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1 章(2 / 2)

加入书签

        至少苏轼本人没吃到过这种皮薄瓢红的西瓜。

        西瓜正式走向千家万户,还是南宋以后的事。

        霍善看着苏轼拿出洗净了的刀开始切西瓜,便在旁边给他背文天祥的《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由此可见,文天祥吃的瓜是黄瓤红籽的!

        霍善和苏轼讨论起来:“不知是黄瓤的西瓜好吃还是红瓤的西瓜好吃。”

        苏轼道:“应当是红瓤的好吃,毕竟瓜这东西肯定是更甜更好吃的才能一代代地传下去。”

        霍善深以为然。

        苏轼道:“这文天祥写的诗倒是挺不错,他是何人?”

        这个问题霍善也问过李时珍,麻溜地给人苏轼介绍——

        这也是你们的宋朝哦,不过是宋末的诗人兼将领,大宋到他们那会儿就亡啦!

        你们大宋最后一位皇帝,就是在对面崖山跳海的,听说离儋州这边也不是很远,你得了空兴许可以去崖山走走。

        诗人不是很兴那什么怀古的吗!

        就是去逛逛名胜古迹,对过去的事指指点点!

        苏轼:?????

        你小子的时空观念很有问题啊,我去逛我们大宋未来的亡国之地叫什么怀古?

        苏轼从未听过这么离谱的建议。

        感觉手里的西瓜都不甜了。

        不确定,得再吃一块看看。

        苏过从外头回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盘子里摆着硕果仅存的一片瓜,而霍善和苏轼两人都摊在那儿一动不动。

        明显吃撑了。

        苏过疑心之所以还给他剩了一片,兴许是他俩分赃不匀。

        要是正好切出双数片,他们肯定一片不留全吃光。

        事实证明苏过还是很了解他爹的,他爹不仅不认为只给他留一片瓜有多过分,见他回来以后还催他吃完去把西瓜籽给种下去。

        争取今年他们能在儋州这边再吃一轮瓜!

        苏过:“……”

        苏过能怎么办,苏过只能在【种瓜包甜】的加持下种瓜去。

        接下来这瓜估计也归他管了。

        苏轼和霍善坐在廊下吹着夏日傍晚的凉风,看着苏过哼哧哼哧在园子里种瓜。

        分明是很宁静祥和的景致,苏轼心里却不太宁静。

        左右都没有人,苏轼便问霍善:“若是按照濒湖先生所说的来算,我们官家二十三四岁就驾崩了。

        如果能见到我们官家,你能把他治好吗?”()

        霍善道:能不能治得见过再说,不过我们若是治不了,旁人应当也治不了。他转头看向苏轼,你有办法回你们的京师去吗?

        想看春溪笛晓写的《医汉》第  111  章吗请记住本站域名[(()

        苏轼道:“我也不知道,试试看。明儿我就要给官家上谢表了,正好顺便给京师的熟人都写一封信。”

        不管自己和当今陛下关系如何,天下频繁易主终归不是好事。

        当初司马光和他弟等人决定还地给西夏,除了否决并打压新党一切成果,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皇帝实在太小了,真打起来后都不知该由谁来拿主意。

        如今京师之中他的熟人虽不算太多,可真要算的话,他给他们官家赵煦当个两年多的老师,和宰辅中的章惇当过朋友、和枢密使曾布又是同年,一个两个分量都不小。

        可惜曾布和章惇虽同是新党,关系却不算和睦,相互之间也悄然使了不少绊子。

        打压走了旧党,新党之中自然也会出现争斗。

        这就是苏轼最厌烦的地方。

        也是他当初主动远离权力中枢的原因。

        党争这东西仿佛无穷无尽。

        按照李时珍的那个“未来”,章惇是不支持端王继位的,而曾布等人却当众倒戈到太后那边,以至于整场廷议直接结束。

        曾布如愿赶走了章惇,但他自己没过两年也被撵出朝堂。

        赶走他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蔡京。

        此后十数年间朝中几l乎都是蔡京的天下。

        北宋变南宋这事儿,有徽宗的功劳,也有蔡京的功劳,要找人负责任左右是少不了他俩的。

        归根到底,问题还是出在内部。本来人金兵南下也只是随便打打,没觉得自己真的能一举干大事,结果谁能想到你大宋居然……这么好打!

        既然如此,这半壁江山咱就笑纳了。

        可不是谁都有把打下来土地换回去的坏毛病。

        苏轼也不知道让赵煦活长久一点能不能改变这个命运,但是如果什么都不做的话,已知的那个“未来”是个绝对的死局。

        苏轼道:“如果我能回京,说不定要麻烦你再来一趟。”

        霍善道:“我过来当然没问题。但是你要快些回京才行,有些情况拖久了兴许就救不了了。”

        苏轼叹息着说道:“我也想快……”

        就算他能求来回京的机会,北归也得走个一年半载啊。

        而离赵煦驾崩只有三四年了。

        尽力而为吧!

        在事情有眉目之前他也只能先安安心心待在昌化军这边搞基层工作了。

        对于苏轼的困境,霍善也帮不上什么忙。他在这边已经呆满三天,马上就要回去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