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0章 859京察(2 / 2)

加入书签

        南京官员的考察“俱该南京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径自具题”,南京京官的考察不由北京部、院职掌,全权由南京部、院负责。

        隆庆四年的京察,也是王廷最后要处理的一件事儿,之后他就要乞休请辞,回四川老家养老了。

        “叔大没和我提过。”

        但如果是张居正举荐的人,皇帝为了平衡或许会考虑,他们则可以用支持张居正举荐人选的方式联合他,一起对抗高拱。

        经过这么长时间,魏广德其实已经有点明白,那就是隆庆皇帝要的是一个实力比较平衡的朝堂。

        京察的举行由朝野各衙门协作进行,“部、院主持于上,吏科、河南道、考功司协赞于下”,吏部和都察院堂官从事京察的主持工作。

        魏广德皱皱眉,随即说道,“我们不能举荐,应该是选择支持孟静,倒是叔大那边可以问问有没有人选。

        “说实话吧,我觉得子正兄回乡后,最有可能接替他的人,还是刘体乾。”

        魏广德叹气道。

        由此也可以看出,利用灾变请求调整国策,其实在明朝中期就已经开始,也成为改变国策的一个机会。

        高拱因为皇帝的原因,造成话语权最重,自然就是“魏”,而他们这伙人和张居正,当然就是“吴”和“蜀”。

        或迫于朝中大臣的反复提议,弘治十七年六月,明孝宗终于下旨:“令两京吏部各会同都察院并各衙门堂官从公考察,今后每六年一次,著为令。”

        洪武九年十二月,规定每岁一考,九年为满。

        考满制度规定京官九年通考黜陟,而京察十年一行,京察时不少京官或已改任它职,因此京官十年一考察具有不完善性。

        陈以勤奇怪的问道。

        适当扶持,就应该是隆庆皇帝要做的事儿。

        所以,如果高拱想要通过京察打击、报复一批官员,那么他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廷这一关。

        <div  class="contentadv">        这也是一开始魏广德就不担心欧阳一敬这些人遭到高拱报复的主要原因,有王廷在,他们这边的人应可全身而退。

        魏广德立即纠正话题,把有些歪的话题带回正路上,今天他们讨论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

        最后,堂审当日,考功司郎中负责“唱名”等相关事宜,员外郎负责上稿,“郎中主查理,员外郎主上稿”。

        “大洲刚忠英伟,议论慷慨,有孔文举苏子瞻之风。”

        听到陈以勤说赵贞吉有孔文举的风骨,魏广德不由得一下子想到后世网络上看到的一个段子,据说是美国小孩对于“让梨”的看法。

        吏部堂官命本部司官,制作应察官员名单,密托科道官共为咨访,根据咨访所得填写访单,再以回报堂官。

        “没有没有。”

        官员的考评成绩出来并成文后,京察还未结束,即便皇帝已经批示,因为还有科道最后一次审核。

        闰察起于正德、嘉靖时期,成为权臣倾陷忠厚之人的深坑。

        京察由吏部尚书主掌,吏部侍郎的职责为“主赞太宰”,协助吏部尚书工作,其职能贯穿京察的准备、进行和收尾的各个环节。

        既然要平衡,不管是高拱还是他们,一家独大绝不是最好的选择。

        “别看我,我倒是问过一嘴,不过叔大说没有人选。”

        弘治十四年七月,吏部复议南京吏部尚书林瀚等人,重提京察周期过长,地方官员三年入京一次进行朝觐考察。

        而另一家,那就是徐阶的继任者张居正,实力目前来看最为弱小,不管是在朝堂上的话语权还是实权,都很难起到平衡的作用。

        而这些收集的文档会被密封在吏部考功司,等候皇帝决定京察时间。

        京察是对全体京官德行和能力进行的考察,旌别贤否,惩黜不法官吏,整顿官场风气。

        单凭一家之力,肯定不能抗衡高拱,但是若联合起来,或有一争的能力。

        魏广德把想法说了,殷士谵和陈以勤也都觉得有些道理,关键是可以借此试探出隆庆皇帝的真实想法。

        都察院堂官在京察全过程中主要起到总领其属官的作用,但是却要直接参与吏部尚书主持的堂审,或者说对于京官的考评,都御史也是拥有举足轻重的权利。

        “这时候把水搅浑,未必是好事。”

        都察院为明代最高监察机构,其职责纠劾百官、督察各道,其本身的监察职能,必然需要和吏部共同参与京察工作,“部院一体,协襄计典,不可偏废”。

        那就是不公平。

        之后考语和访单的填写,是京察准备阶段的重要工作,是部院进行堂审的主要依据。

        陈以勤当然捡好的说,于是开口道。

        考功司是吏部直接负责京察的部门,主要负责京察的具体工作,科道主要负责京察前一系列准备工作,及京察后的拾遗工作,对官员的考察结果最终“以听上裁”,由皇帝决定被察官员的去留。

        而“体乾”,是刘自强的字。

        当然,魏广德的话这么说,陈以勤和殷士谵是绝对不会搞错的,他们自然是知道他话里说的是谁。

        对此,弘治皇帝并未引起重视,自然也没有因此就下旨。

        因此,在京察结束后,考功司仍要宿部,处理有异议官员的察疏,这就是科道拾遗事宜。

        洪武六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对京官三十个月进行一次考核,每考可升一等,这就是京官考满制度的雏形。

        这也是高拱在回朝后并没有急于对一些人进行报复的原因,他有的是机会可以慢慢炮制一些人。

        想让张居正支持他们,很难,就如同让张居正选择支持高拱一样难。

        他在这里说的刘体乾可不是现任户部尚书刘体乾,而是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刘自强,他和高拱同是河南老乡。

        魏广德也紧接着说道。

        “善贷,此事你抽空再问问,我有举荐人选,实在不好问出口。”

        陈以勤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