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君臣定政策,并州将削兵。(1 / 2)

加入书签

“依臣看来,这巨浪起时定然层层叠叠,而当拍岸之刻,定然一蹴而就。”

荀彧闻听刘辩的比喻,已经明白了少许。

“令君,你与陛下打的什么哑谜?”

满宠有些不解的问道。

“伯宁莫急,朕说与你听。”

“此刻重要的不是百姓是否全部参与,而是百姓是否知道有那么个新的活法。”

“纵观古今,强如高祖,明如光武,直接干预世家田、农之事者,皆无疾而终。”

“与其朝廷直接出面强硬改革,不如将希望与改变的想法种入百姓的心中。”

“当百姓对盘剥自己过甚的世家宣泄出自己的怒火之时,朕再居中调停,便可事半功倍。”

刘辩说得十分笼统,满宠听罢还是有些疑问。

“陛下,我大汉此刻也算兵强,百姓又岂敢主动生事?”

刘辩闻听此言,微微一笑,并未解释。

“伯宁,陛下需要之时,自然会有奋起之事。”

荀彧主动接过了话头,继续说道,“陛下之言,臣已经明白了,只是国库之需,却是避无可避,微臣在陛下出征期间,已经想尽了办法,此刻看来,也只有陛下能解此困局了。”

“文若,说得有些过了。”

“此番袁绍兵败,朕先遣了许褚往邺城收缴了袁绍囤积之资,可解燃眉之急。”

刘辩说罢,将记录着袁绍遗产的账册交到了荀彧手中。

“陛下,如此钱财,可支撑朝廷三个月之运转。”

荀彧这话说得明白,问的就是三个月之后呢。

此刻的大汉,经商贸易的盈利是国库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商路遥远,近的半年一结算,远的则要一年,甚至两年才能结算。

所以荀彧所问,乃是即便算上了这抹平的三月,如何再跨两月,坚持到年底。

“宫中的一切用度可以缩减。”

“只怕还是不够。”

荀彧低着头,拱手道。

此刻敢于刘辩如此说话的,朝中除了那些资历够老的老臣外,也只有荀彧了。

“国库存粮,可否卖出一部分?”

刘辩揉了揉太阳穴问道。

“陛下若是要卖出国库存粮,只怕需要在三月之内结束冀北的战事,还需并州军缩减兵员。”

荀彧早知道刘辩会想到卖粮,此刻他顺势提出了减少兵员一策,倒是让一旁的满宠一惊。

朝中百官皆知道,刘辩喜好行伍,历来对于军务一事,不论是增兵还是铸造军械,皆是无有不准的。

此刻荀彧提议缩减兵员,满宠在瞬间便想好了如何替这位同僚求情。

但满宠想象中的刘辩暴怒,并未发生。

“文若啊,你倒是与朕想到了一处去了,此刻若要新政安稳实施,再起战事便是不智之举。”

“一旦新政铺开,会用到钱粮之处不计其数,若是能解兵归田,不仅能遏制一段时间内的农人流失,还能拔高大汉境内的财政岁入,倒也是两全其美的。”

“只是云长哪里好说,传来的都是捷报,并州嘛,还需百官配合之啊。”

刘辩努了努嘴,看向了两人。

荀彧立刻会意,“臣明白了,今夜便会知会百官,明日早朝提案削减兵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