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知青(1)(1 / 2)

加入书签

1975年,上木村。

上木村是江南水乡的一个小村。

它位于某条入海大河的西边,村里还有不少小河,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都已种田养蚕为生。

如今是农历九月,天气不冷不热,而上木村的村民们,正忙着挖番薯。

上木村这边种水稻,有些地一年种两季,有些地一年种一季,每年产量还是不错的,但其中大部分稻子都要交公,大家都没办法顿顿吃白米饭的,这番薯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他们都要靠番薯填肚子

挖番薯是个体力活儿,一大早,村里的青壮年就拿着铁耙翻地。

顾明修在众多干活的人里,算是瘦小的,但他力气却不小,一耙下去,便有一大块泥被翻了出来,连带着很多番薯。

村里的女人用手将挖出的番薯扒开,从中找出番薯扔进旁边的竹篓。

偶尔看到有些大个的番薯被顾明修一铁耙给伤着了,还会可惜一下“这么大的番薯,可惜了。”

一边说着,她们就一边把被伤了的番薯扔到另一个竹篓里去这样的番薯,是要快点吃掉才行的。

顾明修不停地翻地,女人们跟在他和其他人后面捡番薯,而在他们后面,还有一些流着鼻涕的小孩子,拿着个篮子捡前面的女人落下的,不过手指大小的番薯,或者番薯根。

这些虽然里面都是“筋”,也就是粗粗的植物纤维,但好歹也是能填饱他们的肚子的。

有些女人让自家孩子留在自己身后,刻意将一些个头稍大一点,能有鸡蛋大小的番薯落下,那些孩子的收获就会丰盛很多。

都是乡里乡亲的,一般也没人说什么。

只是,大家正干着,突然有人道“言知青呢又没来”

他们村位于江南,紧挨着一个镇子,又地少人多,来的知青不多,不少还是村里人的亲戚这附近镇上县城的人要下乡,都挑周边村子。

但这言知青不同,他是两年前从京城来的。

刚来的时候,村里人稀奇地很,都特地去看他,但现在村里人已经对他避之唯恐不及了。

这言知青长得高高大大的,身板看着很壮实,但太懒了

他都来这里两年了,地里的活儿还干不利落,整天就知道躲在庙里偷懒。

“那言知青,真的太懒了。”

“之前张祖根的女儿还看上了他,最近也打消念头了。”

“可不得打消念头他那么懒,越过越穷”

这言知青,村里的人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他才好。

他刚来的时候整个人瞧着光鲜亮丽,皮鞋都是擦了油的,所有人都以为他家里肯定很有钱,然而并不是。

这两年,就没人给他寄过东西

头一年,他靠着变卖自己带来的东西,好歹也能过下去,第二年,他就靠着跟村里借粮食过日子了。

跟村里借了粮食,一笔笔的都是要记上的,他总是不出工,年底肯定还不上,这

更重要的是,村里人还得知,他家里成分不太好。

这江南水乡的人,个性都软,这几年外面闹得天昏地暗,他们这边也会拉人一下,但折腾地并不严重,也就没人对言知青做什么,可到底没人看得起他。

哪怕他长得好有文化,就凭着懒惰和成分不好这两样,那些情窦初开的女孩子,就纷纷打了退堂鼓。

村里人都觉得,这言知青要是一直这样子下去,怕是要打一辈子光棍

至于村里另一个可能要打一辈子光棍的,就是正在努力翻地的顾明修了。

顾明修是他们村长得最好的人了,比之言知青一点不差,干活还卖力,十五岁的时候,在队里干农活就已经能拿跟成年人一样的公分了。

可他也有致命缺陷。

首先,是他的成分同样不好顾明修的爷爷,当年是村里的大地主。

顾家以前是做生丝生意的。

他们家在那大河边建了一个围墙能有三米高的大院子,建了码头,早上几十年,每年收茧子的时候,附近的人都摇了船来这边卖茧子,这码头上那是人来人往的,银元都要用竹筐来装。

顾家的老太爷,那是说不出的风光,顾明修的父亲,更是去大城市读过书,在这村里,那是一等一的风光。

可惜时代变得太快。

顾明修出生没多久,他父亲就自杀了,之后顾明修的母亲带着顾明修改嫁了村里一个娶不上老婆的老光棍,又生了三个孩子。

可就算顾明修的母亲改嫁了,顾明修的成分依然不好,很多人是不愿意嫁给他的,更别说他还有一家子拖累。

顾明修在继父家,那就是个拖油瓶,打小就需要干农活照顾弟妹,他成分又不好,在村里更是总被人欺负,也就一直过得不好。

然而都这样了,老天爷依然不放过他。

就在顾明修十四岁那年,他继父得病,肚子越来越大,去医院医生说治不好,就那么死了。

他妈身体不好,当时还怀了孩子,结果生孩子的时候孩子脚先出来,接生婆用力一扯就也没了。

顾明修今年二十,家里没有长辈帮衬,倒是有四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要管,最小的那个才六岁谁愿意嫁他

不过顾明修的亲爹虽然是地主,但当年顾家老太爷其实与人为善,顾明修又挺惨的,所以村里人对顾明修,倒也还算友好。

只是偶尔开大会,顾明修还是会被拉出去,一下。

这年头,也是没法子。

太阳渐渐从西边落下,也该收工了。

言知青还是没来地里。

大妈们忍不住再次叹气。

“像言知青这么懒的,还真少见”其中一个人道“他这样子,迟早饿死。”

顾明修背着铁耙,正往村里用来存放农具的地方走,听到这话忍不住道“他是病了”

“生病这种鬼话也就你信。”那几个说闲话的女人翻了个白眼,就言知青那白白胖胖的样子,生病

顾明修不说话了。

上木村以前有个不大的寺庙,里面供了几个菩萨,这庙还是顾家修的,但早几年,庙里的那些泥菩萨就已经被人扔了,现在这庙,就成了村里用来存放各种东西的东西。

村里的拖拉机,大家用的农具,收上来的谷子粮食等等等等,都被放在这庙里。

顾明修把铁耙放下,就回了家。

早些年搞过大锅饭,但现在早就不搞了,分了粮食各家吃各家的。

那些家里壮劳力多的,大家吃饭又比较节省的,倒也不至于饿肚子,但像顾明修家这样,只有顾明修一个人干活,还要养四个孩子就过得不好了。

不过这几天都在收番薯,倒不至于饿肚子。

顾明修回到家,就闻到了一股烧番薯的味道。

顾明修的四个弟妹,是两男两女。

他继父也姓顾,这些人跟他姓的一样。其中最大的大弟今年十五,叫顾玉宝,二妹今年十三,叫顾玉兰,三妹今年十二,教顾玉仙,最小的又是个男孩,今年六岁,叫顾玉康。

此刻,三妹顾玉仙刚烧好番薯。

把番薯洗干净放进铁锅煮上许久,一个个番薯都贴在铁锅上,焦了一边儿,番薯也就烧好了,烧番薯的时候,她还在蒸架上放了一个碗,放进去一点点米,蒸了一碗饭。

这饭是给顾玉康吃的。

顾玉康身体弱,性子却倔强,他是死也不肯吃番薯的,只能给他吃饭。

顾明修就没有这样的毛病了,他回了家,洗了手,从锅里拿了番薯,带着皮就吃。

正吃着,在镇上读初中的顾玉宝回来了。

他们村离镇上很近,村里的孩子小学在村里读,学校就是顾家那个围墙有三米高的房子,初中大家就去镇上读了。

当然,绝大多数人不会去读初中就是了。

“今天家里有什么吃的”顾玉宝钻进厨房,看到厨房的锅里只有番薯之后,就不高兴了“只有番薯”

他说完,就看到了旁边的米饭“这碗饭给我了。”

“这是玉康的。”顾玉仙想要阻止自己的二哥,但顾玉宝拿起碗,都不用筷子,就已经端起碗,用嘴直接在那碗因为煮番薯的时候蒸着,以至于都焦黄了的米饭上咬了一口了。

“这是玉康的。”顾明修道。

“大哥,我也想吃米饭。”顾玉宝皱眉。

“你中午吃过了,还吃了鸡蛋。”顾明修道,顾玉宝在镇上读初中,每天都带饭。

他们自家吃的一直不好,但顾玉宝说学校里的人都吃地很好,吃差了丢脸,顾明修就只能让他带米饭去学校,每天还煮一个鸡蛋,切成两半淋了酱油给他当菜。

“我晚上还想吃。”顾玉宝理直气壮的。

当初顾明修的继父和母亲还在的时候,最宠的就是顾玉宝,毕竟这是他继父的第一个孩子,还是个儿子。

也是因为这样,顾玉宝从小养成了想要什么就必须有的性子。

顾明修以前也是顺着顾玉宝的,但今天他累了一天了,心里又有事,就道“那你明天带番薯去学校。”

顾玉宝只能放下手上的碗。

顾玉仙见状,连忙端了碗去给顾玉康喂饭六岁的顾玉康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母亲的肚子里憋久了,整个人有点呆,六岁了还很多事情不会,每天有什么事情,就知道扯着嗓子喊哥喊姐。

顾玉宝撇了撇嘴,挑了个模样最好的番薯吃。

而这个时候,顾玉兰回来了。

顾家两姐妹大的顾玉兰,小的顾玉仙,看名字都该是美女,可实际上

顾明修的继父长得实在不怎么样,这两姐妹便也其貌不扬,又黑又小。

其中顾玉仙小一点,一边读小学一边在家里干活带孩子,顾玉兰要大一点,不爱读书,已经开始上工了。

今天她回来的时候,手里拎着个篮子,有些得意地给家里人看“你们看,我下工后,去捡了好多番薯回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