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意外事件(1 / 2)

加入书签

回到家后,陈默就把事儿和卫莱一说。

卫莱倒是没有显得太过于大惊小怪的。

几十亿而已,至于那么不择手段?眼皮子也太浅了。

还不忘给陈默出主意,“这么大的利益勾连,覆盖金融证券市场、房地产、高速公路、国企改制、高官显贵啥的,都能拍部电影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陈默一琢磨,也对啊,电影虽然盛不下,但电视剧还是没问题的。

要不把《人民的名义》给魔改一下,顺便曝光一下国内证券市场的乱象?

这么一想,心里忽然也有些蠢蠢欲动了……

不过这会儿肯定是不能想这个的,总得从长计议才是。

就笑了笑,“倒也不是不行,稍后仔细磨一下,也未尝不能攒出来个好的剧本,但眼下最主要的,还是博客上的事儿。”

卫莱也深以为然,“确实,忍了这么久,也该轮到咱们出口恶气了。”

陈默就哈哈一笑,“倒也算不上什么恶气,但也确实应该正本清源一下了,就当是让这一届网友,重新认识一下什么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了,也省得以后,总是习惯性的被舆论方向给带歪了。”

见识的多了,才能透过现象更容易看清背后的本质。

这其实也算是一种阅历。

而就在陈默准备让未来博客反戈一击的时候,一个被他遗忘的事件,却率先爆发了。

11月20日,作家庄瑜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80后作家郭晓汜的作品《梦里花落》,以改头换面、人物错位、颠倒顺序等手法,剽窃了她去年的作品《圈里圈外》。

包括这部小说的独创性构思、故事的主要线索、大部分情节、主要人物特征、作品的语言风格等。

要求对方立刻停止书籍的销售和侵权行为,并公开道歉。

否则,她会正式诉诸于法律,走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

舆论立马给出反馈。

因为郭晓汜是年轻一代正当红的青年作家,曾经两次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今年出版的《幻城》,也获得了文艺社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三名。

然后又连续推出了两部小说,其中之一,正是这一部《梦里花落》。

可以说,他也是和韩涵一样,属于最为人瞩目的80后作家,人气相当之高。

所以现在忽然被爆出作品涉嫌抄袭,一下子就引爆了整个舆论。

网络上是如此,也完全可以想象得到,随后在传统媒体上,也不会出现例外。

显而易见又是一个可以看戏的大瓜。

陈默倒是有些忽然就笑了,郭晓汜啊,那当然也不介意上去踩一脚了……

于是,二话不说就直接用方格的博客账号,很坦诚的声援了一把。

而且是直接开起了地图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各种圈子里开始出现了一种催熟的浮躁风气,商业机构和资本,把发现新人、捧红新人当作了盈利的不二法门,搞出了一个什么“80后”的套路模式。

他们的如饥似渴,带动了年轻一代的急功近利,让“出名要趁早”、“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等扭曲心态,影响到了一代的人,不择手段只问结果的道德标准,都被他们奉为圭臬。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造就的必然就是一批缺乏生活积累、质量粗糙、毫无艺术水准的文艺作品。

然后却会在精心包装之下,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走向市场,让一群学者和专家们围着商业利益的指挥棒大声鼓噪,坐实“偶像”之名。

而繁荣的背后,人们看到的,也只有盲目追求名利的浮躁,以及底线不断滑落的道德失范。

这是年轻一代心态的失衡,以及人格上的撕裂。

也是商业利益对文化的肆意践踏。

文化领域是精神创造领域,为什么在年轻人情怀萌动的公共空间里,正气不能彰显、歪风却能横行?

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作品和机制,去引领青少年的成长,又应该对什么样的行为加以约束?

难道有关部门不应该反思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