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大消息(1 / 2)

加入书签

光明殿。

        胡尚功带着方嫣一起,  跪在冷冰冰的地砖上。纱帘后吹来冰鉴的凉风,她们却不约而同地冒汗不断,浸透了五月的纱衣。

        方嫣磕磕碰碰地说着经历:“臣去了作坊,  臣看到二十来个织娘,  有纺线的,也有、有编织的,人不多……程淑人说,月银可以不变,但以后得定个数,  一个月多少斤,超过、超过多的,  给赏银,就给她们自己……工坊的羊毛有五千斤,  还有胡人的……”

        皇帝已经听得不耐烦,大约知道人数和羊毛,  就摆摆手,示意她不必再说。

        胡尚功瞥到皇帝的小动作,  赶紧示意方嫣停下。

        方嫣立时闭嘴,差点咬到舌头,  喉咙干哑,  却不敢大口吞咽。

        皇帝对她说不上满意,  也说不上不满意,至少他想知道的,方嫣都说到了,  闭目思索片刻,颔首:“退下吧。”

        “是。”胡尚功带着方嫣躬身告退。

        石大伴趁机上茶:“圣人。”

        皇帝抿了口茶,道:“尚功局做事还是老实。”

        方嫣的叙述没个主次,  大约是想表现自己,连几款毛衣都说了,但皇帝之所以没有打断她,还是因为真实。

        她没有说谎,让皇帝看到了粗糙冗杂但真实的一面。

        遂感慨道:“程司宝还是忠心的。”

        石大伴也暗暗佩服。

        方嫣什么都不懂,让她见一见长宝暖的掌柜,最多去店铺里瞧瞧,再安排几个人恰好出现,和掌柜交谈几句,其实也就完成了差事。

        可程丹若偏偏带她去太原,实地看了作坊和工坊。

        几十个人的戏可不好演,方嫣是尚功局的,织娘若没点本事,手上功夫不对,一下就能看出来,更不要说衣食住行总有痕迹。

        甚至她第三天还没去,任由方嫣与人相处,何等坦荡?

        陛下自然满意她这份忠心。

        石敬感慨着,脑筋飞速转动:离宫一年多,陛下却并没有忘记程司宝……谢郎如此年轻……陛下无子……倘若有个万一,自己总要善终……

        “程司宝是陛下身边出去的。”他揣度着皇帝的心意,恰到好处道,“自然一心为君——何况,还有谢郎呢。”

        皇帝果然露出笑意。

        一个是自己身边出去的女官,一个是在自己面前长大的外甥。他们越忠心,皇帝自然越欣慰,越得意。

        石大伴察言观色,又补充道:“今年秋粮,大同府缴得可比往年多,谢郎居功甚伟呀。”

        “停战了,自然会好起来,可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皇帝偏要贬低两句,“今年可没这么容易了。”

        石大伴哪会听不出这话背后的期待,故意道:“老奴愚见,这可难不倒谢郎。”

        “你个老货。”皇帝心里满意,嘴上却嫌弃得很,“也罢,朕倒是看看,他在那里种红薯,能不能成。”

        今年的端午,程丹若自己裹了粽子。

        她就准备了四种:纯肉的、蛋黄肉的、豆沙蜜枣的、纯糯米的。用的是松江的粽子裹法,三角粽,裹得小小的,吃一个刚好。

        谢玄英最喜欢豆沙蜜枣,把她包的全挑出来,连吃三天包圆了。

        程丹若自己最喜欢蛋黄肉,咸且香,早上吃一个,还能喝一碗牛乳。

        这日,她正准备去实验室查看青霉菌,谢玄英忽然回来叫她:“丹娘。”

        她疑惑:“怎么了?”

        “来。”因为西花厅住着贺家娘子,谢玄英没有跟去,招手示意她出来。

        程丹若改换主意,跟着他到二堂。

        谢玄英递给她一张邸报:“今早刚送来的。”

        程丹若扫了眼,立时震惊。

        邸报的头版消息翻译一下就是:内阁施行考成法。

        什么叫考成法?就是工作绩效考核。

        大致流程是这样的,从今后,六部要将每个月办的事,按照地域和缓急,分别登记在册,然后给与期限,限期完成。

        完成不了的,严加惩处。

        这个工作指标,分别发到六部、都察院和内阁,互相监督,以整顿吏治,提高官员办事的积极性。

        程丹若:“……”

        果然,西北军屯只是开始,精彩的在这儿等着呢。

        她赶忙往下看,松口气,幸好今年的考核标准很简单,只有一项:赋税。

        但再一看,松的气又抽回了肺里。

        考核不及格的,自上而下降等。

        什么意思呢?

        就是今年如果山西的赋税收不全,毛巡抚肯定当不成巡抚了,可能调去别处变成布政使,大同府如果交全了,谢玄英没事,可如果没交全,他就降为县令,下面的县,没交全的县令,直接收拾包袱回家种地。

        简而言之,层层指标,领头问责。

        她:“……好狠。”

        “非如此不可,否则如何办事。”谢玄英道,“办法是好办法。”

        程丹若也同意:“以后怠政可就麻烦了。”

        出了考核的指标,摸鱼也得有限度。

        但她仔细思量,难免狐疑:“这要排除异己也容易多了吧?”

        以前搞谁,还要网罗罪名,查一查老底,现在要贬官,盯死他的考核就行,还光明正大,不落人话柄。

        “假如天灾人祸,年景不好,怎么办?”她翻来覆去看着邸报,有点担心,“谁人制定标准?他们真的了解各地民情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