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英雄不朽(1 / 2)

加入书签

“陛下?”北宫伯子看着发愣的刘襄轻声问道。

“无事,你先退下吧。”刘襄闻声摆了摆手道。

“是。”

在北宫伯子离开后,刘襄打开了那封赵佗生前的亲笔书信。

“臣蒙天恩得备蕃辅,特受南越国。宫室礼乐,事事与众不同,大德崇高无量,一直没有报答。臣修身不谨,连年生病,被朝廷忧念。高皇帝、高后、陛下可怜我,内心感动,几次派使者太医令丞方伎道术,络绎不绝。”

“臣每想到厚恩,不知该说什么好。臣内自检查,气力羸弱,日夜渐困,最终不再望见朝廷宫阙,奉承帷幄,孤负皇上的重恩,只得衔恨于九泉之下。臣身既然短命孤弱,又使陛下忧虑,的确悲恸惭愧。儿子赵仲始,本是小人,猥当袭臣之后,一定不是全利之法。内心愿送还南越三郡。”

“陛下自登基以来,内修德治,外定蛮夷。今我大汉收复河朔故土,四海升平,百姓安居,盖陛下之功德。臣恳求陛下准许吾儿将老臣遗骨埋于真定故土,使臣这游子能落叶归根。顿首再拜!”

北上朝见天子之行虽说使得赵佗受了风寒,身体染上了疾病,但并未伤及赵佗根本。

真正加速赵佗离世的是汉军收复河朔,击溃白羊楼烦两部的捷报。赵佗在听到这个消息后,默默埋在内心深处的野心被冲击的一干二净。

他明白现在的汉帝国已经变成了当年那个开疆拓土的秦帝国,大汉军队如秦军一般战无不胜,最为关键的是大汉皇帝比当年的始皇帝要年轻,正是春秋鼎盛之际。

一个常年生活在异国他乡的老人,没有了信念之撑,死亡的大门便会为他敞开。

“北宫。”刘襄淡淡说道。

“臣在。”

“拟诏:南越王佗为大汉镇守南疆多年,教化百越之地,传大汉王化,劳苦功高。赐其谥号‘昭’,以黄肠题凑之礼安葬。”

“王恭谦好礼,以德自终,遣送之物,务从约省,衣服能够敛形,茅车瓦器,物减于制,以表彰王的特立独行之志。将作大匠留起陵庙。”

“其在临终之际要求朝廷将南越国三郡收回,其言语感人,朕当遵从其遗愿。改封其子辅南侯仲始为真定侯,食邑增三百户,赐五百金。”刘襄缓缓说道。

既然赵佗自己要把南越国三郡还于朝廷,刘襄怎么好意思拒绝一个老人的临终所愿呢!南越国国除后,天下就真的只剩下刘氏诸王,“非刘氏不得为王”在这一天才算真正达成。

历史上赵佗是谥号是“武”,但刘襄给赵佗的谥号是“昭”。威彊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昭德有劳曰昭。

现在既然要将南越国三郡融入大汉治下,那就必须削弱赵佗在南越国的影响力。南越百姓是主动归顺大汉的,而不是赵佗当年率领秦军打下来的。

赵佗是常山郡真定县人,刘襄把其子赵仲始改封到真定,也算满足了赵佗的临终所愿,帮其实现了落叶归根,赵氏也保住了富贵。

“对了,再拟一道诏书。封原南越国内史盎为郎中令,着其接诏后,即刻启程。”刘襄朗声道。

“是。”

在刘襄看来,让袁盎在南越国呆了那么多年,必然有所锻炼,也是时候让其进入三公九卿行列,参与国事了。

胶西郡,东郭家

“阿翁,您醒了!”东郭咸阳看着缓缓睁开眼睛的东郭西安惊喜道。

“儿啊!咋们东郭家恐怕要衰败了!乃公无能啊!汝大父打拼多年的基业一朝全无了!”东郭西安抓着东郭咸阳的手不由的哭泣道。

“阿翁,你先别难过。孩儿有一个好消息要告于您。”东郭咸阳在东郭西安安静下来后,缓缓说道。

“什么好消息!咋们家的制盐技术提高了吗?还是盐铁司不卖盐”东了郭西安听到“好消息”三个字,一下子从榻上坐了起来,满怀期待地问向东郭咸阳。

“都不是,阿翁你为什么总是打断我说话,就不能让我把话说完吗。”东郭咸阳不满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