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大汉特色经济模式(1 / 2)

加入书签

“臣以为陛下所言极是。乌氏倮常年与塞外戎狄贸易,常率商队出塞,行走羌戎诸邦,北至河朔,西至河西,熟知塞外风土人情,方能使得前秦军队在塞外占有上风。”

“巴寡妇清为秦国军队征战六国提供了大批军粮,向秦始皇捐献的金银财宝无可计量,更是帮助秦国维持了在巴蜀地区的统治。”

“正是此二人对秦国的贡献,方才使得秦始皇以封君礼节待之。我大汉也同样有一批心怀大义的商贾,齐地商贾刀间生前为我大汉从匈奴贩来大批良马,若不是有这批良马,我大汉怎能轻易的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骑兵。”

“商业的存在是合理的,商人群体是必须存在的。我大汉之所以要‘重农抑商’,是因为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奸.商太多、心中有大义的良商太少,才如此为之的。”

“如今我大汉要征战四方蛮夷,传播汉文明,就必须要借助良商的力量,让他们替我大汉军队探测情报,帮助我大汉军队运输粮草。臣愚以为陛下此番召集天下商贾便是从中选出良商委以重任、挑出奸商予以打击。”许文立马出声附和刘襄的话,一边讲话,一边看向御史大夫申屠嘉。

随着许文话音落下,申屠嘉的脸色变得铁青铁青的,眼中对许文带有怨恨之色。

“左丞相所言甚佳,朕确实是有意要从天下商贾中挑选出巴寡妇清和乌氏倮这样可以为国为民的商贾。朕允许商贾坐拥金山,但其必须要将大汉的利益摆在自身私利之前。”

“如今我大汉农业已经步入正轨,每年的粮食产量稳定上涨,百姓家中有余粮。接下来朕要让百姓能有肉吃,这便要借助商贾之力,让他们来带动我大汉经济发展。”

“朕将会对天下商贾所从事行业进行规范,他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哪些必须要做,哪些可以得到朝廷帮扶?这些都会在商贾会议上讨论。”刘襄缓缓说道。

对于许文和申屠嘉两人每次朝议中针锋相对的场面,他很乐见其成,臣子们怎么能和和气气的呢!若是臣子没有矛盾了,要他这个太一神之子干什么呢!

“臣愚以为陛下此举不符合天道运转。若是按照陛下所言对待商贾,那势必会出现富可敌国的商贾,将会诱使农户放弃耕田,纷纷从事商贾之道。”

“长此以往,我大汉每年所征收的商税增加,可粮食却减少了,这便会使得物价上涨,百姓纷纷破产,进而使得百姓心怀怨气,为了生计而公然抗衡朝廷政策。”申屠嘉定了定神,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恭声说道。

“御史大夫此言差矣!术业有专攻,做生意自然是有赚有赔,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做生意的料。一旦无法从商业上赚到钱,其必然会继续老老实实的种地。况且培养一批有大义的商贾反而可以促进农耕发展。”许文微微一笑,缓缓说道。

“哈哈哈哈!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商贾使得农户逐利弃田,如何还能促进?”申屠嘉不怒反笑道,对于许文的话十分不屑。

“我曾经从管仲所箸卷书中读过这么一个故事。齐地某个村落只有两个农户李四和张三,原来为了吃饭各自种植粮食,为了穿衣就各自织布,各自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

“但是后来李四和张三两家就在一起商量,种粮是李四比张三强,织布却是张三的强项,于是这两个农户就进行了分工:李四专门种粮,张三专门织布。结果一年下来,在同样的环境下却有了更多的粮食和布匹。”

“如今我大汉有的地方擅长耕地种粮,有的地方擅长制造铁器,有的地方擅长织布。然而每户百姓却都需要布帛做衣服,铁器做农具,粮食来吃饭。若是什么都依赖本地,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商贾恰恰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奔走四方,可以使得所有地区、所有人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来。朝廷只要对市场和粮价进行保护,就可使得我大汉更加繁荣。”许文面带笑容的看着申屠嘉说道,好似夫子给弟子讲课一般。

“左丞相见解独到,嘉钦佩!”申屠嘉一时找不出许文话语的漏洞,拱手说道。心中暗暗记恨着许文。

两人因为当初是否修筑朔方城一事结下梁子,而后许文直接从九卿升迁左丞相、身为御史大夫的申屠嘉却没有替补左丞相之位,使得两人关系更是势同水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