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阳光、疾风、细雨(1 / 2)

加入书签

03

王老师跟着说:“那好,韩嵩你就坐到前面来吧。”

韩嵩应了,抬脚走到前排,其余的个子矮一些的男女学生都站在后面。

许游透过取景器,看到有的学生面露不悦,也没多说什么,转头就投入到工作中,时不时让王老师和学生们调整姿势。

韩嵩本就长相出挑,穿着虽然颜色偏深偏素,但差不多的衣服穿在他身上,就是比其他学生更惹眼,尤其是腿长,坐在高脚凳上刚刚好,一腿曲起,一腿搭在地上。

第一轮拍完,学生们纷纷离开,留下王老师一个人拍独照。

许游给王老师拍了几张坐姿,又让她站起来活动,自己也将相机拿起来,走向王老师,时而偏左,时而偏右,改换角度时,嘴里也不忘和王老师聊天,都是些专业上的话题。

许游原本是不爱聊天的人,以前话也不多,但自从做了摄影师,聊天沟通就成了她必须要做的事,如果只是躲在镜头后面拍人物,那么被拍的人只会感到紧张局促。

王老师的学生们就站在场外观摩,听两人闲聊。

许游提到自己的专业和毕业院校,王老师很吃惊,问她怎么做了摄影师。

许游随口说:“只是多一项尝试,以后没准还会继续画画。”

王老师转而提到自己,她也是从别的专业转过来的,其实大学是媒体传播系毕业的,那时候画画只是兴趣,雕塑系太冷门了,没有去读,就选了比较热门好就业的专业,但后来兜兜转转一大圈,还是扎进雕塑这个领域。

都是艺术圈的人,两人这样一聊,很快就拉近了距离,而且同行之间说话省时省力,提到专业术语也不怕对方听不懂。

当许游提到油画时,王老师表现的额外有兴趣,她私下里也有不少油画作品,但都是练笔居多,一时高兴,就跟许游探讨起来笔法和刮刀的运用。

等第二轮照片拍下来,王老师让学生们把作品拿出来,给许游展示。

之前的摄影师,王老师没有问对方的意见,但这次却问了许游的看法。

许游自然不敢班门弄斧,只简单提了几句她的想法,就再没多说。

王老师却很认真的在思考,还有意要

跟她深入讨论似的。

直到许游看到其中一件作品,是金和木交缠在一起的雕塑,有半人高,走向很像是男人和女人的纠缠。

许游一顿,眼睛眯了眯,随即不动声色的说:“这件作品很吸引人。”

王老师笑了笑,很快把站在不远处的韩嵩叫过来,说:“这是我带学生一起做的,联合署名。”

联合署名?

许游扫了韩嵩一眼,见他没什么表情,只是安静地站在那儿。

她转而笑道:“看来您的这位学生不仅有才华,而且很幸运。”

王老师说:“韩嵩啊,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

许游没应,仍是笑。

***

整个上午的拍摄进度很顺利,出来的照片小样,许游也让杂志负责人第一时间过目,负责人将照片发回公司给主编看,那边很快就拍板定案。

许游得到反馈,便叫大家收拾东西,准备走。

趁着助手们收拾道具和器材的时候,许游转身走到屋外,找了个阴凉地,垂着眼,靠墙角吸了根烟。

不会儿,她的目光扫到地上多了一道影子。

她顺着往上看,略过韩嵩的长腿,看到他伸过来的那只手,手上捏着两张入场券。

韩嵩说:“这是老师让我给你的,周末有个雕塑展,希望你能来。”

许游将入场券接过来,随手揣进裤兜,便问:“刚才有两件作品,我昨天在你的照片里看到了,都是你和老师的联合署名?”

韩嵩点头。

许游瞅着他:“如果我没记错,线稿落款写的是你的名字,那是你的创意。”

韩嵩一顿,说:“创意是我的,但要独立完成作品,对我有难度,还需要老师的指点。”

只是指点就联合署名,还是把那位王老师的名字放在前面。

许游这才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其实有些事不用说破,大家都心知肚明,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艺术界,把学生的成绩占为己有的老师都不在少数,差别只在于,有的老师直接拿来润色,换上自己的名字,而有的老师会让学生一起把名字写上去。

遇到这种事,学生大概率都会妥协,心里也很清楚这是一种交换。

学生要获得知识,要躲在老师的羽翼之下,接触老师带来的资

源、人脉,如果脱离了,就像翅膀还没长硬的小鸟,再有才华扔出去也是九死一生,根本没人给他们机会。

许游好一会儿没说话,直到一支烟吸完了。

韩嵩也没离开,就站在那里看着她。

直到许游说:“看得出来,王老师很器重你,也许是因为你的创意,也许是因为你的背景,不管是什么都好,只要你自己心里拎得清就好。如果你的最终目标是人体雕塑,跟着她,不宜太久。”

王老师不是专攻人体雕塑的,而且她的作品,怎么说呢……

许游虽然不懂雕塑的门道,但艺术是一里通百里明,就她的眼光来看,那些作品走的都是同一个套路,换汤不换药,变化不多,技巧却很好,细节也精致。

王老师还给许游看了她第一个拿到国内奖项的作品照片,许游一看,就知道为什么她后面的作品都如此雷同。

第一个大放异彩的作品就是这个调调,后面就持续在同一个主题里深挖,换句话说就是炒冷饭,而且深挖了这么多年,都没有一件可以超越的,只是在细节上磨练更多,但内核和大框架的东西,一直都在吃老本。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圈内比比皆是,但凡一个套路赚了名利,就不敢轻易改换了,越成功就越保守,渐渐的,连自己都对这个曾经满是灵感的主题感到审美疲劳,抓不到灵感,越发匠气。

反倒是韩嵩的那两个线稿,创意十足,做出来的成品融入了王老师的精细技巧,成了这批作品里最出彩的。

安静片刻,韩嵩应道:“我明白你的意思。”

“嗯。”许游又看了他一眼,抬脚要走。

韩嵩的声音却追上来:“你刚才说也许是因为我的背景,为什么这么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