所谓网子,就是保证大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保障。只不过,如果这个网子设置得太高又没有任何条件,就会导致很多人躺在网子上享福,碌碌无为一生。这梯子就是让人向上攀爬,或是以劳动换取酬劳,或是以知识换取上进。总归,一个好的地方就应该用好网子和梯子,才能让大家都不为生活所忧,又能奋进向上。”

林抒说完这一套来自前世的理论,自然整得必明一愣一愣的。他立马发觉这位林施主一定不是简单的乞丐。

必明觉得林抒又看书,又懂得这么些大道理,不像他一样,师傅交代的佛经,他读得头大。别说理解其中的内涵了,光是抄写背诵就要了他半条小命。

“林施主在丐帮里一定是很厉害的乞丐吧,懂得真多。”

“是啊,我估计也是个七袋长老之类的。”

“什么是七袋长老啊?”

当了凡再次进入禅院,想要为林抒诊脉的时候。他只看到小小的必明坐在林抒的身边,听着他讲着各种有趣的故事。此刻的必明宛如发现了十分珍贵的礼物,一分半刻都不舍得离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