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531火光(2 / 2)

加入书签

        “冯诏、胡粲他们是随我出战还是”

        冯诏、胡粲参将是蓟镇参将,此前被杨选带走指挥蓟镇大军,此次带领五千骑兵随杨选一同抵达三河。

        如果没有这支人马加入,孙膑就得考虑要不要从通州出兵了。

        有了这支人马,他手上可就有近八千骑兵,虽然还是没有鞑子人多,可周围明军还有不少,特别是密云胡镇那里的人。

        另外,正如杨选所说,鞑子眼下是兵力分散,到处抢掠,此时攻打他们,鞑子兵力分散了其实还是很好打的。

        杨选听到孙膑的问话,当即点头道:“当然是随伱一起行动。”

        有了杨选这个回答,孙膑当即也不再担心安全,欣然允命。

        八千骑兵呐,就算打不过鞑子,自身安全还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胡镇、付津等人是否会按照命令行事,孙膑这会儿也管不到了。

        杨选就在三河,付津应该是不敢抗命的,不过远在密云的胡镇就不好说了。

        明军在行动,而京城里,随着掌握鞑子信息越来越全面,魏广德也更加确认鞑子大军的虚实。

        这帮子人闯进来,应该就是抢一把就跑的。

        不过,他也没有告诉其他人。

        实际上,大明朝堂上并不缺乏明眼人。

        魏广德自问,他都能看明白的事儿,兵部里那帮大佬不可能看不出来。

        当然,他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至少在裕王府小内阁会议上,他还是把自己的判断说了出来。

        不过他既没有杨博的大胆,想要合围全歼这股鞑子,也没有杨选想把鞑子往西挤压的想法。

        在裕王府里,魏广德站在舆图前,对裕王等人说道:“宣大军从西面,蓟镇军从东面,东西对进,再有其他各卫由通州出发向北,三面围攻下,鞑子必然选择北窜,由原路逃回草原。”

        鞑子经过的区域,已经被他们洗劫过一遍,也就不怕他们再跑第二趟,损失都已经造成了。

        “只要不封闭密云方向的退路,鞑子识相的话,很快就会推出长城。”

        最后,魏广德分析道。

        “既然鞑子兵力不足,为何不集合蓟镇、宣大两军围歼鞑子?”

        裕王这时候问道。

        “没有优势骑兵,很难实现合围。”

        魏广德摇头道:“其实,只要东、南、西三个方向出现我大军调动,鞑子应该就会立即撤离。”

        这其实,也是他计算了宣大军和蓟镇军抵达京畿附近的时间后得出的结论。

        若要围歼,在鞑子大军入关前就要设伏,待其杀到顺义城下时就要出动合围,那个时候是有机会完成围歼战术的。

        而现在的情况则是,兵部事前并未预料到鞑子会突袭蓟镇,或者有预料,但是并未来得及做过多准备。

        大军调动需要的时间,其实就是鞑子算准了,可以进入关内抢掠的时间。

        密云以南的地域,乡村密集,人口稠密,抢掠的收获也是非常大,而且对于鞑子来说,十几年前就曾经在此地抢掠过,也熟悉这些情况。

        攻打一次北直隶的收获,确实要比攻打其他地区强的多,远超蓟东、宣大等地。

        “一切行动,都被鞑子算到了,处处被动也不意外。”

        张居正这会儿也倾向于同意魏广德的判断,鞑子就是来抢掠的,而时间就是大明调动周边军队到来前。

        或许数日之后,宣大、蓟镇大军接近之时,鞑子就会携带抢掠来的财物选择向北远遁。

        “可有破解之法?”

        裕王依旧有些不死心的问道。

        “京营及周边各城,命精锐军士出城攻打分散抢掠的贼寇,或可减轻损失。”

        魏广德淡淡开口道。

        虽然话好说,张张嘴就行,可真要下达这样的命令,怕是没几个人会听命从事。

        “若要一劳永逸解决鞑子破密云对京城的震动,还是需要一支能战善战的大军驻扎”

        魏广德刚说道这里,就被张居正出言打断。

        “那不可能,若是如此,非抽调九边锐卒不可,这不就是恢复了前朝团营,当今陛下断然不会同意。”

        张居正当即就说道。

        嘉靖皇帝登基后不久,就选择罢团营及两官厅,复三大营旧制,也就是依旧是卫所制。

        改三千营为神枢营,其三营司哨掖等名及诸内臣俱裁革,而以大将一员统帅,称总督京营戎政,以文臣一员辅佐,称协理京营戎政,其下设副参等官。

        凡团营两官厅之兵,悉归五军营,而宝纛令旗等项则仍隶神枢营。

        其实这就是变相否定了自景泰年间形成的团练制度,而之后成化年间所谓的十二团营,以及正德朝的东西官厅,其实都是在团练制度基础上演变而来。

        这个时候要抽调边军入卫,若是将他们散编入三大营,新旧人之争必然爆发,后果着实难料。

        其实这些都是有例可查的,所以之后才单独编练,形成所谓的“外四家”,这也是东、西官厅形成的原因,其实就是分掌新人和老人。

        这样的改动到底是好是坏,其实谁也说不清楚,可是以张居正对嘉靖皇帝的了解,这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要是调边军充京营,必然就要重新建立团营制度,等于又否定了嘉靖初期对京营的改革。

        裕王府还在议论的时候,北京城北面温榆河畔,一队百余人的蒙古骑兵意外找到一条木船。

        带队的首领垂涎于河对面的的富饶,冒险用这条木船十余次往返河上,把他手下全部运过了温榆河。

        夜晚的西苑,今晚嘉靖皇帝一番打坐后,总感觉心情烦闷,遂放弃修炼,登上西苑高台向四周眺望,希望缓解心情。

        陡然间,他看见北面远处,似有红光闪现。

        “黄锦,你过来看看,那边是否有火光?”

        嘉靖皇帝不确定自己是否出现幻觉,叫过身后的太监说道。

        黄锦年岁也不小,努力向皇帝指示的方向看过去,什么也没有看到。

        嘉靖皇帝又看了会儿,干脆又叫来几个年轻太监,最终确定北面远处确有红光,似是火光。

        不过,在得到太监回答后,嘉靖皇帝并未说什么,只是拂袖而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