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首战告捷(2 / 2)

加入书签

上次楚元对于这种枪的运用,给了楚清足够的信心。大宣的战士主要武器是刀,盾,长枪,弓箭为主的。基本上这些退伍老兵都会使用。如果把这种长枪稍作改进,朝廷是不会追究的。

楚清把组合长枪的枪头改短,成为匕首,匕首平时是单独配置在靴筒里。这样这二百人出门在外,外人看到的护卫,形象只是背着长棍或两个短棍,就不会有人追究。作战时也更为灵巧,做到长短配合。

…………

洪亮有了皇帝给的“临机专断权”,可算是放开了手脚。皇帝的本意是,虽然情报尚不明确,但是东伦既然有往北部集结兵力的举动,那么所图必然不小。在局势尚不明朗之时,一切军事变化由洪亮临机专断。

但是洪亮不喜欢被动。非要等你动了肩膀我再判断你是往左还是往右?那不成!洪亮进行主动出击,他要牵着东伦的鼻子走。

东伦与大宣在吉州附近的交界处,是一片层叠的山脉,这里双方的军队都只布置了少量的兵力。原因就是这片山脉海拔不高,多是山石,贫瘠之地,山脉中间还散落着一些村庄。这里从军事角度上没有大规模驻军的必要。唯一的政治利益就是,双方不管是谁多进一寸土地,都算开疆拓土。这也是这些散落的村庄不停变换国籍的主要原因。

洪亮就是看中这一点,派了一万兵力做先锋,突袭了东伦在这里的守军关卡,占领了山脉里的一百零八个村庄。这些村庄曾属于大宣国。占领之后,实行军事管制。

而这里的村民,对两国都没有归属感,正所谓“城头变幻大王旗”。不管国籍属于哪一国,这里都是最穷的。

洪亮占据这里之后,立即宣扬了夺回失地的消息。同时迅速调集七万兵力沿着山脉向南推进。使得东伦国北部的边境线内缩了二百多里。而朝廷增派的二十万大军分两路向中部和南部的边境线挺进。

这些年来,东伦骚扰不断。原因跟大宣皇帝的性格有关。老皇帝在位时,国库尚算充裕。东伦国年年派使臣进贡。名义多种多样,比如老皇帝的寿辰,皇后的寿辰,做出孝子模样,自称附属国。

老皇帝是个爱面子的人,东伦贫瘠,因此并不入老皇帝的眼。而东伦国君俯首称臣的态度,让老皇帝很是受用。所以哪怕东伦国只是进贡几头奶牛,老皇帝都会赏赐很多,几乎是东伦要什么就给什么。

换句老百姓的话说,东伦国就跟亲儿子一样,只要来,就不让空手回。后来,老皇帝病重,十七个儿子中,七子夺嫡,造成了举国上下很大的动荡,因而几次东伦的朝拜都落了空。

东伦国几年得不到大宣的扶持,经济一度萎靡。而这时沃思国跳了出来,怂恿东伦国趁大宣内乱与之开战,沃斯将予以大量的兵力援助。

东伦国君也不傻。东伦国作为弹丸之地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生存已是不易,此时若是同意沃思国的提议,那岂不是被沃思国借路灭虢?但是东伦国君还是赞同沃思国的“趁他病、要他命”的说法。

于是东伦开始进攻大宣的南部边境。大宣的南部很富庶。几大世家都盘踞在南部。那里地势平缓,河流丰富,物产资源富足。东伦的打算是,哪怕占领一两个州,都足以让国家强盛。

没想到的是,老皇帝说断气就断了气,而太子,也就是当今的庆德皇帝,以雷霆手段快速的平息了内乱,而南方的几大世家也出手,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大宣,使东伦很快败北。

虽然大宣因为内乱外战使得国库亏损,但依旧保持了领土的完整。反观东伦,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还把沃斯也得罪了。现在的东伦,真的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处境了。

这次东伦国因为得到北部边境有铁矿脉的消息,蓄力北部,准备把边境西的吉州拿下。但是还没有完成蓄力,就被洪亮打乱了阵脚。

可以说,洪亮的这次出击完美。首先,洪亮以少量兵力“收复失地”,鼓舞了士气;其次,这次收复失地,将成为洪亮的一项战绩,而为将来的封侯拜相打下基础;第三,洪亮压缩了东伦国的边境线,使得他们不得不把兵力重新向南迁移,而中部和南部,有朝廷的二十万大军和当地驻守的十万军队。

当楚清满意地看着自己手下有了一只武装力量的时候,密侦司的任务也下达了。

洪亮占据东伦边境的消息先一步到达密侦司,在朝廷的部署下达之前,密侦司驻吉州理事处要求楚清,重新建立两国情报的传输渠道。

密侦司驻东伦国内的情报据点,由于之前的封锁和清洗,所剩无几,幸存的也不得不“冬眠”。

这使得密侦司与东伦的信息中断,而那些潜伏于东伦的密侦司成员也与组织失联。现在,密侦司要求楚清重新打开局面,并输送情报员过去。

楚清调派了伪装成自己经销店小二的十五名密探,乔装混入给前线送粮的队伍。同时,又从自己的销售组派出六十人,也混进送粮队伍。

这六十人负责为楚清寻找东伦的商机。包括考察物产、收购土地。趁着战乱,楚清想当一次地产商。东伦将是大宣与沃思国商贸的中转站。楚清提早占些地方,做风险投资。

wa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