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背主求荣攀新枝(2 / 2)

加入书签

    亲王的国司,有一个国令两个大农,而国公只有一个大农。

    武怀玉之前那位大农,表现的挺不错,擅于经济理财,做了一年,怀玉将他举荐为官,成为关中道支度司的一个八品主事。

    级别不高,但成了朝廷正式命官,跟国公的属官还是不同的。

    武怀玉这方面还是做的好好的,那些被他征辟的属官,不论国官还是府官,只要表现出色,他不会说故意一直留着使用,而是会想办法举荐他们为官任职,给他们一个前程。

    他不介意有些幕僚把武家当成进阶石,他更认为这属于相互成就,互惠互利的好事,所以从武家出去的那些人,都对武怀玉挺感激的。

    不过唯一的坏处,就是武家的幕班人事变动大,人员进进出出,经常要招人。

    康婆给裴寂当了十年大农,通判魏国国司,做的还是非常尽职的,在他的打理下,裴寂的财富增长飞速。

    武怀玉微笑,没马上答应。

    康婆没收回那张礼单,却又拿出了一本册子。

    这是他做为裴寂大农十年,为魏国公府通判国司,为裴寂管家理财,所掌握的裴寂家业的账本。

    上面只是记着一些简单的汇总数字,但数字很惊人。

    武怀玉如今的身家,自觉很有钱了,但跟裴寂一比,小巫见大巫,裴寂的地就非常多,李渊曾一次就赏他十万亩良田,之后又多有赏赐,而裴寂为相十年,裴家也是疯狂兼并田地,更有许多百姓逃籍投附,寄田名下。

    而裴家除了拥有大量土地,种植、收租之外,同样也从事放贷收息等,基本上当今权贵们干的那些赚钱的,裴家都有干,而且规模远比别人强。

    裴寂从龙之前,不过是个小小宫监,虽出自名门,但家道中落,可他只用短短十年,就坐拥亿万钱财,万顷田地,最主要的还是权力,走的还是典型的买办路线。

    到处都插上一股,都不用出本钱,他为商人们提供便利,商人们拿出些股份给他,官商合作,权益互换。

    李世民在殿上把裴寂说的一无是处,也不是没缘故的,但裴寂深得李渊宠信。

    康婆拿出的这个本子,把裴寂的老底都卖了。

    裴家蓄藏的铜钱,都相当惊人。

    裴寂是大唐唯一一个,曾得到李渊赐给铸钱炉的臣子,另两个得此待遇的是李世民和李元吉。

    裴寂可以自己开炉铸钱。

    正常官炉一年铸钱三千三百贯,但实际上这是受工匠、铜料等影响限制的,真要有足够的人手和铜料等,别说三千三百贯,你铸五千八千甚至一万贯都没问题。

    当然,武德时铜料紧缺,铸开元通宝没啥利润。

    可裴寂铸私钱啊,通过自己铸钱炉的合法身份,购买铜料,又暗中采买、收集,甚至销钱,然后铸出裴氏私钱。

    裴氏私钱,铸一贯至少得利三百。

    裴家在长安、蒲州,甚至江淮、山南、灵州、岭南、益州等地都有私铸钱坊,明面上他只有一座御赐铸钱炉,实际上裴家是大唐地下私铸中的龙头,他们家的私铸钱,甚至不同地方的私铸,还有不同的标记。

    但相对市面上许多粗制滥造的劣钱,裴氏私铸钱还挺精美,成色也还行,被称为青白钱。

    仅私铸这违法买卖,裴家一年能获利万贯。

    而且裴家一边在各地疯狂私铸青白钱,自己却又拼命的蓄藏朝廷的开元通宝。

    康婆这胖子挺不地道。

    裴寂对他还是不错的,十分信任,甚至他为裴寂管家理财,裴寂也给他提供许多便利,让康婆这些年也利用裴寂的权势,为自己谋取了大量私利。

    隋末战乱时受到的损失全找补回来,甚至财富还翻了好几番,但现在他在裴寂倒下时,毫不犹豫的落井下石了。

    这种卖主的小人,是应当远离的。

    不过裴寂虽被皇帝赶回蒲州老家,但对他的清算还没结束,康婆这样的裴寂心腹,如今正是朝廷需要的。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