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联姻(1 / 2)

加入书签

第123章  联姻

        “末将遵旨!”周遇吉听了,连忙回应道。

        崇祯皇帝看向其他人,又道:“其余诸将,随朕押运粮草,救晋地之百姓,不得有误!”

        贺珍留守的部队,主要是由受伤未好将士组成。流贼军队已经走远,他们可以在真定继续养伤。毕竟当初攻打真定的时候,轻伤有五千人之多。虽然已经好了一部分,但是也还有不少人的伤口还没完全愈合。

        随着旨意的下达,各军便立刻开始准备了起来。

        目前崇祯皇帝的这支军队,出晋地之时有骑军一万两千骑,步军两万五千,后来在保定之战后扩充了军队,又新收入马科所部,兵力便达到了骑军一万三千骑,步军三万五千;

        不过为了支援保定,崇祯皇帝又让刘九卿领四千步军驻守保定,如今又要让贺珍领骑军两千,步军三千驻守真定,那他手中就只有骑军一万一千骑,步军两万八千了。

        如果占领地盘越多的话,这支军队会更加的分散,这也是崇祯皇帝不愿追着李自成大军的屁股后面去收复失地的原因。

        考虑到李自成大军已经深入山东,离京畿之地有些远,最终崇祯皇帝下旨,召回驻守保定的刘九卿所属四千步军。就让他作为大军后卫,重回晋地。另外刘兰玉的兰陵营也召回,随大军出发。

        当旨意到达保定的时候,几乎全城百姓都自发前来给军队送行。

        如果不是这支京营,他们会一直活在随时被贼军攻陷的惶恐中。要是有可能,保定百姓是真舍不得这支军队走。

        如今贼军已经远去,皇帝下旨召回这支京营军队,保定便没有挽留的理由,只能前来送行了。

        刘九卿一开始是不愿意留在保定的,但看着保定百姓的热情,保定总督领地方文武一起送行,他也忍不住感动,心中原本的不愿之情早已消失不见,等到了城门口,便马上抱拳向邵宗元等人说道:“末将不敢劳烦总督大人相送,还请止步!”

        邵宗元等人面对京营将领,也没有文官的架子,当即笑着说道:“如果没有你在保定的底气,我们保定人也不敢扬眉吐气一回,啊,哈哈!”

        众人一听,顿时会意,当即哈哈大笑起来。

        保定城在李贼大军的攻城战中,虽然成功守住了城池,但是伤亡也不小。但上一次看着李贼大军经过,全城百姓都痛快地骂了一回,很是出了一口气。

        如果不是有刘九卿的京营精锐驻扎,他们还真未必敢那么痛骂流贼的。

        刘九卿听了,也跟着笑了起来,便不再多言,翻身上马,向邵宗元等人抱拳告辞,便追着队伍去了。

        兰陵营将领刘兰玉见了,便也翻身上马,正要说话时,却见保定总兵吕应蛟跨步出了人群,抱拳向她郑重一礼,恳切地说道:“保定将士多亏兰陵营妙手回春,伤兵大半痊愈,我替将士们代为致谢了!”

        刘兰玉听了,有点意外,回过神来后,心中有些成就感,当即一笑说道:“此乃份内之事,理该如此!”

        然而,吕应蛟却是不管,庄重完成了礼节。就连他身后的其他保定将领,包括张大同等人,都是一起致礼。

        邵宗元见了,也是笑着说道:“本官是万万没想到,军中女兵用处如此之大,那些救回来的伤兵都是见了血,以后都是军中老兵了。兰陵营,必将名留青史!”

        花花轿子人抬人,兰陵营是陛下下旨设立,刘兰玉又是陛下首封忠勇伯周遇吉的夫人,且兰陵营确实在保定做了不少好事,因此,他虽为一方总督,也不介意多说点好话。

        刘兰玉听到这话,顿时非常高兴,便连忙回答道:“多谢总督大人吉言,兰陵营在保定得总督大人支持才扩编到了一百五十二人,末将定然会向陛下禀告的。”

        保定这边,或许是看到女兵在干什么,最终有一些穷苦人家的女子报名参加了,基本上都是照顾伤员的活。另外还有三个风月场所的女子,已经有四十来岁,属于年老色衰,会被淘汰的那种,最终也报名参加,嘴皮子确实溜,就由官府出面象征性地给了银子赎回自由身。

        至于大部分风月场所的女子,虽然可以趁这个机会赎回自由身,但她们大都不愿吃军中之苦,便都没有用这个机会。

        刘兰玉说完之后,便也翻身上马,去追队伍去了。

        邵宗元看着她的背影,倒也没有再说什么。

        要说真心话,他其实并没有这么高看兰陵营的,毕竟连风月场女子都要,他不认为兰陵营能成多大事情!

        ………………

        再说山海关这边,自从闹了一个乌龙,差点被贼军欺骗之后,所有文官武将都一直非常关注京畿之地的动静。为此,甚至偷偷派出一些夜不收,深入京畿之地探听情况。

        因此,山海关这边的消息,就一直比较灵通了。

        皇帝领军消灭攻打保定的六万贼军,随后又攻陷李贼大军囤积粮草的真定,迫使李贼大军弃京师而南下。这些消息,顿时刷新了他们对当今皇帝领兵打仗的认知。

        山海关文武官员,皆是有一种感慨:原来皇帝确实是个会打仗的皇帝啊!

        就连吴三桂扪心自问,他领着四五万军队要干成皇帝干成的这几件事情,怕是不可能!当然,他虽然认为,这其中估计大半是周遇吉的功劳,但是毕竟名义上是皇帝亲自领军,如果不懂兵事,乱加干涉的话,就算周遇吉再厉害也是不可能做成这几件事情的。

        有了这些想法,几乎是潜移默化地,山海关的文武官员,都对京师尊重了起来。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王承恩突然驾临山海关,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不敢怠慢,便纷纷赶往巡抚衙门。

        他们都已知道,这个王承恩是在太祖皇帝显灵,当今皇帝一下变得英明神武起来的时候提拔的。可以说,目前所有的宦官中,就他和随驾的方正化是最受圣宠的。

        不管得罪谁,都不能得罪这位宫里的大太监。

        然而,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这位大太监非常和善,见谁都是和蔼着脸,人畜无害的那种。

        但是,谁也不敢轻视这位大太监,真要把这个大太监当病猫看待,那绝对是会吃大亏的。

        很短的时间内,山海关这边的文武官员便都已到齐。

        辽东巡抚黎玉田在边上陪着,王承恩就在他的主位上坐着,看着底下官员,微笑着说道:“咱家奉旨过来山海关待一些天,主要是两个事情……”

        听到这话,不少人有些不安。

        京师城里的大杀特杀,从内相到外廷首辅,从锦衣卫指挥使到世袭国公,不知道多少人被抄家灭族。其中有一些罪名,比如克扣军饷,贪腐之类的,在场的人都有份。

        这位新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可是兼着东厂提督一职,鬼知道他是不是来山海关抓人的了?

        不过,没等他们想出个什么法子来应对,就听王承恩已经在那说道:“第一,咱家奉旨过来,便是要核查关宁一线的军备账册,饷银发放等等,简单来说,就是核实欠饷……”

        说到这里,他故意停顿了下,看了下武将那一列,然后才继续说道:“……然后便和其他各地一样,结算欠饷,以后必按期发放欠饷,不会再有拖欠了!”

        吴三桂一听,顿时喜忧参半。

        喜的是,他如今从宁远撤回关内,等于把山海关到宁远的粮田全都抛弃了,如此一来,他怎么养军就成了一个问题,正愁着呢,结果朝廷要核算欠饷,不再拖欠军饷,就等于是把问题解决了。

        忧的是,一旦朝廷接管了养军的事情,那他对军队的控制力必然减弱,甚至这结算欠饷、军饷每月发放的事情一实施,说不定底下的军卒就真得只认朝廷了。

        说真的,此时的他,挺纠结的。

        倒是山海关总兵高第没那么多想法,一听可以结算欠饷,顿时就高兴坏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