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幡然醒悟(1 / 2)

加入书签

这两天靖源先生的日子可不像以前过得那么滋润了,自从李炀到先生家中拜会过师母之后,只要靖源先生一回到家中师母就会训斥他,嫌他不顾正业整天除了钓鱼别的啥也不管,相安多年的老两口为此可没少吵吵,这让原本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了

看到靖源先生摆出一副不屈不挠的样子,李炀随手就把酒壶递了过去:学生敢问先生人活一生图个啥

靖源接过酒壶小嘬了一口:十年寒窗只为一朝成飞鸿-名垂青史

李炀:先生之言学生并不赞同,十年寒窗千万人之中也就那么一两个能成得飞鸿,那要是成不了飞鸿人难道不活了吗,又或像先生这般隐居田园傍山垂钓

靖源:那你说图个啥

李炀:在学生看来人活一生活的就是不懈努力奋斗得过程,梦想远大固然是好但也得切合实际,就好比先生这般虽满腹经纶确于国无益

靖源:那你说说我怎么于国无益了

李炀:先生报效国家不一定非得为官为军,老百姓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也一样可以报效国家,就拿农户来说只要他们辛勤劳作把地种上,待收获粮食就会为国家缴纳赋税这就是报国的一种方式,而像我这样的商人互通南北货物以保障百姓生活所需,赚取利润的同时也会国家创造出了一成得赋税

匠人通过手艺做出百姓需要的东西,既方便了生活所需也会提供一些用人机会,一个国家的稳定背后需要无数个这样得人来默默付出,可先生傍山垂钓学生实在是看不出您对国家而言有何建树

他们不像先生这般才华横溢,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为国家尽绵薄之力,可先生您有治世的大才确只想着如何虚度时日这就是于国不忠

靖源:那我去书院教书就算于国尽忠了,李家主你未免也太夸夸其谈了吧

李炀:敢问先生教书教的是何人

靖源:当然是学子了这还用问

李炀:先生您方才也说了,十年寒窗只为一朝成飞鸿-名垂青史,那先生何不出山放开束缚教出一批可造之才,就算学子们成不了一朝飞鸿也能以文修德,以文修德也是学生创办这间书院的初衷

李炀的见地让靖源先生对他产生了一丝敬佩之意,自己以前不是没想过教育出一批有志之士,可之前呆过得私塾没有一间是合自己心意的,自己办书院吧手头上又没有那么多钱,虽然自己跟眼前这位年轻人没什么交集,但在一些看法和想法上两人可以说是不谋而合,靖源先生之所以没有反驳他说的话,那是因为李炀说的那些话全都说近了靖源心坎里

靖源:那李家主那你说说我怎么不义了

李炀:这老话都说嫁汉穿衣,身为男人就得扛起养家糊口的责任,可先生确无所事事只顾自己逍遥全然不顾师娘,人活一世不过短短几十载,先生如今以人活半世,就算先生不为自己而活但起码得为家人而活吧

难道先生就不想让师母后半生享享清福,先生人活一世纵然有所成有所不成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左右的事,要珍惜身边的人切莫日落西山之时才追悔莫及

靖源无奈的轻叹了一声:李家主你说的倒是轻巧,但我好歹也是个两甲进士,为了身外之物去教书这传出去不得让人看了笑话

李炀:先生教书是为了育人并非为财,先生又何须在乎他人看法

靖源看着平静的湖面犹豫了一阵:李家主靖源不求锦衣玉食一杯茶淡饭即可,还请李家主别在费心了

李炀:我看你啊就是呆的时间太久了把人给呆懒了

说完李炀便起身从草席站了起来,他使劲全力将手中的鱼竿扔进湖里,就当他准备收拾东西离开时靖源将目光看了过来:怎么李家主你不钓时运和浙国的将来了

李炀:竟然长谭湖钓不到时运和浙国的将来,那我就没有必要在这里继续浪费时间了,要是呆久人只会玩物丧志我的时间每一个时辰都很宝贵,不像先生这般可以在山野中虚度时日

说完他就准备带着东西离开,可临走时他还是停留了一下:先生要是想通了随时到阿兰县李家庄园来找学生,阿兰书院的大门会为先生敞开着

这回李炀对请靖源先生到书院教书彻底死心了,眼看书院在有10来天就要交工了,总不能因为靖源先生不来教书阿兰书院就不办了吧,阿兰书院招生的布告已经张贴到了十村,而这两天李炀和韩居正又为阿兰书院物色起新的教书先生,有几位秀才文采比较出众也有意义到阿兰书院教书,可李炀对教书先生的要求比较高,他觉得秀才在学识上还是有点低,阿兰书院的教书先生起码得是个举人

在这个时代秀才是文人当中最低一级的功名,读书人先要先在县试中考试合格成为童生,才有资格到州府参加院试,院试合格后才能取得秀才的功名

科举三年一次,只要秀才在科举考试中合格就会成为举人,运气好的话50个秀才当中能出一个举人,要是赶上今年参加考试的人多弄不好要100个秀才出一个举人,考中了举人不仅光大了门楣就连家人也都跟着沾光,举人放任官员的比例那是最高得多为7品官和八品官,所以举人赋闲在家那绝对算是个稀罕物了

这老话都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确是万万不能得,真到了垦劲上那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不靖源先生的夫人因为他不肯到阿兰书院去教书,自己生了几天的闷气便一病卧床不起了

师母一直是家中的顶梁柱,这回师母卧病不起可把靖源先生给吓坏了,于是他赶紧跑到城里请了一位郎中来给师娘看病,郎中一把脉搏原来师母一病不起是急火攻心所致,这个病啊得了就治不好得慢慢调理不能生气,一但反复生气病情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危及到性命

郎中给靖源开了一副药方叫他按着方子到城里的药铺去抓药,早晚各一次6副药喝完即可见效,到时我在来给尊夫人诊治开些补药巩固一下

靖源接过方子一看这上面有很多名贵中药,他心里便咯噔一下:郎中这一副药大概得多钱啊

郎中:一副300文钱,另外尊夫人身子虚你给她炖点鸡汤补一补

靖源一听那六副药就得将近2两银子,虚汗瞬间顺着额头流了下来,这时师母脸色苍白抬手指向一个木盒,她上气不接下气无力的告诉靖源钱在那个盒子里,当靖源把木盒打开一查里面的铜钱只有500文钱,这其中还得给郎中200文的看病钱和药方钱,那剩下的300文钱也不够抓药得啊

师娘慢吞吞的问了一句:钱够不够啊

靖源看着夫人的模样眼泪瞬间涌上眼圈,他强忍着泪水安慰起了夫人:夫人钱够-我就到城中给你抓药去,夫人你可一定等我回来啊

师娘:那你自己路上当心

等出了房屋靖源在也无法忍不住泪水,平田乡一共能有一百多户人家,靖源先生为了给夫人治病这回他是把老脸豁出去了,一百多户人家全都被他借了遍才只凑了400多文钱,住在平田乡的人大部分都不愿意把钱借给他,邻里邻居这么些年乡的人都知道他啥也不干,要不是夫人持家他可能连饭都吃不上

这时靖源开始回想自己都有那些朋友,可即便想起来了几年没有来往现在人家住哪自己都不知道,靖源一路上是一边走一边哭用衣袖擦拭着眼泪,他想起了李炀说的那句“要珍惜身边的人切莫日落西山之时才追悔莫及”他开始害怕会失去相伴多年的夫人

一想起妇人跟自己这么些年没享过几天福,他的心里开始自责起来后悔荒废了这么多时日,等到了台州城去拜会昔日的好友有不少都已经搬到别得地方去了,没搬走的多少年没有来往一见面没聊几句就要借钱,委婉点的会说自己手头也紧实在是爱莫能助,这都还算好的有那么几个不但不帮忙,还借机嘲讽靖源先生这些年是怎么混的连2两银子都没有

靖源先生是个倔脾气的人,活了几十年他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寒蝉过,在台州城里的最后一位朋友就是知府孙元武,他一定能帮自己这个忙,可到了州府衙门他在门口徘徊了许久,毕竟孙元武是主政台州的地方大员,要是大事找他帮忙那也说得过去,可要跟知府借一两多的银子实在是叫人有点难以启齿

但一想夫人卧病不起还顾什么脸面不脸面的,他深吸了一口气鼓足勇气到府衙拜会了孙大人,当孙大人知道靖源先生的遭遇后,二话没说就给他拿了10两银子还告诉他这钱你不用还了,但靖源先生是个有原则的人他只能了2两银子,并表示这钱他将来一定会还

孙元武见靖源这般境地不仅感叹:你说你这何必呢,之前我那位学生请你去教书你还不去,你随便找个营生也至于落得如此境地啊

这件事也让靖源大彻大悟:我这半辈子算是白活了,既没博得功名也没攒下家财,还连累夫人跟我遭了这么些年的罪,下辈子我不能在这么浑浑噩噩的活了

孙元武听了靖源这番话让他感到很欣慰:你早这么想多好,我这还些补品你拿回去给嫂夫人好好补补,另外我在给你准备一辆马车给你送回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