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第二议,苛礼(2 / 2)

加入书签

        他要飘飘欲仙,行走天下。

        然后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没有人种地,大家吃什么?

        没有人盖房子,大家住什么?

        没有人演戏,大家看什么?

        孔子想要的是往前几百年的周礼,老子想要的直接是往前几千上万年的原始社会。

        社会停滞发展,没有新的,没有新的科技,我抢到了东西就是我的,不存在约束和法律,你种出来的菜也是我的。

        我就是那样极端的自由。

        这种,不切实际。

        但是,往前推几百年,用法家治国?

        没有人情味。

        有些小摊小贩艰难求生,但是被各种法制裁。

        有些人没有犯罪,但是做了丧尽天良之事,法律也无法制裁。

        这就是法。

        而孔子之礼,核心并非礼或法,而是仁。

        无仁之礼,是为苛礼也。

        荀子最后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主张礼法的结合。

        制定详细的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同时,人的行为还有礼的约束。

        约束,不是束缚、不是控制。

        一辆车翻了,其中的西瓜滚落下来,滚落到地上。

        道家告诉众人,不用约束,想干什么干什么,自由一点。

        法家告诉众人,如果法律规定了,就不能去动,但是如果法律有漏洞,或者存在灰色地带,那就可以去把这些西瓜拿了。

        而法律,总归是无法规定所有的。

        所以,礼便诞生了。

        礼,是人对自己的约束。

        是道德对自己的约束。

        遇到一车的西瓜滚落,你可以选择不管不顾,你也可以选择去帮忙,帮西瓜的主人,把西瓜捡起来还给西瓜的主人。

        地上掉了别人的钱包,你可以选择“像山林里的动物一样,随意一点,见到东西都觉得是自然的馈赠”,然后把钱包拿起来当自己的。

        也可以看看法律有没有“禁止拿地上的钱包”这条法律,没有的话就拿起来就走,如果被抓了,就说“我还以为这是别人丢了的不要的,我咋知道是别人掉的”。

        当然了,也可以用礼来约束自己。

        法律没有禁止,但是我的道德禁止我做这种事情。

        我不会想拿就拿,也不会法无禁止即可为。

        这是礼在约束。

        在绝对自由和绝对束缚之间,我选择了相对约束和相对自由。

        所以,拥有了仁的礼,才是诸子百家争鸣过后的最优解。

        士大夫阶级,也赞同这一点。

        这也是他们为官之道中经常实践的一点。

        作为臣子,我可以老实本分,按照规矩踏踏实实做事。

        但是,有了礼的约束,我对自己的要求变高了,我想要殚精竭虑地为民做事。

        这就是礼的作用。

        士大夫他们,讲求对等。

        皇帝自然可以凌驾一切,但是那种随意打杀臣子的,士大夫自然也不用尊崇礼。

        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

        所以,圣皇此时说要改礼,等同于说,自己要改变天下人的心灵。

        比如,现在天下人觉得儒、道、佛尊贵。

        圣皇如果改“礼”,可能儒道佛就成了低劣。

        最关键的是,现在,圣皇称这种“礼”为苛礼!(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