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换成现在已经不需要惧怕了(1 / 2)

加入书签

这回云常还把儿子云光渝也跟着一块儿带来了,  带来长长见识,他今年也十八岁了。

已经考了童生,  但是之前那次的府试没有过,准备来年再去参加。

不得不说,时间过去的很快。

云舒瑶进林府大门的时候,云家这一代的长孙才三岁,现在他已经十八岁了。

也就是说她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十五年了。

不知不觉竟然已经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

在云舒瑶出门去云家之前,跟老太太说了,  老太太自然不会阻拦。

老太太每回听到云家的消息,就会觉得自己当初运气好。

梅姨娘所在的梅家在科举方面进步不大,但是生意做得还不错,而且守规矩,  没有乱来。

加上子弟众多,  这些年一直在往外扩张。

钱这东西说起来庸俗,  但是人活在世上是离不开这庸俗的东西的。

云家就更不必说了,她都没有想到云家的潜力这么大。

虽然他们家现在的官位还很小,  也帮衬不上儿子,  但是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就不是了。

现在是儿子提携他们,等到孙子那一辈就可以在官场上互相照应了。

林家的子嗣不丰,她特意和林氏宗族和好,不就是为了下一代孩子不用独木难支?

只是终究,  林氏宗族内的血缘远了一些。

但云家就不一样了。

云家两子跟云氏是嫡亲的姐弟,  感情也好,  这么些年过去了,  儿子也给了云家不少帮助,  要是孙子遇到了什么难题,  云家会袖手旁观?

所以云舒瑶带着珞玉回了云家,  她不会说什么,还会嘱咐让她们检查一下礼物有没有准备齐全。

云家的宅子并不大,位置也说不上很好,但对于云家来说却是正合适。

这个两进的小院掏空了云家的家底,却是有必要的。

云家也希望可以在京城扎下根,要是有朝一日要离开京城,这里的宅子也从来不会缺少出手的机会。

云舒瑶感慨时间的流逝,云常也同样感慨。

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现在想起来有些事情还像是发生在昨天。

他想起了那个时候二叔被抓进大牢,他惊慌失措的回去报信,之后又在向别人求助连续吃闭门羹,生怕得罪了那个吴鹏的场景。

换成现在,已经不需要惧怕了。

只是对比一下过去,难免感慨。

云常知道这些年他们家能够发展的这么快,这个堂妹发挥了最大的作用,把这个有可能几代人才能实现的场景提前到了现在。

要是不犯什么错,堂弟的前程能够爬到高位,那就光宗耀祖了,不过现在也已经光宗耀祖了。

他们家在村子里已经有了三个举人门牌,一个进士门牌。

他希望明年过后,还能再增加两个进士门牌。

让他们云家成为附近一提起来就知道的家族,而这需要几代人的经营和积累。

侄儿云光渝有些腼腆,第一回见面,他不大放的开。

体格很好,要是不说这是个读书人,而是说他是一个练武的,估计大部分人也会相信。

他们带来了很多关于老家的消息。大部分都是好的,比如家里现在的田地产出,还有家里孩子学习的进度等等。

以前他们家只大伯在村里有那么一点土地,他们二房在府城有个小宅子,现在他们家已经成了村里的地主之一,在别的村也有不少的田庄。

还有铺子稳定提供租金和收入。

他们接手了云舒瑶的庄子和店铺。

在离开的时候,云舒瑶就让他们帮自己打理,产出自然也会分给他们,等到确定不会回去之后,云舒瑶就把那产业半卖半送的给了父亲,也就是这样,才能够攒下在京城里买宅子的银子。

靠着他们父亲做小官的那点俸禄,是得不到多少钱的。

他又不是贪官,收入并不多。

要按照当官的俸禄来说的话,所有的官员都很难维持体面的生活,基本上都有一些额外收入,在外地为官的,有要是贪心一些的,得到的那就更多了。

也不是没有糟心事。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就比如云舒瑶父亲和大伯这一辈,其实还有一个姑姑,不过在云舒瑶进林府的时候,已经多年没有往来了。

她是自己看中了一个商户,不顾父母反对嫁过去的,基本上没有了往来,只是等到她父亲考中了举人,就恢复了上门,而且还有村民会打着他们的名号去胡作非为。所幸都发现的早,没有闹出什么大事,及时处理妥当了。

这些事,大伯和父亲没有让云舒瑶操过心,能够出远门的人找到云舒瑶面前的人也是不多,云舒瑶跟着林如海到处跑,他们就算想要找上门来,也不知道她在哪。

云舒瑶:“光渝什么时候成亲?”

他今年十八岁,一般情况下已经成亲了,不过因为云常想着参加乡试,就没有先给他定亲,等到中了之后,才给他定了亲事。

那是他一位同科的女儿,双方门当户对,还没有选好日子,但已经在走礼了,云常自己看中了六月和七月的好日子。

说到自己的亲事,云光渝脸涨的通红。

云常就是因为他这个性子,才想着带他出来多见见世面。

不然他本来应该在家中专心备考,准备参加明年的院试,要是考中了,以秀才的身份前去迎娶,两家的亲事也更体面一些。

他们也谈到了梅家。

梅家的生意自从搭上了林如海的线之后就一直在扩张,而且梅家的家主是个能生的,妻妾不少,儿女众多。

在梅姨娘成为了林大人的妾,生下女儿,并且享受到了其中的好处之后,梅家就更热衷于用这种方法来为他们的扩张提供便利条件。

林如海的官做到哪里,他们就把店铺也跟着开到哪里。

梅家也想走参加科举的路线,不过到现在功名最高的还是秀才。

倒是他们家的女儿嫁的不错,只是到目前为止,带给他们最大好处的还是梅姨娘这个三小姐。

其他的,给官员的只能做妾,做正妻的话,只能做远程投资,嫁给秀才或者举人,只是科举万里挑一,考中进士,走上那一根独木桥不是那么容易的。

他们想要转型,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不过对于他们这回把生意的触角伸到了京城这一点,云晏他是不太看好的。

他上一回和兄长一起参加春闱,落榜了,然后他们一起找宅子,也想着能不能在京城里给他们家多增加一些收入。

他有想过要不要买铺子,或者是做点别的什么营生,好歹给家里多添一个活钱。

但是考察过后,云晏放弃了。

京城里那些做起来的店铺背后都有王公大臣们的身影,他们就算不是自己亲自做生意,那也是让自己的门人奴才出面,没有点背景的在这里是开不起来的,就算开起来了也很难竞争的过别人。

想要买商铺收租?

这里铺子的价格就不是他们能承担得起的,只要买了宅子,就别想着再买商铺了。

在这里,生意做得不好了会亏本,做得好了会被人盯上。

而且在这里做生意的有很多人是惹不起的。

光是记住那些惹不得的人,就是一个大工程,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

梅家进来这里,要是轻举妄动,能让他们摔个大跟头。

确实是这样,所以梅家来到了京城之后,摸底一番,才会想着再找一个靠山,然后跟某位皇子的门人搭上了线。

看看能不能帮他们在京城站稳跟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