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分红(2 / 2)

加入书签

    规模化,必然能够带来成本上的优势,也能扩大市场占有率,这是很划算的。武家千金堂,从最开始东市一家店,到西市再开一家,到如今,从关中到陇右,再到河南河北河东山南等各地,已经开了上百家分号,扩张的如此迅速,可不简单。

    “阿义啊,这几年辛苦你了,”武怀玉要给他一笔特别奖励,直接赏钱一万,“阿郎,我现在拿的身股分红都有些太高了,而且这年节还俱有赏赐,实在是惶恐。”

    “按约定,那也是你该得的。千金堂效益越好,你们分红自然也就越多。”

    “阿郎,一个壮劳力长工,一年工钱不过是麦粟十石,加两季衣鞋而已,先前粮价斗米几百钱,而现在斗米才二三钱,小的可不敢再拿这么多顶身股分红啊,还请再减,”

    赵义主动要求再减,一年拿个百来石麦就满足了。

    “阿义,虽说一个长工一年也就挣十石粮,还得麦粟各半,再加两季衣裳,但我向来还是那句话,商行店铺经营,跟种地不一样。一个青壮长工,拼命耕地,也只能为地主种四五十亩地,还得地主提供耕牛、农具、种子等,他一年的工钱,要折到十亩地的产出,”

    怀玉跟赵义算账,一个长工能给地主创造出的效益,其实也就是他工钱那么多,他还不承担风险,遇是灾害歉收绝收长工也不负责的。

    但做生意不同,

    一个初级伙计,其实在武家商铺里也就是一年十石粮左右辛金,年资久,办事好的工钱要高些,但伙计一般也不会超过二十石一年,各级掌柜管事要更高些。

    武家给的顶身股分红,属于岗位绩效分红,商铺赚钱了,掌柜伙计们按事先约定好的比例,分到一部份。多赚多分,少赚少分,不赚不分红。

    分红大头是东家的。

    现在的如千金堂这样的赚钱铺子,特别是长安的那几家,初级伙计一个帐期大约能分到一万钱,到高级伙计可能有两万,各级掌柜的更多。

    如今粮贱钱贵,斗米才二三钱,一万钱可以买三四百石米,三年一个账期,意味着折算下来一年的分红,顶的上工钱的十倍。

    至于掌柜的,就更多了,大掌柜的分红能达到初级伙计的十倍甚至二十倍,大掌柜最高能拿到员工顶身股全部的百分之十。

    这个分红是惊人的,可算起来,掌柜伙计们等拿到的,也不过是净利的两成,东家则占净利八成,赵义在千金堂能分到的,其实也就是总号分红的百分之二。

    赵义原先管的产业多,现在摊子大了,则专心分管千金堂这块。

    一行产业一个大总管,每行的各地分号,则又有大掌柜、二掌柜、三掌柜等分管。

    赵义一个千金堂总掌柜,看似能分到百分之二的红利,可武怀玉却是拿百分之八十,何况分号的利润,赵义分不了,武怀玉却照样有八成。

    还有宝玉堂冰玉堂等诸多盐茶酒皂诸多产业,武怀玉样样都分八成利润,这八成利润,还是扣除一切开销成本,甚至是把扩张开新分号的那部份扣除后剩下的净利。

    赵义千金堂总号一年百贯钱左右的分红,就觉得太高了,还总提出要降低身股和掌柜的薪金。

    “阿义啊,千金堂生意红火,每年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甚至还能拉动武家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又有不少利润,总号口碑起来,分号也能带动,你这么辛苦,这分红都是应得的。”

    “武家这几年家业扩张这么大,经营这么好,你跟众管事、掌柜们可是有很大的贡献,

    我武家向来有功必赏,有债必偿。

    要不然大家凭什么这么没白天没黑夜的拼命?

    从长安到洛阳,从益州到扬州,从杭州到广州再到交州,甚至远走塞外,深入岭南,不就是因为有付出也会有回报吗?

    你看以前东西两市,药行药肆多少家,咱们用了四年时间,已经超过那大小几百家成为行业之首,不也是因为大家知道越卖力,到时分红越多吗?

    如果辛苦熬了好几年,从学徒到伙计,一年也还仅是几石粮食而已,谁还会那么卖力呢?

    咱们早就约定好,我武家是东家,出了本钱,大方向我拿主意,但日常经营都由你们辛苦负责。

    你们分的多,那我武家其实分的就更多,所以你们也别觉得钱太多不敢拿。钱多,也是大家赚来的,成本也都扣除了,到手的都是纯利。

    甚至这些年咱们扩张迅速,很大一部份的收益也是直接用于扩张,并没有拿来分红的,

    别说是一年能折到一百贯钱,就是哪天,你这个大总管的顶身股分红能达到一年一千贯,我也不心疼。”

    掌柜伙计们顶身股虽然能分红占两成,但仅有分红权,并没有所有权,甚至这仅是岗位分红权,一旦离开岗位,也就不再享有分红。就算资历老,也顶多会在身故后,再赠送一个账期分红而已。

    况且这分的又是净利,甚至经营所得,除去经营成本后,也还会拿出部份来开分号,这些划出去也是计入经营成本不列入分红的。

    “阿郎,虽然不少门阀高门家的产业,也一直有这种身股分利,可从没哪家能跟阿郎这般大方豪爽,”

    “钱是大家一起赚的,自然大家一起分,”

    怀玉让赵义收下那万钱赏赐,“可以再纳房妾,你还年轻,应当多生几个娃,人丁兴旺,才能家业长久。你是最早跟着我,为我奔走的老人,不能亏了你。”

    樊玄符和李清陪在怀玉身边,听他跟赵义说那些,两个女人对于丈夫给掌柜、伙计们身股分红,甚至一次给赵义一万钱的赏钱,都没半点干涉。

    有舍才有得,武家这几年扩张这么快,正是凭着这招,无往不利,上下用心,十分卖命,大家不仅是为东家做工赚工钱,也还是为自己赚红利。而且武家现在好名声扬出去,也吸引了许多优秀的人来投效。

    看似武家让出了不少利润,可实际是武家赚到更多。

    樊玄符可是管家大娘子,对这些清楚的很,而李清嘛,永康公府长大的,又哪里不知道这里面的底细呢。

    望着清河两岸平原上那一片金黄的麦浪,樊玄符倒没太多高兴的,现在种麦种粮基本没啥收益,武家买田蓄奴建庄子来种粮,那就更得亏,各庄子现在主要还得靠搞点养殖,养猪牛鸡鸭,养蚕织布,或是搞点农产品加工才能赚一点,可买地买奴买牛置办农具建庄子等前期投入太大,武家工商这块赚的钱,除了拿来继续扩张,剩下的钱,基本上都投入了庄园田地这无底洞中,

    “明年三原的庄子干脆也种棉花或是药材算了,种粮还得亏钱,”樊玄符道。

    怀玉笑笑,“这可是关中最好的良田,不种麦子种棉花,那得被群起攻击,口水都能淹死,平原上还是种麦子吧,这可是上好水浇地。棉花还是种到干旱的塬上去,或是以后干脆种到地广人稀的新开拓边地去,塬上多种点红薯土豆养猪。”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