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查抄八大晋商(1 / 2)

加入书签

第81章  查抄八大晋商

        这么一来,明天只是一天时间,严格来说,要等明天各卫赶来宣府城,又要花费半天时间,那做事就会变得非常紧张。

        毕竟宣府乃九边重镇之一,隆庆三年时有统计:本镇原额马步官军十五万一千四百五十二员名,除节年逃故外,实在官军八万三千三百四员名。原额马五万五千二百七十四匹,除节年例失外,实在马三万二千四座。为此,本镇年例主兵银十二万两,客兵银二十万五千两。

        如今过去了这么多年,兵力虽然早已没有这么多,但是要想核实清楚各卫的情况,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时之间,堂上刚刚升官的这些人,顿时一下肃穆了起来。

        只听崇祯皇帝对他们说道:“卿等如何做,朕不管,朕只要一个结果,明日夜间必须要看到。”

        说完之后,他便留下了新任宣府总兵董用文继续说事。

        只听崇祯皇帝看着他问道:“卿被下狱,和地方不睦有关吧?”

        在宣府这边,如果没有地头蛇的支持,做官就会非常难。相反,如果和地方上搞好关系,那宣府地界这些地头蛇的财力,怕是什么问题都能帮忙用钱解决。

        董用文一听,心中一动,当即回奏道:“陛下英明,末将出任宣府总兵之后,发现晋商多有囤积居奇粮食,铁器之类贩卖出关,不过未及再查,便被……”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朱之冯。他是被监军太监杜勋和巡抚朱之冯给关入大牢的。

        说着话,他示意方正化丢下一本册子,而后又厉声道:“此乃杜勋口供,八大晋商之一的黄永发行贿他诬陷董卿,蛊惑他们降贼。如此种种,诛九族亦不为过!”

        王承恩无奈,只能在边上继续伺候。

        兵是整顿宣府的兵,财不是去京师运,而是取之于八大晋商,这是他出京之前就定下的。

        朱之冯听了,连忙转身面对崇祯皇帝,当即解释道:“陛下,监军杜公公说董总兵纵部行凶,为祸地方,还有人证,因此微臣才会将他下狱弹劾……”

        代王听了,感觉很有道理,当即答应了姜瓖的要求。不过他却没想过,姜瓖发出去银子收买人心,万一姜瓖其实是要卖大同呢?给出银子,岂不是就帮了姜瓖一大把!

        崇祯皇帝要的就是他这个表态,当即转头,看向在边上一直不说话的一员武将道:“魏师贞?”

        朱慈烺看着处理完的奏章,大大松了口气,站起来伸了一个懒腰,感慨地说道:“孤才两天就觉得好累,没想到父皇却是天天如此,孤要坚持!”

        这也是建虏入关之后,顺治会公开奖赏八大晋商的原因。这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晋商对建虏的帮助到底有多大!

        还有一个总兵贺赞,在轮值城防,并没有在巡抚衙门。

        “末将遵命!”贺珍听了,立刻大声领旨。

        朱慈烺听了,问王承恩道:“那你的意思呢?父皇说,你是可以信任的。”

        大明朝也有对关外的需求,比如战马,就需要求购于关外。但是与此同时,有些东西是禁止贩卖到关外的。

        崇祯皇帝接着又转头看向另外一人道:“贺珍?”

        对他来说,眼前最重要的是兵和财两样,其他事情都要排这两样后面。

        而这其中,和辽东建虏的交易,因为建虏抢自关内的财物花得更大方,让晋商更是喜欢和建虏做买卖。

        “回殿下,好些百姓是没法干活的,比如老人小孩,又或者一些不宜抛头露面的妇人,他们就要靠家里能赚钱的换点吃的,平日里可能都不够吃,会饿肚子,又岂能存钱下来?”

        对于九边来说,和关外的人做生意,其实是常事。特别是宣府这边,更因为设了张家口这个贸易点,和关外的买卖尤其频繁。

        慢慢地,夜很深了,奏章终于处理完了。

        “殿下,奴婢相信百官手中肯定是有钱,拖欠下俸禄并不会饿到他们。但是于情于理来说,朝廷要是不发俸禄,那也是没理的。”

        “呃……“王承恩听了,立刻明白他的意思,有点无语,却也不敢骗太子,只能继续回奏道,“还没有!”

        于是,朱慈烺不再说话,继续看手中的奏章了。

        京师紫禁城内,虽然已经夜深了,但是太子朱慈烺却还没有睡。

        黄永发一听,不由得有点烦躁起来。

        “末将在!”贺珍同样出列,抱拳回应道。

        比如万历皇帝,就很少看奏章,直接让内阁和司礼监处理了。到崇祯皇帝这里,他基本上是每份奏章都看,都过问,却因为瞎了两只眼睛,压根就分不清奏章的真假虚实,每天看似勤政,却没多大用处,甚至成为党争结果的执行者而已。

        王承恩听了,自然是一番恭维。不过对于朱慈烺能坚持多久,他还是有疑惑的。

        当然,和辽东建虏做生意的,也不止晋商,还有江南那边的商人通过海船跑去辽东做生意也有,但是远不及晋商便利,规模自然更不能比。

        此时,就听他严厉地说道:“要不是这些晋商,辽东乃苦寒之地,关内大旱,辽东一样颗粒无收,建虏如何能支撑长久之战事?如果辽东早定,国事何至于如此?千万军民死于战事,饥荒,瘟疫等等,这其中就有这些晋商的功劳!为一己之私,害一国之民,朕誓诛杀此等卖国之奸商!”

        “这样啊!”朱慈烺听了,说了一句,自己想了一会,然后道,“那行吧,明日孤去找母后问问,钱都是母后管着的。”

        想了一下之后,他便吩咐道:“找个空隙,偷偷溜出去,拿我名帖去找王大帅或者杜公公去问问情况!”

        <div  class="contentadv">        在他看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两个人肯定是知道内幕的。

        然而,大部分晋商,无视这个禁令。甚至可以说,因为禁令的存在,反而让他们贩卖这些违禁之物的时候,利润比起普通商品更为丰厚。

        王承恩听了一愣,不过马上回应,躬身领旨。

        朱慈烺听了,有些好奇地问道:“他们就一点钱都没有么?平日里多少存一点?”

        当他伺候完朱慈烺准备退下时,朱慈烺却是想起什么,又对他说道:“父皇说了,厂卫是孤的耳朵和眼睛,你们一定要替孤盯着外面。”

        王承恩听了,连忙恭敬地回答道:“殿下,京师的穷苦人家,基本不会有什么存粮,都是干一天活,赚一天的钱,换一天吃的。像这样的人,待在家里就是饿肚子。”

        他没想到刚和宣府这里的监军、总兵等等达成一致,不至于回头要打仗,结果没想到,傍晚的时候突然来了骑军,这让他非常担心,宣府是不是会打起来?作为商人,最怕的就是在自己地盘上打仗了!

        “老爷,街上巡查的那些军丁都是陌生面孔,似乎是京师的口音,没法通融!”

        此时,王承恩看着太子朱慈烺在看奏章,一会揉下眼睛的,似乎有困意,他便转头看看天色,然后对朱慈烺奏道:“殿下,时辰不早了,该休息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