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如何迅速扩充文官(1 / 2)

加入书签

陈标笑完之后,  问朱元璋:“爹,都说主公那个明王和那个明教有关?不会和我说以后主公会建立大明朝,你和主公提议的吧?”

        朱元璋连忙摇头:“标儿,  我怎么会出卖你?主公称‘明王’,  有吸纳红巾军的意思,但主公当皇帝后,  肯定会禁止那玩意儿。”

        朱元璋自己都是红巾军,还不懂弥勒教白莲教是个什么鬼东西?他对其一点好感都没有。

        难得在儿子面前卖弄一下,  朱元璋得意洋洋解释道:“标儿,  你知道大元的国号来历吗?”

        陈标道:“不知道。”

        朱元璋惊讶了:“标儿,还有你不知道的事?!”

        陈标无奈:“我学过的知识才会知道。没去关注过,怎么会知道?大元为什么叫大元,和我什么关系?”

        朱元璋失笑:“好好好,  你说得对。大元国号的来历,  出自《周易》对乾卦的解读。”

        陈标:“哦。”

        朱元璋:“……哦?”

        陈标疑惑:“怎么了?”

        朱元璋更疑惑:“标儿,我不信你背不下《周易》。我都告诉你大元国号来历的范围了,你不是应该立刻答出他们用的哪一个典故吗?”

        陈标懒洋洋地抱着暖手炉道:“爹,  精准调动记忆力的东西要耗费精力的好吗?谁会在日常聊天的时候动脑子?”

        朱元璋:“呃……”总觉得该对儿子这懒惰的状态说些什么,但又一时半会儿想不出说什么。

        懒得动脑的陈标不断催促:“爹,你愣着干嘛?继续说啊。”

        朱元璋:“哦。大元国号的来历是,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乃统天’。”

        陈标:“嗯。”

        朱元璋无语。我都说了上句了,  你接一下下句,  能动多少脑子?

        他在陈标的眼神催促下,  叹了口气,  失去了向儿子卖弄的乐趣:“大明的国号取自于,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陈标抱着暖手炉点点头:“哦,主公承认大元为正统王朝。”

        朱元璋笑了笑,道:“虽然现在我……我们打着的是驱逐蛮夷的旗号,但其实在咱底层百姓看来,什么鞑子啊,汉人啊,其实没那概念。我们想的就是,谁能让我们活下去。”

        陈标知道自家爹要忆苦思甜,忙将暖手炉放在膝盖上,捧起一杯热牛奶,用眼神示意朱元璋继续。

        朱元璋嘴角抽了抽,抢过陈标的热牛奶,一口喝掉半杯:“你爷爷就是在元朝的庇佑下活着。”

        陈标眼皮子跳了跳。他安静地听完朱元璋的话,明白了朱元璋话中的含义。

        “华夷之辩”是士大夫提出的概念。老百姓连不冻死饿死都难,没那么多闲心思索汉人或者元人的事。

        他们只知道跟着宋朝的时候日子过得特别惨,忽必烈当皇帝之后日子好起来了。所以他们就怀念忽必烈。

        从制度上,元朝整体上对汉人的压迫十分严重,把汉人划分为最低等的种族。

        但实际上,对于大多数底层老百姓而言,根本不存在上升渠道。所以元朝的“歧视”,在他们眼中就等于没有歧视。

        无论是汉是蒙还是其他民族,最底层的百姓过得都一样惨。

        甚至汉人能种地,而蒙人底层百姓因为元朝皇帝防止汉化,不准其种地,过得比汉人还惨。

        特别是元朝战乱后,蒙古人被大量征集去打仗,武器马匹都要自备,不去就要杀全家。大批蒙古平民卖掉自己的妻女换装备,甚至连自己都卖掉为奴。

        在如烈火燎原的起义中,北方起义军有许多穷苦蒙人参与。红巾军中也有虽是汉姓,但看个头就知道是蒙人的将领和士兵。

        陈标伸手,朱元璋把一口闷了一半的牛奶还给陈标。

        陈标嫌弃地用帕子擦了擦杯沿上自家爹的口水,小口小口喝着牛奶。

        喝了几小口后,陈标舔了舔嘴角的奶渍,道:“主公是不是还认为,元再不好,幅员至少广阔。说政权继承自宋,有些没面子。”

        朱元璋被陈标窥破了小心思,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主公可能也有这个想法。”

        陈标道:“主公能想到老百姓其实并不在乎当皇帝来自哪个民族,这就是主公出身的优越性了。元朝统治者的罪责不在于他是蒙古人,只在于他没有当一个好皇帝。若这天下海晏河清,百姓不说温饱,哪怕只是不饿死冻死,那么他的统治就能持续下去。”

        说完,陈标讥笑了一声:“元朝国祚不过百年,有大半部分都处于极端混乱的情况。百姓能过的安稳好日子,能有十年吗?就这十年,百姓都会怀念,都会认可,这明君真是太好当了。”

        元朝真的好吗?好个屁。

        忽必烈打仗是厉害,但统治上完全被士绅忽悠瘸了。别的王朝是皇权不下县,元朝是皇权不下省。

        经济上执行包税制,税率还特别低。元朝就算是自称盛世那十几年,爽的也只是统治者和汉族大地主。

        陈标恶狠狠地将牛奶一饮而尽。

        士绅豪强维护元朝的统治,比蒙古人自己还积极。若不是现在元朝已经式微,他们知道大势不可逆,要摇身一变投靠下一个王朝,延续自己的富贵生活。指不定现在他们还在为元朝呐喊助威。

        陈标突然问道:“对了,之前邓将军的老岳父家如何了?不会不了了之?”

        虽然不明白陈标为什么突然问这个,朱元璋立刻回答:“都杀了,全部都杀了,一个都不留!”

        陈标眉头皱了皱,没有再多问。

        抄家灭门在这个时代很正常,但他总归是不喜欢,所以就不去听了。

        这也算是“君子远庖厨”。

        他放下牛奶杯,用手背擦了擦嘴唇,道:“主公承认元朝为正统,也有分化北方元朝官吏,希望他们能投降的意思吧?毕竟这仗能少打就少打,乱世早一天结束,百姓就多过一天好日子。”

        朱元璋笑道:“标儿,什么都瞒不过你。”

        陈标叹气:“我真讨厌政治,比经商麻烦多了。爹,你要提醒主公小心。现在大地主大豪强已经被元朝的皇权不下省给惯坏,习惯了当土皇帝。他们就算投靠主公,也一定会千方百计的延续元朝的制度。我看啊,很快就会有人来接触主公了。”

        朱元璋挠头:“不会这么快吧?我……们也不是很厉害。”

        陈标道:“已经挺厉害了。不过爹,你突然拉着我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是有什么话中话吗?我懒得思考,你直白一点说出来行不行?”

        朱元璋看着完全不想动脑子的儿子,开始双手加倍功率挠头:“儿啊,你就不能自己想吗?”

        陈标模仿朱元璋的语气:“爹啊,你就不能直接说吗?”

        朱元璋愁眉苦脸:“儿啊,你能不能动动脑子?”

        陈标摇头:“爹,有你在,我为什么要动脑子?我还小,我还是个不到十岁的黄口小儿,总角少年。我甚至还没断奶。”

        陈标指了指牛奶杯:“我现在正是依赖爹的时候。爹有脑子就行了,年幼的儿子不需要脑子。”

        朱元璋:“……”盯。

        陈标盯回去。

        朱元璋陷入沉思:“标儿,这对话有点耳熟。”

        陈标乖巧笑:“爹,绝对是错觉!”

        朱元璋再次开启二倍功率挠头,然后深深叹一口气,道:“我这不是……我这不是怕你对主公的妥协不满吗?我看你提起元朝和蒙人贵族的时候,语气非常愤怒。”

        陈标愣了一下,然后笑得直不起腰。

        原来他爹今天罗里吧嗦难得说了元朝这么多好话,是在担心这件事啊。

        这完全是现代人和古代人的代沟。

        现代年轻人都是嘴强王者,但实际上,除了脑子有问题的人,基本都将“民族平等”印在了心底。他们的不满只是不满“不平等”,而不是想让汉族“高人一等”。

        “爹,你想多了。”陈标擦了擦笑出来的眼泪,道,“爹,你知道在唐朝时,皇帝其实不喜欢‘汉人’的称呼吗?”

        朱元璋摇头。还有这事?他真不知道。

        陈标笑道:“我以前和你说过,汉朝给了百姓几百年的安稳生活,所以在之后漫长的乱世中,百姓们自称汉人,是怀念和认可汉朝的体现。唐朝的君王其实是很想用‘唐人’取代‘汉人’的称呼,可惜凡事有个先来后到,而唐……没能达成在乱世中给了百姓二次盛世的奇迹。”

        朱元璋眼中慢慢浮现激动的光彩:“标儿,你的意思是……”

        陈标伸出双手:“元朝让少数民族的百姓知道,就算换了少数民族的皇帝,对他们的压迫还是一样的重。这个时代是缓和民族矛盾的好时机,就看主公有没有本事让他统治下的人都自称‘明人’了。”

        朱元璋使劲点头,心中兴奋不已:“对,对。汉朝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称什么汉人!以后大家都是明人!呃,标儿,你伸手干什么?”

        陈标理直气壮道:“困了,要午睡。天气太冷,穿得太多,不想动。”

        朱元璋无语极了:“懒死你!这么大的人了,还让人抱,你害羞不害羞?”

        朱元璋虽嘴里抱怨着,但行动上还是非常利落地把裹得圆滚滚的陈标抱去卧室午睡。

        路上,朱元璋道:“标儿,你自从回应天后就越发惫懒,我看你是不是变圆了?”

        陈标缩缩脖子:“我没有,别胡说,爹闭嘴!”

        朱元璋哈哈大笑:“你肯定圆了!”

        陈标磨牙。他悄悄捏了捏自己软乎乎的脸颊,考虑重新把习武拾起来。

        唉,这个身体怎么回事?怎么这么容易发胖?一定不是我最近吃太多懒得动的锅。

        朱元璋把儿子抱去午睡后,立刻兴高采烈地回到改名叫明王府的元帅府,召集智囊讨论“如何让百姓自称大明人”的办法。

        朱元璋的智囊仍旧只有李善长、季仁寿、朱升在应天。他们三个人现在都因为朱元璋称王改制的事忙得焦头烂额。

        朱升:“主公,你先把天下打下来再考虑这件事好吗?”

        季仁寿:“主公,你的想法很好,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啊!”

        李善长最不客气:“忙。自己想。”

        朱升和季仁寿“唰”地扭头看李善长,表情震惊极了。

        李百室不是一个很圆滑的人吗?他居然对主公这么不客气?

        朱元璋搓手手:“现在咱打下了这么多地方,已经需要治理。确实路要一步一步的走,所以就要从现在开始走啊!百室,我知道你事情多,但这件事很重要!你想想,多想想!”

        李善长揉了揉自己的黑眼圈和眼袋,强忍住哈欠,道:“我想不到,你写信给刘伯温他们,我的文书还没处理完,先走一步。”

        朱元璋赶紧上前揽住李善长的肩膀:“文书我帮你处理,快想想!”

        李善长怒极:“什么叫帮我处理!主公!是我在帮你处理!你非说现在与张士诚的谈判最至关重要,你要静下心来思考这件事,把庶务都推给我!”

        朱元璋心虚道:“确实至关重要,要不,要不我把标儿借给你?标儿最近太过惫懒,都发胖了。”

        李善长沉思了一会儿,道:“成交。”

        朱元璋松了一口气。

        李善长虽然不擅长排兵布阵,但在关乎百姓民生的庶务方面,绝对是一把好手。这时候没有李善长献策,是真的不行啊。

        李善长要了一杯浓茶,一边喝一边思索。

        朱元璋安静地等着,没有催促。

        季仁寿和朱升对视了一眼,也要了一杯浓茶,开始思索。

        文人这无缘无故的攀比心又来了。李善长要献策,他们也要献策。

        当一盏茶喝完,李善长长舒了一口气,道:“主公,其实模糊民族的事,你早就在做了。这件事,常将军做得很好。”

        朱元璋道:“你是说,分田?”

        李善长点头:“常将军眼高于顶,恃才傲物……”

        他笑了笑,继续道:“所以也可以说,他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他主持分田的时候,可没有因为谁的身份地位不同,就高看或者低看别人一眼。标儿也早就做了准备。出自标儿之手的劳动改造制度和流民积分制度,都对所有百姓一视同仁。”

        朱元璋若有所思。

        李善长道:“当初苗将叛乱,苗兵没有一同跟着叛乱,便是这政策的好处了。只是当时我们并未觉察,直到今日主公提起,我才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主公不必着急,将百姓变成明人的事,我们已经在做了。”

        朱元璋不知为何,有些怅然:“原来我已经在这么做了啊。”

        朱升拱手道:“主公,现在你只需要将已经在做的事整理好向全天下公布,并颁布法令将此事固定下来。布告可由宋景濂经手,法令刘伯温最擅长。”

        季仁寿拱手道:“主公,教化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标儿已经印刷了许多识字识数卡片和课本,虽先满足军中,但也可在民间推广。农闲之时,当地官员或许能召集百姓,教导百姓识字。有黑板和识字识数卡片,只是教导简单文字数字,应该不难。”

        朱升想了想,又道:“秦时达成书同文的壮举,或许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推广官话。让百姓之间交流更加顺畅。”

        季仁寿看向朱升:“推广官话需要更简单的代表读音的符号,如今的切字法恐怕有些困难。”

        朱升道:“大元带来了许多外文书籍,我看外文基本都是只有读音的文字,我们根据他们的文字自创一套表音的符号即可。”

        季仁寿想了想,点头:“我大明将来定是万国来朝,天下万国都要学习我大明语言。用番邦类似的读音文字,正好便于他们学习我大明雅言。”

        两位文人你一言我一语将此事定下,然后看向朱元璋,询问朱元璋的意见。

        朱元璋的意见是没有意见。

        他和李善长对视一眼,都看到对方冒出了一头冷汗。

        他们只是想着怎么让治下百姓变成大明人,这两位大文人都想着让天下万国学习大明话了。

        这就是他们和顶级文人的眼界差别吗!

        李善长决定今后要更加努力,追上顶级文人的脚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