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9 章(2 / 2)

加入书签

袁枚笑问:“你看什么?”

霍善道:“你们把脑门的头发全部剃光光,这种天气不冷吗?”

袁枚:“……”

袁枚把放在一边的帽子拿起来亮给霍善看,笑呵呵地说道:“我们可以戴

()帽子。”

霍善想想也是,帽子一戴,有没有头发都不重要了。

袁枚道:“你这么小就会看病了,不如给我看看我有没有什么毛病?”

霍善昂起脑袋认真看了看袁枚的气色,又给袁枚诊过脉,才说道:“你身体没什么问题,哪怕偶有小病也没多大妨碍。”

袁枚道:“你这话说得,我倒是看不出你的深浅了。”

霍善不解地问道:“你看我深浅做什么?”

袁枚笑道:“若你当真会瞧病,我便跟人说我们随园有位四岁大的小神医。

别人听说有这么稀奇的事,不都得来随园看看?”

霍善一听,这竟也有刷宝箱的机会,马上说道:“可以吗?”

他把自己到处搞义诊的好习惯讲给袁枚听,要是这边也能搞义诊的话他肯定得多来几趟。

袁枚道:“你若当真有本事,义诊可太简单了,街上到处都是药房,你只消给他们开好方子便能让他们自己抓药去。”

若非霍善此前去的许多地方(比如荒僻落后的儋州以及兵荒马乱的豫州)药材储备实在不够丰富,义诊一般都是这样搞的,义诊的大夫只负责诊出毛病以及开出对症方子即可。

霍善很有些心动。

可是袁枚又没病,他没法凭空展示自己的医术!

袁枚见霍善这般苦恼,笑着说道:“那我来问你好了,我在苏州那会儿眼睛出了毛病,我的一位名医朋友过来给我诊病,结果只给我用木瓜泡茶就把我眼睛治好了——你给我讲讲这是什么原理。”

木瓜这个霍善熟,李时珍在长安医馆那边还种了几棵木瓜来着,顺道给霍善讲过木瓜的用处。

肝对应的五官是“目”

、对应的五味是“酸”

,眼睛出了问题,往往说明脏腑之中的肝不对头,用酸味的东西去治疗是正好对症的。

《本草衍义》中也说过“木瓜得木之正,故入肝益筋与血”

霍善条理清晰地给袁枚解释了一遍。

这个治疗方法老祖宗们早就讲过啦,全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书里!

小老头儿李时珍坐在霍善肩头连连点头,没错,就是这样,他把古代医书中这些内容都摘录出来写在《本草纲目》里头了。

虽然经常因为没有仔细筛选而显得前后矛盾,不过人家古代医书本来就是这么写的,他这样摘录才能保持它们原来的味道啊!

上次他们一起去学习疟疾的治疗史,还提到过后世青蒿素的研究曾从东晋那位葛洪的医书里得到启发。

当初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这里头提到的一个流程:青蒿入药的方法是“绞取汁”

而非熬煮!

常规的药草都是熬成汤药或者搓成药丸,这里却是直接取汁,当时的人可能只凭经验记下治疗方法而不知晓其中原理,后世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了青蒿素的特性:几乎不溶于水而且遇热容易分解。

这意味着熬煮反而会使其中的

天然青蒿素失效!

所以把前人的经验如实记录下来还是有意义的,万一随着科学发展可以将其中原理研究清楚,从而将相关方法推而广之造福世人呢?

霍善这会儿也是因为心中有数嘴里不慌,三两句话就把袁枚的眼疾为什么要用木瓜来治讲得清清楚楚。

“你遇到的这个医家不错。”

霍善说道,“我听说许多医家开方唯恐不能多塞几味药进去,太便宜的方子他们不爱用,像他这样只用随手可得的药材给你治病的良医着实难得。”

袁枚欣然应和道:“我这朋友确实是当世良医,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是每天都有人去找他求医。

他常年隐居在苏州一带,许多公卿之家想请他去看病他都不去,说是不爱搭理那些人。”

袁枚说的这个医家叫薛雪,和世间许多成名医家一样,他早年也是个读书人,后来因为自己母亲常受湿热病之苦改行决心研究医理,最终写成一本《湿热条辨》。

薛雪比袁枚大二十岁,但两人认识以后很快成了忘年交,薛雪乐意来给袁枚看病,袁枚也热衷于写诗猛夸薛雪的医术和医德,交情一直相当不错!

霍善说道:“以后您得空了能带我去拜访这位薛医家吗?”

袁枚见霍善一副悠然神往的模样,便知他确实是个学医的小孩儿。

他说道:“当然没问题,我本来也想找机会再去趟苏州。”

霍善高兴不已。

袁枚说道:“来者是客,这次你来就先不搞义诊了,且先开开心心地玩上几日。

要是有机会的话你就给我们露一手,没机会的话我下次安排好了再找你过来。”

袁枚的接受能力显然非常强,这会儿已经主动询问上了,“你是想来就来的是吗?”

霍善如实说道:“提前一日与我说好,我应当就能过来。”

袁枚笑道:“那我心里有数了,往后专门留个院子给你义诊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