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第54章 拉开帷幕的科举(1 / 2)

加入书签

魏语淳的寝宫。

    魏语淳虚弱的在床上躺着。

    皇帝走来看向躺在床上的魏语淳。

    魏语淳看着皇上,难过的说道:“皇上,孩子没有了,臣妾和皇上您的孩子没有了。”

    “你好好养好身体。”皇帝道。

    皇帝对于这样在皇宫中的蠢笨之人并没有多少怜悯。

    而后便到了屋子另一处。

    太医向皇帝禀告。

    “魏答应如何?”皇上问道。

    “回皇上的话,魏答应身体伤及根本,恐之后会有下红之症。”太医道。

    “朕知道了,好好医治,下去吧。”皇上道。

    太医慢慢退出。

    “皇上,臣妾真的无意害魏答应的孩子,皇上。”梁淑儿喊道。

    看着梁淑儿跪着进来的样子。

    皇上平静的望着。

    梁淑儿看着皇上的神情,不知道皇帝是何态度,只得害怕认错。

    “皇上,臣妾只是让魏答应抄书,臣妾实在不知为何魏答应的孩子会没有。”梁淑儿道。

    皇上看着梁淑儿,内心里思量,而后便只是让梁淑儿回自己的宫中禁足三个月。

    “臣妾谢皇上。”梁淑儿道。

    梁淑儿想到,本以为皇上会重重的惩罚自己,没有想到只是让自己在宫中禁足三个月而已。

    梁淑儿很是得意。

    “娘娘,魏答应小产皇上只让您禁足,看来皇上对您还是与他人不同。”

    梁淑儿心里想到,看来皇上还是最爱本宫的。

    之后魏答应的事便交给了皇后-拓跋蓝柔处理。

    皇上便不再多呆,而是离开。

    太医向皇后娘娘诉说着魏答应的情况。

    躺在床上的魏答应听着太医说着自己有下红之症。

    “下红之症。”魏答应不敢相信的说道。

    魏答应知道她的一生完了。

    魏答应躺在床上绝望的哭泣。

    特地前来看梁淑儿好戏的焦贞贞陪在皇后娘娘身边。

    “下红之症?那这。”焦贞贞在听完太医的话便想要说那她的一生不就完了。

    收到皇后娘娘的眼神后,便收住了嘴。

    而后焦贞贞转念一想,眼睛里面算计的光芒一闪而过。

    便说道:“皇后娘娘,臣妾前去劝劝魏妹妹。”

    皇后娘娘点头。

    走近魏答应身边便见到魏答应在哭泣。

    “大夫说你得了下红之症。”焦贞贞道。

    魏答应犹如未闻一般,依旧绝望的哭泣。

    “看来你是听到太医所说。”焦贞贞道。

    魏答应依旧绝望哭泣。

    “你可知害你失去孩子,害你至此的梁淑儿如何?”焦贞贞道。

    魏答应听到焦贞贞的话,停止了哭泣,眼神看向焦贞贞带着希望光亮。

    “如何?”魏答应道。

    “她被禁足在自己宫中三个月。”焦贞贞道。

    “禁足三个月。”魏答应不敢相信道。

    “是呀,她残害皇裔竟然只禁足三个月,真真是不公,可怜妹妹一生就这么毁了。”焦贞贞道。

    看着魏答应从难以置信到慢慢涌现的恨意,慢慢狰狞的脸庞,抓紧被子的双手。

    焦贞贞便一笑离开。

    焦贞贞满心愉悦的离开魏答应宫中。

    魏答应想到,为何梁淑儿你害我至此才只禁足三个月,我一定会让你替我的孩儿报仇雪恨,咱们不死不休。

    大多在皇家学院的女子都进入宫中飞黄腾达,这另皇家学院在皇室宗亲、官宦人家之间名声大噪。

    皇家学院再次又招收了另一批名门淑女进入其中学习。

    梁梦想到,上学学到知识,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财富然后生存,也许这样潜移默化便可以影响这个时代的每一个女生。

    朝堂之上。

    皇帝向着百官说着。

    “大金似冉冉升起的太阳,为了有更多的闲能之辈能为我大金所用,朕欲改推选为科举。”

    百官对于皇上的科举是什么十分不解。

    “臣等愚钝,不知科举为何?”

    郑秉直丞相示意一个小官走出来问道。

    “所谓科举,乃是指凡我大金男子皆可以参加考试,而后选优者入朝为官。”皇上道。

    皇上说完后百官议论纷纷。

    贾忠国大人道:“皇上圣明,有了这科举我大金定能如日中天。”

    “皇上,此科举不可,我大金男子众多如何都能令其考试?”郑秉直道。

    “拿来。”皇上道。

    便看见袁高端着的木盘子上是白色的纸张,印刷雕版,以及一本书。

    “众位爱卿请看。”便看到皇帝向众人展示。

    “这不是皇家书院做的纸张。”

    “这纸张很是轻便。”

    众位官员议论纷纷。

    “便是每个县中每年都可以参加考试,称为院试,能够考过的人便叫秀才。

    考过院试的人便可以参加省里举办的考试,称为乡试,能够考过的人是举人,举人便可以为小吏,每三年一次,秋天时考。

    考过乡试便可以来到皇城参加考试,称为会试,能够考过的人称作贡士,每三年一次,春天时考。

    最终考过贡士的人,由朕来试试他们的水平,能过朕这一关的便是进士,由朕来分配官职。”皇上道。

    众位官员对皇上的言论细细思索。

    “皇上不可,改科举会令此时想要入朝为官者心中动荡。”郑秉直道。

    郑秉直作为丞相,他已经打算今年便举荐郑柏瑛、柳如晦入朝为官,若是此时改科举岂不是将自己的计划打乱。

    “郑丞相不愧为我大金的丞相,所提问题正是需要解决的。”皇上道。

    “郑丞相无需担心,朕也为此事想过,凡是在十岁以下的孩子今年都不能参加考试。

    十岁到十五岁的今年便可以参加院试,十五岁以上便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乡试秋天举行,通过乡试的第二年春天便可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便可以参加殿试。”皇上道。

    郑秉直听完皇上的话,便已明白,看来郑柏瑛、柳如晦是要参加乡试了,然后通过便可参加会试,进而参加殿试。

    皇上提出科举之事太过突然,令众位大臣不能细细思考。

    科举之事便由皇上一人初步确定。

    “退朝。”

    科举一事在大金的官宦之家被广泛议论。

    郑府书房。

    郑秉直端坐在上位。

    郑秉直的谋士坐在下方。

    郑柏瑛、柳如晦、张正恭敬的站着。

    “今日皇上在朝堂之上所说科举一事众位如何看待。”郑秉直问道。

    郑秉直指向小辈。

    “父亲,依柏瑛看科举一事有利于大金,有利于百姓。”郑柏瑛道。

    “郑师,依如晦看科举一事虽对大金有利,可是不利于世家。”柳如晦道。

    郑大人与诸位谋士点点头。

    “郑大人,张正与柳兄的看法一致。”张正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