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1 / 2)

加入书签

第160章

老康亲王其实已经不是亲王了,因为他把爵位传给了他儿子。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么唤他,现任的康亲王自然不敢反对,就这样,老康亲王还是老康亲王,他又送走了一任皇帝。

这跟送走先帝那会儿还不同,先帝毕竟是久病之人,连太医都说他最后那段时间是在熬日子了,什么时候走完全不知道,可以说他的计时方式是按天来算的。

也因为知道自己寿数不多了,先帝一早就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再就是在先帝执政的后期,差不多两三届的大小选里,他都没给自己选人。不是不举办了,而是不扩充后宫了,大选出来的秀女也都是给皇子们安排正妃,或者是赐婚给其他宗室子的。

可以说,先帝的驾崩是在所有人预料之中的,别提普通百姓,他们只怕是连谁当皇帝都不清楚。但在皇室宗亲、勋贵权臣的圈子里,人人都是心知肚明的。

轮到谢昼时

“皇上啊皇上皇上您怎么就去了呢”老康亲王这个哭法就特别对,谁能想到啊这也太突然了吧明明昨个儿还好端端的,一夜之间天都塌了啊

如果说,先帝驾崩之时,众人都是悲痛不已的。那么谢昼驾崩时,所有人都是懵圈的。

咋说走就走了呢

您倒是提前打个招呼呢

唉,人生啊,就是充满了太多的未知。

老康亲王虽说已经卸掉了亲王爵位,但他的辈分和年岁摆在这里,他可以说是宗室里第一个知晓内情的。

之后不久,太子拟定了人选,将宗室里其他的宗老以及重要任务一一唤到了宫中。

其实这个时候,心思敏感的人已经猜到了宫中有大事发生。

但这不是古人的想象力欠缺吗

大家结合昨个儿除夕宫宴时的情形,脑洞大开想了各种猜测。

有人猜测,谢昼想给贵妃升为皇贵妃,但遭到了皇后的大力反对,一怒之下谢昼决定废后

这个脑洞几乎跟太子重合了。唯一不同的是,太子并未参加除夕宫宴,但大概的情况应该也是能猜出来的,再说太子不是得了所谓的皇后“亲笔信”吗

也有人想的是,雅妃其实还是很受宠的,没见她昨个儿那一番歌舞表演,都快把所有人搞聋搞瞎了,谢昼依然夸赞了她,所以说也有可能是雅妃升品阶,譬如说也升个贵妃什么的。

考虑到原本后宫的品阶和人数规定里,贵妃就是两人的,所以这个猜测也是有很大一部分人赞同的。

另外一种小众的猜测则是,谢昼终于看破了红尘,决定咳咳,也不是看破了红尘,其实就是不想再努力了。当皇帝啊,太辛苦了,太劳累了,一年到头甚至只有年节时才能放上十天半个月的假,还不如纯粹的放假。

所以说,就有一小撮人觉得,谢昼可能是想禅位了,趁着年轻可以好好享受男欢女爱,毕竟谢昼平常也是有抱怨的,说早朝太早了,折子太多了,政务太麻烦了

说得通呀

看看老康亲王,他就是主动将爵位让给了他儿子。结果呢现在的小日子过得多舒坦呢你说有啥变化没变化肯定是有的,像活儿都不需要他来干了,有儿子嘛但要说缺点,那是真的完全没有,毕竟从元帝那会儿开始,本朝就是以孝道治天下的,疯了才会对父母不孝,尤其是勋贵人家,不孝就不是品性问题,而是纯粹的缺心眼了。

只这般

大家对这一小撮人的猜测嗤之以鼻

那是皇位那可是堂堂皇位

可人家也反问了,亲王爵位难道不贵重吗

短短一天时间,京城里的顶级圈子里就闹腾起来了,典型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没办法说服谁。

直到太子悄然回宫后,先是召见了老康亲王,随后又是各个宗室长者

出大事了

绝对是出大事了

有时候,猜测得到了证实并不是一件好事儿。反正那些想得越多的人,这会儿越是惶恐不安,唯恐下一秒就从宫中传来了可怕的消息。

然而,这事儿是无法避免的。

正月初一晚间,掌灯时分。

普通老百姓们在这个时间点多半是已经歇下来了,毕竟冬天暗得更早,油灯不要花钱的啊可因为是在正月里,一些勋贵们其实多是在喝酒谈天的,毕竟充其量也就是晚上六七点钟,这个点放在此时也不算晚的。

就在这时,宫中传来了钟响。

丧钟齐鸣。

一时间,整个京城鸦雀无声,尤其是靠近皇宫的富贵人家所在的区域里,那几乎是所有人包括最低等的粗使婆子都傻傻的愣在了当场。

长久的沉默之中,伴随着丧钟声音渐渐消失,只余下一圈圈的回响时,终于有人回过神来了。

放声大哭。

有人带了头,接下来就好办多了。

所有人都开始用尽全身力气嚎啕大哭,实在要是哭不出来的,光嚎也没问题。再要是小孩子胡闹的,那就真的不好意思了,平日里再受宠都没用,在这个节骨眼上,只能接受毒打了。

哭声以皇宫为原点,向四周扩散,一直从内城传到了外城,百姓们从睡梦中醒来,一脸懵圈的开始下意识的跟风哭。

甭管咋了,哭就对了。

比如那些并无实际利益关系的人,陷在是非圈里的人才是最懵的。

谢昼啊,他走得太突然了,当真是一点儿预兆都没有的。

不单单是前一天如何的问题,关键是他这个年岁啊,翻过年才堪堪三十五岁,无论怎么看都是正值壮年。假如说,他原先是久病缠身的,那兴许还行,可他确实是身强体壮的,至少从外表看是这样的。

反过来说,假如他看着是身强体壮的,但年事已高,就好比元帝那般,亲自打下江山的元帝啊,就算已是八十高龄,看着也是老当益壮的。他去得其实也挺突然的,前一日还好好的吃了一顿丰盛的饭菜,第二天起床时就感觉不行了,之后不过区区半天光景,就彻底的撒手人寰了。

但说白了,元帝是八十多了才去了的

老人家啊,能活到什么时候,真心不好判断。要不也不会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了。

懵归懵,之后却还有一场硬仗要打。

宗老们不可能不问谢昼的死因,这是绝对瞒不住的,哪怕从安雪莲和太子处得不到答案,太医院呢

太子只有一个要求,对外封锁谢昼真正的死因。

说他忽的疾病而死也成,或者说是急怒攻心一口气没接上来,再不然反正不能是真实的死因。

皇室丢不起这个人。

以老康亲王为首的宗老们商量之后,决定尊重太子的意思,毕竟谢昼的死因太过于不堪入耳了。如果不想谢昼成为刘骜二号,甚至名声该过刘骜,那就必然不能将谢昼的真实死因记载下来。

最终,他们统一了意见,将谢昼的死因归纳为急怒攻心。

得急病本来是个好法子,但考虑到前一日才是除夕宫宴,再怎么厉害的急病也不至于几个时辰都撑不住。再一个,如果扯上急病的话,很可能导致有人会联想到中毒身亡。再联系到前一日就是宫宴

那牵扯就太大太大了。

谢昼已经死了,他们如今要做的并不是为死者讨回公道,而是稳定局面、安抚人心。

急怒攻心就不错,历史上活活被气死的人也多得很。

至于那个罪魁祸首的人选就好办多了,必须是贵妃呢虽说谢昼真实的死因没办法公布出来,但又不是说不能公布凶手。当然,甭管是真实的死因还是后来扯的那个,贵妃都谈不上是真正的凶手,但间接杀人总归没毛病吧

宗亲们开始考虑如何掩盖真相,同时也是圆谎。

与此同时,在丧钟齐鸣后,朝堂上的一品大员也纷纷入宫。

本朝的一品大员分别是,左右丞相以及殿阁大学士,再往下则是六部尚书了。

依着太子的意思,六部尚书作为实权官员,皆入宫。当然,左右丞相以及殿阁大学士自是不能例外。

他这么做是有道理的。

六部尚书是以吏部尚书为首的,而吏部尚书韩大人就是雅妃的大伯父。

殿阁大学士虽一贯都不怎么直接参与权利之中,但别忘了,安雪莲出身于书香传家的安家,她已故的祖父就曾经是殿阁大学士。如今这位,跟安雪莲的祖父曾是忘年之交。

左右丞相则是必须喊上的,但当年谢昼为了平衡朝堂,左右丞相家中的贵女都是不入宫的。在这一点上,谢昼还是有自己的坚持,哪怕再美都不能放入后宫,实在要是经受不住诱惑,也可以破例选入后宫,然后再将左右丞相换人当。

人家又不傻,怎么可能做出不利于自家利益的事情

今夜,又是一个不眠夜。

可怜的就是那些勋贵权臣们,能走到这一步的,基本上就没有年轻人。最年轻的怕就是睿亲王了,但最可怜的也是睿亲王。

作为宗室亲王,瞒谁都不可能瞒他的,等他知道了谢昼真正的死因后,整个人都恍惚了。

贵妃啊那是曾经跟他换过庚帖的,哪怕没直接对外公布,但该知道的全都知道,在多年以前,贵妃差点儿就成为了睿亲王妃。

就感觉吧,离死只差了一点点。

睿亲王整个人都不好了,他虽是亲王,但实则一直都是被谢昼所忌惮的宗亲,不是因为吃醋,那显然是不可能的。仅仅是担心睿亲王扮猪吃老虎,故意装出一副智障的样子,好哄骗上头。

但在今时今日,大家都看明白了。

睿亲王啊,他是真的智障,一点儿都不掺假的那种。瞧瞧,这小脸白的,就快吓死了吧

不提这傻子,其他人在最初的震惊之后,纷纷调整了情绪,开始了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安排。

谢昼他死了啊

他人都死了那还说个屁啊

死都死了,当然是拥立新君、划分利益来得最为重要了。

太子满嘴苦涩。

从理智上说,看到大家这么现实,他应该感到高兴才对。不止是高兴,更应该庆幸才是。很明显,所有人都不曾做好谢昼驾崩的准备,也因此,二皇子的势力几乎为零,他背后也仅仅只有贵妃和齐国公府,但这二者事实上是不具备实权的。

真的很应该庆幸的。

但太子完全笑不出来。

他父皇死了啊这些曾经对他父皇满腔热血一片忠诚的臣子们,瞬间就真实了起来。

死都死了

从情感上来说,太子他过不去。

关键时刻,还得安雪莲出手。

太子谢岚,感性10。

太子谢岚,理智20。

智商就先别加了,安雪莲深以为就目前这个形式,哪怕勋贵和臣子们都各有打算,但总得来说,他们并没有将太子换掉的打算,最多也就是想趁机捞点儿好处。这很正常嘛,她以前在基地的时候,大佬们敢公开选举,她也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大佬。

人本来就是自私了。

假如真的有那种无私奉献的圣人只怕更不好控制吧

在经历了安雪莲一番骚操作后,太子的情绪很快就稳定了下来。

“人死如灯灭,咱们这些活着的人,就应该往前看才对。岚儿,母后相信你父皇在天有灵,也是希望你能继承他的衣钵,将国家建设得更美好,让天下百姓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

“岚儿,别让你父皇失望。”

太子长长的吐出了一口浊气,随后脸色一正,目光之中少了一些情绪,多的则是坚定。

“母后放心,儿子一定不会让您和父皇失望的。”

他是太子,是从幼年时期就被赐封为皇太子的,这些年来,他就算没有太大的功劳,起码也不曾犯过太大的过错。又因为谢昼正值壮年,哪怕二皇子有心搞事,最多也就是在谢昼跟前刷刷好感度,实质上的行为还来不及做。

所以,他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能将事情搞砸,那么兴许就证明了他不配当一个皇帝。

不会这样的。

他会努力成为一个明君的。

就像他的祖父那般,而非他父皇。

安雪莲很是欣慰的看着太子,挺好的,孩子长大了,都十七岁的人了,就算登基又如何少年天子又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儿。试想想,康熙帝都能八岁登基,太子啊,他都十七岁了

不过,接下来的确还有的忙碌。

一夜无眠之后,勋贵权臣们大概的拟定了计划和方向,他们的选择很明确,拥立太子为新君。

正月初一就这样过去了。

到了初二这一天,大家还是在认真的讨论这项事情,而中午时分,翊亲王护送太后回来了。

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毕竟太后又不能像太子那般,快马加鞭的全速赶回京城。事实上,这个速度都出乎了安雪莲的预料。隐隐的,她觉得调离翊亲王是个很有先见之明的事儿。

太后回宫后,又是好一阵的人仰马翻。

好在,饶是安雪莲抽空补了眠,都无济于事,最终她还是给自己加了体力,这才勉强撑了过去。

等见到了太后之时,安雪莲这才意识到,后宫这些人哟,一个个也太现实了,看看太后,人家那才是真的悲痛欲绝。而后宫妃嫔们,比如因为谢昼驾崩而悲痛,更像是为了自己前途未卜的未来而绝望。

太后直接哭晕了过去。

好在,太医院这边早有准备,横竖谢昼已经死了,最好的御医当然是过来给太后看诊。之后,因为灵堂已经匆忙布置妥当了,谢昼的遗体终于离开了长乐宫。

安雪莲是无所谓的,她又不怕尸体的。可其他人不是这样的,哪怕谢昼的遗体已经离开了长乐宫,贵妃包括三妃还是瑟瑟发抖的,希望能离开这里。

考虑到自己还需要三妃帮衬,尤其是端妃,她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但别忘了,她的祖父乃是天策大将军,她整个娘家拥有了极大的军权,她亲爹甚至还掌管着整个京城的治安。

如果说,端妃的背后是武将,那么雅妃背后就是文臣,至于宸妃则是勋贵们。

所以说,还是要好好对待三妃的。

于是,安雪莲很快就让人送三妃回她们自个儿的宫殿里,但长乐宫仍然是处于封锁状态的。别说宫女太监了,贵妃也不准出门,甚至不准离开她自个儿的寝宫,也就是案发现场。

考虑到案件已经相当得明了了,这年头也没有说非要保护案发现场的规矩,因此贵妃可以在寝宫里使劲儿的作。

可她作不起来啊

就算安雪莲帮她稳住了san值,可让她待在谢昼的死亡地点,她这心里还是忍不住犯怵。尤其是,如今还是数九寒天里,就算长乐宫不缺炭火,那也得有人过来送炭是吧冻是不至于冻死的,但贵妃心里拔凉拔凉的,连带就感觉空气里透着一股子诡异的凉意,总觉得谢昼的遗体虽然被搬走了,但他的灵魂还在这里

贵妃

“汪”的一声又哭开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