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没法给出答案(1 / 2)

加入书签

第133章  没法给出答案

        就见范文程看了一遍书信之后,眉头一皱,当即向多尔衮奏道:“主子,奴才看吴三桂说感激殿下以爱女下嫁,又许以王位,而朝廷昏庸无能,因此愿归顺大清,这理由似乎……似乎尚欠缺了点。”

        “什么,你说他是诈降?”豪格一听,顿时插嘴问道。

        多尔衮也是眉头一皱,马上追问道:“何以如此一说?”

        其他人都好奇地盯着范文程,他们虽然看不起范文程这个汉人,但是他的能力,还是认可的。

        只听范文程看着多尔衮奏道:“这些条件,以往不是没有,也是差不多的礼遇,但是吴三桂却一直推托,何以这次却如此爽快答应,竟然开始讨价还价?奴才以为,须得弄清楚这点,才能知晓他这归顺是真是假,亦或有什么阴谋诡计,还是走投无路了!”

        多尔衮听了,心中有点不喜,吴三桂都重点强调了他嫁女对吴三桂的感动。但是他也是有理智的,细想之下,感觉范文程说得也有道理。

        但是,他也有问题。

        大军已经出发,如果要弄清楚原委再决定怎么行动的话,大军在这里每停留一天就要消耗一天的粮草。大清国的家当可没多少,经不起平白无故地消耗。

        再说了,调查吴三桂的事情,卡着山海关的,还真没多少好办法。

        于是,他便把这些顾忌说了,然后问范文程道:“你可有什么好的法子?”

        范文程听了,早有想法,便立刻回奏道:“奴才以为,可留一部于山海关前,和吴三桂交涉,而后大军按计划不变,等到我军攻入京畿之地,对山海关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时,他想必也没什么退路。如此,也可逼山海关归于我大清国!”

        多尔衮听到这个建议,有些意动,便看向汉臣那边,招呼洪承畴过去问道:“洪卿以为呢?”

        在皇太极的时代,皇太极对洪承畴还是有不少防备的,并不给他实权,只是偶尔咨询他而已。大多数时间,洪承畴都只能待在自己府里还不能外出。

        不过等多尔衮掌权之后,就对洪承畴重视了起来,虽然还是没给实权,但是咨询的次数明显比皇太极时候要多。

        洪承畴听到多尔衮问他的想法,便连忙恭敬地说道:“奴才以为,该是明国皇帝令吴三桂退回关内,让他失去了养军之能,已无法左右逢源,方有如此抉择。”

        多尔衮听到这个解释,似乎觉得也有道理,便再问道:“卿是以为,吴三桂欲归顺我大清,基本上是真的了?”

        洪承畴听了,不敢打包票,只是回答道:“不知关内情况如何,奴才也只是猜测。只是有一点,按理来说,吴三桂该是不知我大清国已发大军讨明这事!”

        多尔衮听了,想了一会,便转头看向代善道:“不如大军暂且歇息两天,快马回于吴三桂,所有条件都答应,令他立刻献关,如此大军便能从山海关入京畿之地了?”

        就只是等两天而已,代善等人都没意见。

        于是,多尔衮不再以祖大寿的名义写信,直接自己写了书信,让手下探马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山海关。

        吴三桂这边,是万万想不到,建虏那边竟然这么快就回信了,于是,他立刻赶去找王承恩,把情况说了下。

        王承恩也是非常震惊,就这会儿的功夫,估计晋中那边的万岁爷也才收到之前发出去的奏章,这边建虏的回信竟然已经到了。

        换句话就是说,建虏肯定不是在沈阳回信,而是在半路上回的信。这也就是说,真如万岁爷所料,建虏出兵了!

        得到这个结论,王承恩便看着吴三桂,立刻追问道:“你说如何应对?”

        军国大事,他就不擅长了,这种紧急情况,还是要问吴三桂的意思。

        吴三桂听了,连忙回答道:“末将这边敷衍建虏,拖着他们,公公当立刻给陛下,京师,以及蓟镇各地示警,做好战事准备。”

        听到这话,王承恩又有点犹豫地说道:“万一最终建虏不入关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就是谎报军情了!

        吴三桂一听,毫不犹豫地说道:“既然建虏大军出动,断无返回的道理,一来一回的粮草辎重就要消耗无数。如若建虏最终发现山海关这边只是敷衍的话,必然会绕道蒙古草原进攻关内,除非他们的粮草已经被消耗一空,无法支撑绕道蒙古草原!”

        听到这话,王承恩觉得有道理,便立刻准备写奏章。

        吴三桂见了,有些犹豫地问道:“敢问公公,底下兄弟有在问,不知道那些核实的军饷什么时候能发下来?”

        王承恩一听,心中有点不高兴,不过表面上还是不露声色,甚至还露出了一点笑容道:“山海关这边,两百万两白银之多,京师要运过来,怎么也要一些时间不是?”

        吴三桂听到这话,连忙解释道:“末将其实也是这么和那些大头兵说的,只是无奈他们知道会有一大笔银子,一个个都急得不行!”

        王承恩听了,呵呵一笑道:“咱家理解,不过伱让他们放心好了,各地都结清欠饷,没道理山海关这里就不结清欠饷的。只要流程走完,该有的银子必然一分不少的!”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问道:“你看,还有什么事情?”

        吴三桂一听,连忙说没有了。

        于是,王承恩写了几份奏章,当即派快马送出。

        随后,便召集黎玉田、高第等人议事,通报了情况并开始加紧备战。至于给建虏的回信,自然是吴三桂琢磨着写了,给王承恩过目之后便发出了。

        这次给出的理由,是吴三桂和高第的家人都在京师,等他们偷偷把家人接到山海关,就立刻献关。

        建虏这边收到这回信之后,便决定不再等了,让代善领五千人马和吴三桂继续沟通,而他自己则领大军按原定计划进军。

        崇祯皇帝这边,刚领军通过雁门关时,就收到了王承恩的奏章。

        绕道固关,到太原,再北上,最终才送到他手中的这份奏章,算是绕了一个大圈。

        虽然王承恩的信中并不是用绝对的语气说建虏可能入侵的事情,但是崇祯皇帝却一下知道,建虏真的还是按照历史上那样倾巢而出了。

        只是不知道建虏会被吴三桂那边耽搁多久,他们又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侵入关内?这些事情,已经没有原本的历史可以参考。

        于是,崇祯皇帝立刻发出旨意,给宣大、蓟镇、山海关以及京师,令他们马上坚壁清野,做好城池保卫战。然后,他自己也下令军队加快行军速度。

        大同盆地,因为没有战乱的干扰,五月的天气,已经能看到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庄稼,如果没有其他干扰的话,该是有个丰收的季节。

        只是很可惜,基本上确定了,建虏大举入侵。

        一般来说,大同、宣府都是大明的边军重镇,军事设施完备,边军也是最多的。建虏如果进攻这里,会吃力不讨好。并且纵观历史,他们似乎也没有进攻过大同、宣府。

        也就是一次追击林丹汗,回师的时候曾围过宣府。但是以后的几次入关劫掠,都没有来山西。

        如此,就希望这次也一样,让山西这边能休养生息,算是乱世中的一片净土吧!

        然而,让崇祯皇帝万万没想到的是,等他领军过了大同,刚到阳和的时候,就见烽火传讯。

        “陛下,狼烟,宣府那边最高级别的烽火警讯,建虏破关了!”

        崇祯皇帝正在衙门里听朱之冯禀告宣大一线的农耕和兵备情况,一听之下,顿时震惊,这个速度似乎太快了点。

        于是,他二话不说,立刻出了衙门,转头看向东北方向。

        就见远处的山上,狼烟直冲云霄,一个又一个山头,很是壮观,却又让所有看到的人,觉得胆战心惊!

        要是有可能,谁也不希望看到狼烟被点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