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靖源先生(1 / 2)

加入书签

正午是一天当中太阳最足的时候,晴朗的天空中只点缀着几朵白云,微风也变得凉飕飕的让人不仅打个冷战,秋天的天气就是这样天看着好像挺暖和其实凉飕飕得

校场上竖立着一百根用稻草扎成的十字木桩,每一根十字木桩上都披着一件盔甲和铁兜,100名身形健硕的乡勇手持钢刀-长矛-弓箭等兵器站成了一个方阵,今天这100人训练的科目就是对木桩上得盔甲进行攻击,测试一下盔甲在战斗中都有那些部位经常遭到攻击-那些部位不经常遭到攻击,只要把作用较小的甲片去掉就能减轻盔甲得重量

一套完整的盔甲由头盔-护颈-护肩-胸甲-裙甲-臂鞲-捍腰-吊腿-拕泥遴九个部分所组成,要说最了解盔甲的人应该就属铸甲工匠了,为了让测试结果更加准确李炀特意请来了30名铸甲5年以上的工匠,毕竟上了战场盔甲是弟兄们保命的家伙事马虎不得,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改进盔甲还得让专业的人来干

为了让测试更具真实性,乡勇们将以实战对盔甲进行攻击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怎么顺手怎么来,第一波攻击是30名手持钢刀的乡勇,随着李佐将手一挥30名乡勇便紧握钢刀大喝一声“喝啊”朝木桩冲了过去,乡勇们挥舞钢刀对木桩上的盔甲是左劈右砍,当刀刃从盔甲上划过时甚至会溅出火花

第二波攻击是30名使用长枪的乡勇,他们的攻击相对简单就是一招突刺,最后一波攻击是40名使用弓箭的乡勇,这40名乡勇站成一排对准木桩上的盔甲将弓拉满,随即对盔甲进行了无差别攻击直到把400支箭全部射完

战斗中钢刀对盔甲的攻击主要集中在前胸-双臂-头这三个部位上,而长枪对的盔甲攻击最为规律都刺在前胸上,属弓箭对盔甲的攻击最没有规律射什么位子得都有

测试一完工匠们便对木桩上的盔甲仔细检查了一遍,发现不管是钢刀-长枪还是弓箭对盔甲的攻击都在罩面上,而嘎鸡窝-内臂至手腕这一片没有遭到攻击,把这一片的甲片拿下来就能减轻盔甲3-4斤得重量,裙甲也可以缩短一些只要能罩住膝盖就够用了估摸还能在减轻3-4斤左右

战斗中属箭伤最难医治也最为致命,弓箭造成的伤势往往是入肉最深得,要是贸然将箭矢拔出不仅要承受剧烈的疼痛还会将皮肉一起破坏,弓箭甚至可以射穿上臂-小腿-大腿肌肉较多的部位,这种贯穿势的伤势是最容易感染发炎得,上臂有肩甲防护-大腿有裙甲防护-小腿护甲应由膝盖以下延至脚腕

李炀对改进后的盔甲就一个要求那就是将重量减轻至40斤,你别看就减轻10斤那穿起来可差老大事了,虽然工匠们得出了一些结论,但要做出40斤方方面面都能防护到的盔甲他们还得在回去研究一下,而这次参与测试的100副盔甲也都被他们带了回去

测试一结束高原就张乐要找个酒家请我和元奎还有李佐他们几个好好喝几杯,阿兰县最大的酒家就属宋氏面馆了,一进门高原便招呼我的岳父宋佳平:宋叔今天我请他们几喝几杯,有什么好酒好菜您尽管上

宋佳平往二楼比划了一下:那你们上楼吧,我去给你们拿酒去

李炀这点眼力价还是有的:岳父酒在那您告我,我去拿就行

宋佳平往他后背拍了一下:告诉你你也不一定能找到,你快上去陪他们吧

说完宋佳平就朝厨房走了过去,他弯下腰朝里面轻喊一声:老婆子姑爷他们来了赶紧弄几个好菜,我到后院给他们拿酒去

王若芳在厨房里应了一声:你去吧

等菜都上齐了大伙便拿起酒杯干了一杯,吃了一口菜高原拿起酒杯提了一杯于是大伙又干了一杯,李炀刚拿起筷子想要夹口菜压压酒劲,元奎又拿起酒杯提了一杯于是大伙又干了一杯

酒劲让李炀不由得打了一个冷战:这也喝得太急了

元奎:大伙好久没有聚在一起喝酒了,今天高原请客咱们得好好喝一顿

高原:宏庭仗完了你也不张乐一下让大伙聚聚

李炀:我本想忙完这几天在把大伙叫到一块好好喝一杯,没想到被你给抢先了

高原拿起酒杯:来兄弟干一个

等酒七八杯酒下肚之后大伙都略显醉意,这时高原将手放在我的肩膀上:宏庭你给乡勇们分银子,那咋不给陷山营和火陷营的弟兄们分呢

元奎:对这件事你办的不公啊

高原:这次平叛陷山营和火线营的兄弟们可没少出力啊

李炀虽然略有醉但他还保持着清醒,高原请客应该就是为了这件事:这事确实怨我没考虑周全,一会儿回去我给你两拿一万两银子,陷山营和火陷营还有海防营的兄弟们也是每人5两银子,这事你两替我张乐一下另外在跟弟兄解释一下

说着他便拿起酒杯:为表歉意我自罚一杯

元奎:行这事就交给我和高原来办,来-来咱们大伙一起走一个

时间一天接一天的过去阿兰书院也越来越具规模,除了兵营以外它是阿兰县最大的建筑群了,整座书院成方形而建白色的墙面加上青色得瓦片透露着一丝儒雅,4跟两拃粗的黑色木桩并排而立撑起正门得门庭,门庭长5米宽4米地上铺着一层整齐的方砖,两扇暗红色的木门上挂着一块匾额用金漆写着四个大字-阿兰书院

一进书院也就4-5米立着一块石屏,上面刻着一只展翅飞翔的鹤寓意大展宏图,靠左边有一道狭长4分厚白色的夹墙,夹墙上有6个圆形拱门分别通往6间独立的教室,而这6间教室每间都能容纳50名学生,书院中间是一个小广场在4个拐角处建有4个长方形凉亭

广场两边还栽了一排柳树中间留有的空地可以供学生们在课间玩耍,书院右边也有一道夹墙留有3个圆形拱门分别通往3间教室,这三间教室规模较大一些每间可以容纳100名学生,而这三间教室主要是一些课外活动比如练字-看书-下棋什么的,书院北侧建有一个红色二层阁楼,一层供教师办公二层供教师居住,阁楼左右两侧的角落里建有两个封闭式得男女公厕

阿兰书院最多在有10来天就可以交工了,我得赶紧着手招收生和聘用教书先生的事了,招生倒是没啥难得只要把招生的布告贴出去就行,可这教书先生我该到哪去找呢,阿兰书院得找个名师授课才行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必须得让北部的孩子们接受到最好得教育

我虽然是一介书生可这几年一直忙与练兵经商,对书生这个圈子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这时我想一个人来韩居正也是个读书人没准这事他能帮我谋划谋划,于是李炀便来到县衙正堂韩居正他还挺忙,几名小吏正围着他好像在商量什么事

李炀见状那我先在外面等一会吧,等他把事情忙完我在进去找他,于是李炀将双手插进衣袖里在县衙里东张西望卖起了呆儿,韩居正无意间往看了一眼唉院子里怎么站着一个人,他仔细一看那不是李兄吗

于是韩居正对几名小吏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先去忙,随后他快步走到李炀身边:李兄来了怎么不进去啊

李炀这才回过神:我看你忙着呢就寻思先在这等一会儿

韩居正热情的将我请到内堂:李兄快请坐,今天怎么有空到我这来啊

李炀入座后:居正我想跟你打听个事

韩居正拿起桌子上的茶壶到了两杯茶水:李兄请说

李炀:居正你知不知道在台州府那位先生的学识最为渊博

韩居正想了一阵:先生当中学识最为渊博的当属靖源先生了

李炀一下来了兴趣:那在哪能找到这个靖源先生

韩居正:这个我还真不知道,要不我托朋友帮你打听打听

李炀:那行居正你帮我打听打听吧

过了三天韩居正通过朋友打听到了靖源先生的下落,靖源先生住在台州府往西约半天路程的平田乡,次日天还没亮我和韩居正便一人一马赶往平田乡去拜会靖源先生,路上韩居正跟我讲起了一些关于靖源先生的事

这个靖源先生是星元1512年的二甲进士也就是13年前得事,当时靖源先生以是四十有二这个岁数考上进士年岁算是大得了,考上进士那绝对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可谓是前途一片大好,但这个靖源先生为人过于死板不懂变通之道,别人不敢说的话他都敢说

有一次浙王设宴款待那一年中榜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其中就有靖源先生一个,宴席上浙王就和中榜的学子们谈论起治国之道,别的学子听闻都是歌功颂德大加赞赏,可这个靖源先生看不惯那些人阿谀奉承的嘴脸,便借着酒劲提出了很多官家施政上的弊病还大放厥词,而那一年中榜的状元-榜眼-探花之后都做了官,唯独这个靖源先生到现在还一直赋闲在家

在那之后迫于生计靖源先生在几家私塾教过几年书,但他在私塾呆的时间都不长少则一年多则两年,韩居正十三四时就成是靖源先生的学生,靖源先生通晓古今诗词和曲乐更写得一手好字,要请靖源先生到阿兰书院教书他未必肯来啊,这也让李炀对这个靖源先生更加感兴趣了

等二人来到平田乡便跟人打听靖源先生的住处,在路人的指引下我和韩剧正在平田乡山根下找到了靖源先生得住处,一间简单的茅草房四周围着一圈竹子扎成得篱笆,6只小鸡正在院子里溜达捉食地上的虫子,院子里的材火工具和水缸等物品摆放很都整齐,嫩绿的草地上有一条用鹅卵石铺设得小道,而屋外放着一把竹子编成的摇椅

茅草房从整体来看还挺优雅的,看来这个靖源先生也是一个懂得生活品味的人,于是李炀把双手扶在篱笆上将头探进院子里:有人在家吗

见没人应声他又朝里面喊了一声:有人在家吗

这时从茅草屋走出来一位妇人大概50多岁,妇人看我和韩居正眼生有些面面惧色的站在门口:你们有什么事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