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又输了(1 / 2)

加入书签

由于宜阳方向的敌军已经被赶跑了,而反攻新安、河阴的战事又用不着这支在宜阳大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劲旅,李睿自然有时间训练自己的军队了。于是,接下来的好几天,他都在带着骑兵们练习走队列。

这走队列也不是随随便便学一学就可以走得整整齐齐的,这需要相当强的控马技术,同时每一名骑兵之间也得有很好的默契,更需要绝对服从命令,勇敢的不能争先,怯懦的不能落在后面,千万人同进同退,浑然一体,这样才能发挥出骑兵最强大的冲击力。这需要大量的训练,想要练到高速冲刺的时候队形依旧保持严整,那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除了训练之外,李睿还能骑兵的装备进行了改良。

双马镫这个早就给安排上了,骑兵们一开始挺鄙视这玩意儿,认为只有那些骑术差劲的人才需要这玩意儿,但试用过几次之后,他们便发现这东西挺好用,在战马飞奔的时候可以更好地保持身体平衡,发挥出更强大的力量来。马刺和马掌也得安排上,这两样东西其实都没啥技术含量,但非常重要。马刺可以让骑兵在双手都离开缰绳的时候自如地控制马匹,马掌则可以保护马蹄,前者可以大大提高骑兵的战斗力,后者可以让一匹战马具备更好的战场生存能力。要知道,马的蹄质并不算硬,在高速奔跑的时候踩上突出的硬物,比如说石头什么的,就可能会导致马蹄破裂,这匹马也就废了。此外马掌还能起到类似高跟鞋的作用,让马蹄离开地面,免受地面摩擦和积水腐蚀,同时还能大大增加马蹄的抓地能力,可以说是好处多多。

于是这几天工匠们都在忙着打制马掌和马刺。这两样玩意儿的技术含量并不高,熟练的工匠打制起来很轻松,估计用不了多久,虎骑所有战马都能戴上马掌,所有骑兵都能装备上马刺了。

然后就是武器装备。

这个时代的中国骑兵的主战兵器普遍都是矛和戟,其中数戟用得多。八王之乱的时候,长沙王司马乂就将长戟绑战马身上,一匹战马绑两支,骑兵再装备一支长戟,成群地冲向司马颖、司马颙的大军。当然,长戟的捆绑方式并不是戟尖朝前,因为这样很容易将被刺中的士兵挑起来,战马体力,挑着两具尸体也跑不动了。他捆扎长戟的办法很可能是把长戟倒装过来,让长戟的横刃对准敌军缺乏保护的颈脖。战马高速奔跑之下,那一支支长戟便变成了锋利无比的镰刀,所到之处人头四处乱抛,那场面只能用“恐怖”来形容,也难怪司马颖、司马颙明明在兵力上拥有绝对优势,却一次次被打得损兵折将,这么血腥的场面确实有点超出他们的心理随能力。

不过越来越多人选择了昂贵的马槊。马槊不仅逼格满满,杀伤力也惊人,光是那恐怖的穿刺能力就不是长戟能比的。不过这种威力巨大的武器制造工艺复杂,造价高昂,是没有办法大量装备骑兵部队的。不过王辅那两百多号人是西晋禁军出身,而从石超手中抢过来那四百号人则是渤海石氏这个冤大头自掏腰包,不管是西晋朝廷还是渤海石氏,都不是什么差钱的主,所以这么昂贵的主战兵器基本上是人手一支。

除了马槊之外,大家伙还会带一把长刀或者一把剑备用,万一马槊脱手了,可以拔出刀剑来继续厮杀。绝大多数人都选择用刀,因为人在打斗的时候用得最多的招数永远都是砍劈,这是人的本能。

用刀没问题,问题是他们的刀似乎并不是很适合骑兵作战。

这个时候不管是胡人还是晋军,装备得最多的还是直刀,也就是环首刀。这种刀刀身笔直,开锋角度很小,在劈砍的时候杀伤力巨大,往往一刀就能砍开胡人身上的皮甲,叫他血溅五步。这种武器在步战的时候没问题,但是在骑战中面对装备越来越完善的骑兵,那就不大好用了。要说劈砍,敢于跟他们对冲的骑兵基本上都是披甲的,哪怕只是普通的皮甲也能极大地削弱环首刀的杀伤力;要说直刺,环首刀那刀尖根本就不适合刺披甲目标,硬刺的话不仅很可能刺不动,还会因为刀尖受到阻力滑手,抓握刀柄变成抓握刀身,一个不留神几根手指头就下来了。此外,直刀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在砍中对手的时候由于刀身笔直,不会像弯刀那样有附带的切割效果,这又影响了杀伤效果。

这还怎么报复社会?

像他现在用的这把乌兹刀就挺好,带着优美的外弯弧度,锋利无比,一挥之间能将一头成年公猪斩成两截。只可惜,想要打制这样的弯刀不仅需要非常精湛的铸刀技巧,更需要极其优良的钢材,这就注定了这种武器只能作为小众存在,普遍装备?那要烧的钱可就海了去了。

要不,自己想办法设计一种弯刀?

想了想,他还是放弃了。眼下胡人骑兵的装备也远未完善,虎骑现有的装备也足以应付了。再说了,虎骑军士们的装备都是花了大价钱置办的,质量非常过硬,而这些军士也习惯了使用这样的装备,贸贸然的让他们改用弯刀,不见得会有更好的效果,搞不好还适得其反。

他跑到存放战利品的仓库,一通挑挑拣拣选了六百多把剑拿回去装备虎骑。这些剑都是典型的四面汉剑,剑身窄长,两面开刃,全长一米二左耳,重量接近八百克……对于以轻薄闻名的汉剑来说,这算重的了。

“每人佩一把。”他说。

虎骑对这种看上去颇为华美的武器不屑一顾:“校尉,这年头还有谁用剑呀?用刀不好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