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李牧(2)(4000中秋节快乐)(1 / 2)

加入书签

第144章  李牧(2)(4000+中秋节快乐~)

    赵迁对郭开带回来了什么人并不是很感兴趣,他在意的只有:郭开回来就好。

    当年若非郭开与他母亲倡后,他与这王位可谓是无缘。郭开又深知各类奇技淫巧,深得他心意。

    赵迁当然也知晓郭开有些小心思,在赵迁看来,一个小心思多的人,可比没有什么心思的人要好掌控得多。至少郭开想要的东西,在赵国只有他能给。

    比如他阶下的这个家令韩仓,他虽是个男子,可生得是阴柔白皙,颇具姿色,到底是这样年轻就坐上了家令的位置,少不了是走了丞相的后门。

    韩仓从王宫出来不久,他的眼线便躬身到了他面前:“韩大人留步,若干月前有一先生名司空马,他说他要前往齐国学宫拜访荀子,故不能得全大人举荐之心,改日答谢大人。”

    “司空马。”韩仓想了很久才想起来这个名字,“曾是韩国墨家墨柒的那个同门?”

    “是。”

    韩仓想了一会儿,摆手道:“呵呵,从秦国来的人,心气是要高些。他为人放浪,也不适合掌控,要离开便由他去吧,莫要阻拦。司空马平日与郭遗关系交好,你还是去和郭相说明此事。”

    “是。大人下官还有一事,下官听闻郭相此番在秦国带回来的可不是一般人。”

    韩仓阴郁的眼珠转到了眼角尽处,“郭相去秦国寻来的人?”

    “是。”眼线见韩仓多问了一句,便更加得意地将自己所知全部倾诉,“听说那人姓张,五世相韩的那个张,还说是死在秦国的韩非的学生。”

    “故韩之人?”韩仓姓韩,他的先祖也是韩国贵胄,不过那都是老远、三家分晋那时候的事情,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

    “那墨家的老头叫他去寻贤臣遗珠,没想到还真寻来了?”

    “许是郭相运气尚嘉。”

    韩仓狭眼稍一瞥,哪有什么墨家老头,那个胡子拉碴的老头实际上就是秦国暗使顿弱。

    顿弱本来就是外交场上的精通家,他根本不可能把宝都压在郭开一个人的身上。越呆久了,赵国的情况让顿弱也越发鄙夷,整个赵国朝堂就像是一个满是蛀虫的朽木,地维一根横梁死死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赵之大厦。

    顿弱按照惯例买通了丞相府中的奴仆,他这才揭开郭开的密辛。

    韩仓彼时身份低微沦为他人手间的卑贱玩物,而现在,他已与郭开同为赵臣,表面上毕恭毕敬,但无外乎对郭开有着相当的仇怨。

    韩仓又道:“他叫什么?”

    “好像叫张良。”

    ——

    李牧与司马尚坚用廉颇的固守之法,已苦撑数月。

    霜雪打在这位老将军的面颊,皮肤因常年的军旅生涯而变得黑红粗糙。若不是身边的同样高大魁梧的将军司马尚时刻奉喊“老将军”三字,以他的面容来看,与一般将士无二。

    然他目光之到,炯炯有神,如炽星赤日,秋平草卷。行则持刀带戈,步快矫健,骑术亦高超非常,可单手坠马于侧,取敌首于眨眼之间。

    若立于战车之上,他锐利的眼睛一扫,便是般气吞万军的昂然神姿。

    再恶劣的气候,再浑浊的朝堂,也未损减他分毫的威严。

    因他在,李牧之边军的军名在赵国,在天下之间都是赫赫有名。

    赵国军民将他奉为神明。

    只要战神李牧在,秦军就无法踏入邯郸城!

    “李牧死,则赵国亡。”这一句箴言被赵国举国上下奉为圭臬。

    这样的声名,这般的奉举,秦国的王翦也曾艳羡。

    秦国大将如星辰日月,蒙氏、王氏、前有桓齮之老将,后有杨端和、李信、蒙恬、王贲之晚辈。

    而赵国的双壁明珠,廉颇已暗尘坠世。

    先王赵偃也曾在临终前掩面痛哭。

    “将相和,不是出于秦国,而是在赵国啊。如今唯有武安君一人,寡人当年没有召回廉颇,使之被弃于楚,悔之晚矣。”

    将相和,非出于秦而是赵。

    众臣闻之,立于榻前,无人不垂泪。

    “赵迁我儿,你要持信武安君,光复赵惠文王之光景啊……”

    赵偃其实并非什么英明之主,他直到死的那一刻也不太拎得清他的宠臣郭开内里是个什么人……人之将死,其言也哀,此言落,气息绝,群臣悲哭。

    “……父王,父王孩儿记得……”

    他真的记得吗?

    赵迁记得了八个月,他初登王位的头八个月正襟危坐,严阵以待,但早年还是公子时的懒散成了习惯,荒淫成了日常,又怎么会是临终之言就能掰扯得过来的。

    如今的赵国朝堂却活生生变成现在这般,国朝奸臣当道,又时运不济,近年连发地震,以至赵国国内民生凋敝,粮食减产。

    赵国的暮霞垂垂晚挂。

    上卿郭遗已渐感到了一种无力,郭开虽是他的叔父,但二人从来不对付。

    司空马离开赵国之前对郭遗有言:“赵将武安君在,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

    司空马也曾是因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败落服毒自杀后,他与墨柒、李斯走了不一样的路。墨柒深居终南山,李斯成为了秦王信臣,而司空马选择回到了母国赵国。可赵国并非他所愿,在目睹国君如此昏聩无能后,他毅然地选择了离开,准备回到稷下学宫向荀子门下深究学术著述,续编杂家之典以了此余生。

    司空马路上向东,李斯的小儿子却找到了他。

    许栀曾梳理的时间线总算有了用途,给了李贤帛书绢,上面正是写了【司空马去齐】五字。

    “阿叔这是要前往稷下学宫?”

    李贤果然等到了司空马,他看到司空马坐着牛车,怀里抱了一大箩筐的竹简,他在车上还宝贝地亲自用绢布擦,再亲自用麻线一圈一圈地扎紧。

    “是啊,”司空马温和一笑,他看着面前的少年,在他的记忆中,他还当他是被李斯初接到咸阳的毛头小子。

    那时他从李斯的口中才知道,李斯没有能去见到他夫人的最后一面,他儿子们对他皆有些隔阂。

    母亲病亡,李斯这些年也在秦国出了事情。

    唉,孩子真可怜。

    司空马跳下马车,他是个喜欢书的人,但不文质彬彬,长得高大魁梧,他伸手去摸李贤的头。

    李贤对这个举动很排斥,轻后一仰,沉沉地盯着司空马,“说话莫要动手。”

    “?你这孩子……”司空马袖子一卷,扬手想要把李贤揪到手里,“你怎么长大些了也成了你爹那样?一幅死气沉沉的死样子。我偏就要薅两把!”

    秦统一后,司空马在朝堂上与淳于越争辩,跳起来用书锤人的样子,李贤一辈子也忘不了。

    李贤的事情迫在眉睫,他没时间再与司空马叙旧,“阿叔,你去稷下是否需要引凭?”

    “噢?是不是你爹让你来给我的?早年就说了,若我有志去拜荀子为师,他愿意给我引荐。”司空马得意地拍了拍李贤的肩,“通古还算是个言而有信的人。”

    “我偷出来的。”李贤道。

    “……你小子,”司空马把那封极类李斯字迹的简帛看了看,李斯的字很好辨别但极其不好模仿,他看了一眼便已然认作李斯所书,他又释然地笑了笑,“还是阿贤好啊,过了这些年也没忘了阿叔。”

    这书信实际上是李贤半路上现写的,因为和他父亲字迹有着九成的相似度,又看过他父亲曾经为司空马真的写过引荐,便八九不离十地模仿了个大概,可以假乱真。

    “有一物,阿叔可与我相换。”

    司空马拿到凭证也大抵不愁怎么入稷下。

    “你这孩子,你柒叔前些天下了趟山,他都跟我说了,你如今为那荷华小公主整日奔来跑去,这回又是要干什么?”

    墨柒,这是个很神秘的人。上一世,他就没有参透此人。唯有的一次交集就是当日始皇帝沙丘驾崩的前三日,他自言从仙山上来,可断斩海蛟,以再保大秦十年安泰。

    始皇帝闻言大怒,他要的是大秦千秋,这墨柒和他讲什么十年安泰?

    他临死时,沉吟着对天道唱言。

    李贤离他很近,他听到是四个字,但包括他,在场没有人听懂他在说什么。

    李贤回忆收拢,看着司空马:“柒叔又回了终南?”

    “他不就是那个样子,整天寻仙问道。”司空马摇了摇头,“不是俗世中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