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渔具公司(1 / 2)

加入书签

该渔具公司是海边为数不多的国营单位,陈聪作为市长,要尽一切力量去救活这个企业。不但要救活这个企业,还要力争将这个企业做大做强。

        不但如此,陈聪已经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将东山市这些国营性质的海产品加工企业全部救活,要让这些企业焕发出旺盛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陈聪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商业嗅觉东山市不同于G市,G市不是临海城市,要发展经济得要创出自己的支柱产业,这就会显得极其艰难。但东山市却是个临海城市,这就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只要能紧紧依托大海做文章,就能将经济搞上去,即可以发展旅游业也可以同时将经济搞上去,这就是东山市的支柱产业,根本就不用考虑其它的什么产业。否则,就是舍近求远得不偿失了。陈聪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但却是孤家寡人在奋斗。因为黎跃等人根本就不看好海产品这个项目,压根就不配合陈聪。

        这也难怪,黎跃等人想干出政绩,那就要另辟蹊径,寻找别的大项目。海产品项目对东山市来说,是个夕阳产业,再怎么干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政绩,要想出政绩,就得选择别的项目。这就是黎跃等人的看法。但这种看法明显是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

        陈聪是求真务实的实干派,他只从实际出发,在东山市无论发展什么别的项目,都将不会成为东山市的支柱产业,只有海产品才能发展成支柱产业。

        实际上,东山市的海产品极其丰富,种类繁多,但却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凝聚力,这与当地政府的不重视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当地政府重视了,加以引导和整合,用不了多久,就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凝聚力就是竞争力,将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家渔具公司叫东山渔具公司,该公司面临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创新,无法与时代潮流相结合。但创新是需要技术和资金的。这两方面在东山渔具公司几乎就是零。

        陈聪对围在他身边的十多个工人还有公司的负责人道:“资金问题,你们不要愁,你们只关心技术创新就行了。公司要成立科研部门,专门研发自己的产品。记住,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摆脱困境。”

        东山渔具公司的负责人道:“陈市长,渔具市场现在竞争太激烈了,很多家庭作坊都能生产简单的渔具产品,价格极其低廉,我们是无法和他们竞争的。”

        这个负责人五十多岁了,原先是市人事局的干部,多年前被下派到渔具公司来挂职锻炼,那个时候渔具公司相当红火,拥有一千多号职工,他才来的时候,是挂职副经理。但一年之后,他就被任命为实职的副经理。又一年后,恰好经理到了退休年龄,他就主动要求留在这个企业,又加上他本身就是人事局的干部。经理退休,他就被直接任命为经理了。这一干就是接近二十年。

        但这人的经营思路非常陈旧,身上还有非常浓重的官僚习气。公司都濒临破产了,他还在摆他当经理的谱。

        陈聪已经和他多次交谈过,努力想让他的经营思想转变,但却没什么成效。这家伙竟然后悔当初不该留在这个企业里,他动用多种关系,想再调回人事局,但人事局的局长都换了好多茬,现任的局长也不搭理他。他想送礼,可手头又没有钱。他作为经理,每个月只领取政府发放的基本生活费一千五百元。哪里还有钱去送礼啊?

        陈聪对这个老顽固非常反感,这也让陈聪下了决心,一旦有合适的人,就把他换掉。

        “家庭作坊生产的渔具产品的确是成本低廉,在市场上有价格优势。但你们不要和这些家庭作坊比价格,要和他们比质量。只要质量好,价格即使再高,也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的,这就是市场法则。”陈聪耐心地道。

        这个负责人听完点了点头,但他只是表面顺从,内心里并不认可陈市长的话。

        陈聪道:“你们跟我来。”说完,陈聪转身朝外走去,大家伙急忙跟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