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说项(1 / 2)

加入书签

第九十二章  说项

  很快就又进了十月。

  边境捷报频传,让朝野上下都松了一口气。

  北戎近些年来渐渐壮大,大秦却是眼见着有些衰弱,连年年成又不好。

  这时候要是被北戎破关而入,说不定天下就真要乱了……

  平国公能守得住边关,那自然是最好。

  皇上却没有收回成命,还是让大皇子在京郊练兵,以备不时之需。

  京城又不断有信过来,这几个月,大老爷每日里都要和师爷在外偏院议论许久,连浣纱坞都去得少了,每日里只是进正院坐坐,就一脸疲惫地出外院去了。

  大太太倒是有几分心疼,请了欧阳家的良医来为大老爷开了几贴补药,又细细地吩咐张总管,让他好生照料外头的清客、师爷们。

  “这些人虽然看似无权无势,只是攀附我们家过活,实则个个不是有谋略,就是有人脉,或是有一张利口。”大太太教导五娘子、七娘子,“平日里万万不能怠慢了,否则恩反成仇,那可是甩不掉的麻烦。”

  五娘子和七娘子都点头受教。

  七娘子不免有几分好奇。

  “京里只怕是又来信了吧?”

  这几个月,从京里往苏州写信的人家,前所未有的多。

  就连秦帝师都破天荒亲自写了信快马送到了杨家。

  大太太面上就难免现出了一点愁容。

  “刘徵的案子马上就要开审了。”她长出了一口气。

  五娘子还只是面露不解,七娘子却也跟着大太太倒抽了一口凉气。

  官场上的事,虽说女眷们并不需要太明白,但这里面的道理七娘子也不是不懂。

  现在正是太子一派得意的时候,在这时候审刘徵的军粮案,刘家是怎么都不会有好果子吃了,至少这个浙江布政使的位置,是再也保不住了。

  继王家之后,又一个重要干将倒下——皇长子和大老爷之间也就结下了解不开的深仇。

  “也不知道浙江会是谁上位继任布政使!”七娘子就拉扯开了话题。

  大太太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声,又沉思了半晌,才慢悠悠地道,“你父亲也在奔着这个位置使劲呢。虽说江苏富庶,但浙江也是鱼米之乡,这个位置,最好还是安排咱们自己人来坐。”

  五娘子也已经明白过来,就陪着大太太唏嘘了一会人事变迁。

  刘家虽然和大老爷不卯,但毕竟多年同僚,刘家的太太奶奶,几个小娘子也都是见过的。

  只是一招行错,如今就从云端跌到泥里,如果刘徵被议定了要株连的大罪,更是转眼就成了罪属……

  谁没有一点感慨?

  或许就是借着这一点感慨,大太太唏嘘了一阵,又透露了大老爷眼下面临的困局。

  “皇后是借了太子长史郑长春的名字写了三封信来,要咱们以运粮的大功出面,挑头再请太子出阁。”

  七娘子和五娘子都恍然大悟。

  这才是大老爷最烦心的事吧?

  也难怪秦帝师都要亲身写信来做说客了。

  这几年来大老爷一直挺着不肯在夺嫡之争中站队,家里人也都是清楚的。

  可现在得罪了皇长子,又间接帮了太子一把,皇后就想乘势把这个封疆大吏招安进麾下了。

  刘徵案既然开审,肯定是要议定一个罪名出来的,他既然有罪,擒他的大老爷也就有功了,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只怕又要水涨船高。

  这时候他再出面为太子说话……恐怕就算是皇上,都不得不给大老爷与平国公这个面子!

  五娘子就寻思着问大太太,“父亲又是怎么想的?”

  大太太反问五娘子,“你又是怎么想的?”

  五娘子一愕。

  七娘子却是心中有数:以五娘子的身份,将来是肯定要嫁进权贵之家,做当家少奶奶的。

  眼看着就要十三岁了,怎么都要开始教她这些事了。

  “女儿想着……”五娘子似乎也明白了过来,咬着唇就慢慢地分析,“父亲如果要站到太子这边,早几年就表态了,恐怕……是一直担心被皇上猜忌吧?”

  大太太眼中闪过了一丝喜悦,却没有说话。

  五娘子又哪里会捕捉不到大太太的这一点情绪?

  当下也是越说越自信,“眼下又才立了大功,于情于理,皇上都不好不赏,但我们却也要更谨慎起来,免得犯了皇上的忌讳,反而失了圣心。”

  大太太不禁轻声喝彩,“倒没想到小五在这上头很有几分眼光。”

  七娘子也有茅塞顿开之感。

  一直以来,她只知道大老爷不肯站队,却没有深思过里头的因由。

  如今五娘子寥寥数语,倒是分析出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封疆大吏和朝中皇子勾结,肯定是触犯了皇上的忌讳。就算朝中只有一个太子,皇上都不会希望自己手底下的重臣提前向太子效忠。

  否则这天下,到底是他的天下,还是太子的天下?

  皇上今年也不过是四十多岁,正是春秋鼎盛的时候,虽然身子骨不大康健,但多年来,也没有什么大病。

  得罪太子,将来还有大把时间可以修补关系,就算修补不了,太子上台,也还有许家、秦家在跟前挡着。一个全身而退,总还是有的。

  但得罪了皇上,失宠可就是眼前的事。

  也难怪大老爷是从来都不愿牵扯进夺嫡的事了。

  “别看咱们女眷成年累月地在深宅大院里居住,外头的事,好似与我们一点都不相干。”大太太又点拨两个女儿,“但这官宦人家的主母,对朝中大事,自家的行事,都要心中有数。才能配合男眷,将自家经营得蒸蒸日上。妻贤夫祸少,这话是再不错的。”

  五娘子就与七娘子一道起身受教。

  七娘子心中更是感慨:别看大太太在宅斗上小肚鸡肠,但却也的确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大太太说了一大通话,难免露出疲态,就靠在大迎枕上,一面缓缓地啜饮清茶,一面漫不经心地问梁妈妈,“这几天苏州城里有什么事没有?”

  梁妈妈忙笑回,“有,这事儿还不少。李家来人送信,又添了个姑娘,福建布政使郑家也来人请安,送了今年的年礼,倒是比往常更加厚了几分。还有……”

  林林总总,也有十数桩亲戚故旧与杨家往来的琐事。

  五娘子就有些不耐烦了,鼓着腮帮子,只顾着打量屋顶的大梁。

  大太太也漫不经心,只问,“都办妥了吧?”

  得了梁妈妈的一句‘是’字,也就不再多理会,无非又叮咛了几句,“郑家不要走得太近,李家是熟惯的,礼物要格外用心……”随口几句交代,就不再过问了。

  五娘子见回事的婆子都领了对牌退出去了,也就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走,到月来馆玩耍去!”一边拉扯七娘子,一边就要起身告退。

  大太太摇头叹息,也懒得约束五娘子,“多大的人了,还是一团孩子气!”

  七娘子也只得随着五娘子退到了外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