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摩尔定律和半导体工艺制程(2 / 2)

加入书签

        而台积电的林本坚发现了另外一个方向。

        直到波长为193纳米的节点的时候,已经可以用来生产280纳米到65纳米制程芯片了。

        负责过开拓性的项目攻关的主管,后续在晋升的排序中会提高优先度。

        在此之前,不直接掌握行业资源的官方,也没有能力要求所有厂商执行某种标准。

        大明这边也可以尝试,建设大规模的同步辐射光源,在它的基础和原理上讨论,各种光源和光刻的可行性。

        也就是俸禄的升级和直接的奖金。

        如果在其他的特定行业内,也有类似intel这种顶级上游厂商,能够在产业内拥有绝对影响力。

        最终让intel成了整个微处理器领域内绝对的行业领导者。

        而且执行相关标准的官方机构占据着绝对的主动权。

        罚款对他们而言不痛不痒,朝廷还没有能力真的彻底关闭他们。

        但是他们现在说:我们的产品两年升级一轮,性能两年提升一倍,成本两年下降一半。

        在计算机产业内,Intel、amd、nvidia虽然是三家公司,但是相互之间有股权交叉和专利交叉授权。

        朱靖垣把自己能想到的都依次列举出来,作为自己的不确定的设想。

        情况讲的差不多了之后,朱靖垣让所有人在社稷库内大堂内集合,举行了一个封赏和计划宣讲会。

        他们的理论利润是没有明显限制的。

        大家统一两年升级一次,采用相对近似而且足够大的升级幅度,能够非常方便的互相配合。

        早期的市场竞争不充分,没有理论上无限的商业利润驱动,开发人员升级和推广产品的积极性不高。

        才有可能形成相对稳定的秩序和行业标准。

        最关键的当然是工艺制程。

        自己这个过来人要做的事情,就是提前做出限制,把他们可能会搞的事情给划好规则和边界,不能随便胡搞乱搞。

        基础专利,典型设计,标准方案,通用系统,全都会掌握在朝廷、官营财团、皇家产业的体系中。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是在紫外光的范围内,持续不断地缩短波长。

        同时等到官方厂商的产品,能够满足朝廷和官营厂商的需求之后,再在合适的时间向不受限制的民间市场推广。

        这个两年为周期的摩尔计划,同时还能形成巨大的投资吸引力。

        安排半导体产业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方向和计划。

        与此同时,大明目前的整个半导体产业,都完全在大明皇室和朝廷的完全掌控之中。

        所有的厂商都是同一个系统内的,本来就在理所当然的互相配合。

        民间的各色人等,都有机会在公众面前粉墨登场的时候,他们能够搞出什么样的幺蛾子。

        否则自己跟不上别人的节奏,或者是别人跟不上自己的节奏。

        Intel凭借固定两年周期的摩尔计划,引导一系列下游厂商进入了自己的节奏。

        要求光学厂商配合研发更高精度的镜头。

        <div  class="contentadv">        然后直接提出浸润式光刻技术的逻辑,让工匠从一开始就直接去走浸润式光刻的方向。

        两年之内完成一微米工艺的普及和量产,同时完成下一代的通用微处理器的开发。

        前世没有采用的道路,也未必是不可行的。

        但是同步辐射光源的性质注定了难以商业化。

        半导体产业不得不尝试更换波长13.5纳米的极紫外光源。

        只有工艺制程提上去了,才能在有限的空间堆砌更多的晶体管,才有迅速提升芯片性能的可能。

        所以摩尔定律虽然不是科学规律,只是经验总结和发展计划周期,但是却发挥了宛如定律的作用。

        所有人都能听得懂了。

        就如同朱靖垣在航空行业起步的时候做的一样。

        如果这些半导体厂商,向传统投资者介绍自己的技术和设想的细节的话,传统投资者可能会听的一头雾水。

        最好是达到每秒五千万次,也就是接近于386甚至486,或者是第一代PS游戏机的水平。

        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行业发展标准。

        半导体产业有大明皇帝和朝廷直接的推动,无论是资金和政策都是完全敞开了供应的。

        后来可能是发现这个速度难以实现,或者其他的厂商可能跟不上,就在1975年改成了两年翻一倍。

        所有参与人员都是干自己的本职工作,现在也没机会直接升级职位。

        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没有规范的产业链,厂商的竞争同样混乱。

        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厮杀,等到有少数拥有绝对优势的厂商,联合起来勉强控制大部分市场的时候。

        最终产品的类似产品,以及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技术,能够更快的进入民用市场。

        其实,在国家看来,收割高额利润不是不行,关键是竞争放缓之后,技术进步也同时放缓了。

        其他的上下游厂商都要配合他的生产计划。

        与intel合作的下游半导体厂商,都要配合intel的生产和升级计划。

        实际上从七十年代开始算起,直到新世纪初的总共四十年里面,晶体管的增加速度都是两年翻一倍。

        意思就是泡在水里面光刻。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导致供应链出问题,产品不能按时生产出来,或者部分配件生产出来等其他配件。

        重要性排在微处理器之后的是账表芯片,也就是DRAM内存芯片。

        朱靖垣不准备提去参考摩尔定律,不准备自己专门说个晶体管多久能够翻倍的定论。

        但是这个不标准的定律当然是有用的,而且用处非常的大。

        摩尔的“单位面积的晶体管每两年翻一倍”的结论,随着intel的巨大影响力慢慢成了行业标准。

        那这个产业内部也很可能会实际上存在类似的“行业定律”。

        实际上,历史上早期的光刻机技术验证,也曾经用过同步辐射光源去做研究和验证。

        肯定是留有余量的。

        包括最为接近X光的“极紫外光”。

        最早的光刻机光源是可见的蓝光,波长是450纳米,实现了微米级的工艺。

        同时它也可以继续作为科研设备持续运转。

        大明现在的情况与另一个世界截然不同。

        最起码,在持续四十年的时间内,intel自己显然是留有余量的。

        首先intel自己以两年为单位,制定后续的生产和升级计划。

        等到官方厂商想要向民间推广的时候,也需要时间和成本让民间厂商和用户接受。

        那这个速度就不是半导体产业升级速度的极限。

        还有新产业集团统一协调研发和生产节奏,不需要在多方厂商关系协调上浪费时间。

        同时要求,它必须是六十四位微处理器,开发代号也因此直接确定为六十四。

        不然intel也不会有牙膏厂的绰号。

        最后,摩尔既然是供应链周期和行业口号,并且在数十年内都基本保持住了。

        也不需要专门喊口号让大家保持同步。

        这又反过来让摩尔定律持续不断地延续下去。

        同时,对于所有的普通工作者而言,也要另外给更加实在的奖励。

        比如说“同步辐射光源”设施,本身作为一个其他方面的科研设施,其原理使得其能放出各种波长的光。

        当民间厂商参与这个产业的时候,整个行业相关的标准和规范都已经确定下来了。

        大明的半导体产业构建方式,与历史上的美利坚完全不同。

        目前完全没有任何民间厂商直接参与。

        但是又不能无限短,最短的X射线会直接穿过物体,导致无法通过透镜和反射来缩放图纸。

        这种模式的缺点当然很明显。

        以现在大明的资源,对于后世出现过其他方案,也可以让工部有选择尝试。

        直到深入5纳米制程范围的时候,193纳米的深紫外光源才彻底走到了尽头。

        朱靖垣理所当然的计划,就是把产业的主流产品和行业标准,都培育和规划到相对成熟的状态。

        在这样的基础上,朱靖垣对工部、半导体司、工匠们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研发目标。

        在朱靖垣的记忆之中,类似的事情已经重演过很多次了。

        但是可以通过曲面透镜投影缩放的方式,照着大模板来生产更小的芯片。

        新处理的性能目标是每秒计算次数不低于一千万次。

        按照光刻机的逻辑,光源的波长越短,就能够生产出制程越小的芯片。

        其次是要在两年内,开发出第一代专用的图像、音频、网络处理芯片,也就是显卡、声卡、网卡。

        然后是容量更大,存储密度更到的硬盘,争取将容量提升到十亿字(1G)。

        最后是另外成立几个新团队,完成光盘、闪存、数码相机、液晶显示屏相关的技术验证,拿出基本的产品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