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亲王之死诸王归降(1 / 2)

加入书签

第284章  亲王之死!诸王归降!

    这段时间,两宫太后的裂痕显得越来越明显了。

    其实,这种裂痕之前也曾经有过,当时军务改革的时候,慈禧站在苏曳一边,慈安站在八旗这边。

    那个时候,两个人也长时间冷淡,互相也不太接触。

    但是……对立的情绪却不浓烈。

    而这一次,对立的情绪越来越浓。

    上一次,慈安太后虽然站在对立面,但是她的态度是软弱的,不坚决的,慈禧是强势方。

    而这一次,慈安太后无比之强势。

    而且,还是站在苏曳一方的强势。

    对于慈禧来说,感觉就更加复杂了,有一种被偷家的感觉。

    站在苏曳一方,不应该是我的立场吗?

    你这个单纯清高的女人?竟然也如此不要脸?

    说真的,权势心重的慈禧,因为双方的分歧,使得她渐渐有些对苏曳下头了。

    但是现在,见到慈安情根深种,不顾一切的样子,她又充满了不甘。

    当然,这些都是其次的,最最关键的是她的尊严和权势。

    如果就任由你们这样将绵愉杀了,那我还有什么颜面和权威?

    八旗王公大臣嗅到了这股味道,也纷纷汇聚到慈禧身边来,希望打造出全新的两宫对立局面。

    他们真是喜出望外的。

    没有想到啊,曾经完全支持苏曳的西太后,此时竟然站在他的对立面了?

    如此一来,那就还有得斗啊。

    而且,此时俄国人大兵压境,某种意义上更是让一些人看到了希望。

    他们觉得最好的结果就是,苏曳打了败仗。

    然后,由恭亲王领衔用外交谈判平息争端,重新执掌中枢。

    至于答应俄国人什么条件?

    大不了就是承认瑷珲条约,承认《清英北京条约》。

    甚至,俄国公使也已经透露出了相关条件,除此之外,割让大连湾旅顺口。

    而清廷这边觉得割让是无法接受的,但是租借的话,不是不可以谈。

    慈禧当然不愿意见到这一幕,不愿意自己站在苏曳的对立面。

    她更加不愿意自己成为众多八旗王公的保护伞和苏曳对着干。

    但是,有些时候就是势不由人。

    如果这种局面继续恶化下去的话,那就很难讲了。

    历史上很多政治联盟,都是因为非常非常细小的分歧而瓦解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两宫太后想要压住这件事情,不让它发酵,打算以拖待变的。

    但是,下面的臣子却不愿意。

    尤其是八旗王公这边,就想要赶紧对惠亲王绵愉盖棺定论。

    想要让西太后和苏曳的对立成为既定事实。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捷报传入了皇宫之内。

    “启禀太后,辽东大捷。”

    “海面之上,海军大臣徐有壬率领海军主力,彻底歼灭俄国远东舰队,并且彻底击沉近二百艘运兵船,歼灭一万多分兵南下的俄国陆军。”

    “俄国陆军第一波,总共一万人,前段时间已经占领了大连湾。”

    说到这里,信使稍稍停顿了一下。

    满朝震惊。

    竟然……还有这事?

    从中可见盛京将军府之不作为了,时间过去了好些天了,这件事情还没有奏报朝廷,甚至都没有发现。

    当然,这也是一种消极对抗。

    苏曳又是改革八旗军务,又是改革八旗旗务,又是安排了近十万太平军余孽到关外屯垦,半军半民,而且有苏曳做靠山,直接把关外的八旗勋贵折腾得够呛。

    所以,整个关外八旗官府是极其惰政的。

    信使接着汇报道:“这一万余俄国陆军,要北上攻打盛京(奉天),懿郡王率军四万,提前赶赴战场,追逐两天一夜,将七千俄军包围,激战五天,歼敌五千,俘虏两千。这一万余人的俄军主将正式向懿郡王投降,非法占领大连湾的三千俄国陆军,缺乏补给,缺乏退路,在俄军主将的命令下,也正式放下武器,向懿郡王投降。”

    慈安忍不住道:“也就是说,这一战彻底歼灭了俄国人在我们海域上的所有海军,并且歼灭了一万五陆军,俘虏了五千人?”

    信使道:“是的,俄军被俘主将罗曼诺夫男爵,很快就会被送到京城,觐见两宫太后和皇上。”

    “男爵?”

    信使道:“对方相当于我们的师长级将领,虽然只是男爵,但是……他和俄国皇帝同姓。”

    慈安道:“竟然是俄国的皇族宗亲吗?”

    “是的,太后娘娘。”

    慈安道:“本朝以来,对于洋人列强,还没有如此巨大之胜利吧。”

    田雨公道:“从未有过,太后娘娘。上一次和英法联军一战,对方伤亡不过百人。”

    接着,苏曳一系官员躬身道:“臣恭喜太后,贺喜太后。”

    而这一次,出面恭贺的人数明显增加了很多。

    接着,苏曳一系的某个官员直接出列,要再一次弹劾惠亲王绵愉。

    就是要趁机弄死绵愉。

    但是,崇恩却抢先出列,开始奏报其他事情。

    因为,不能再撕裂两宫太后的裂痕,不让把慈禧太后彻底推到对立面去。

    ……………………

    散朝之后。

    长春宫内。

    叶赫那拉氏单独召见了荣禄。

    “你说,本宫应该怎么办?”

    她本能地想要说,当时她真的只是顺口一说,真的没有想要和苏曳对着干。

    就是离开权力太久了,想要享受权力的快感而已。

    但,她没有说出口,这样会在荣禄面前显得弱势。

    荣禄却忽然道:“放过绵愉一事,太后娘娘当时只是随口一说是吗?”

    叶赫那拉氏道:“是……是的。”

    荣禄道:“接下来的话,奴才可能有些斗胆,但这个关键时刻,不得不说透。”

    叶赫那拉氏坐直了身体,道:“伱说。”

    荣禄道:“太后娘娘当时离开权力太久了,所以想要在最短时间内上手,彰显权力,没有想要和东边太后作对,也没有想要和苏曳作对。”

    叶赫那拉氏道:“嗯。”

    荣禄道:“您虽然没有这个企图,但是却有这个意图的。”

    叶赫那拉氏不由得一愕。

    荣禄道:“您心中,其实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彰显权力的。因为现在能够让显示权威的事情不多,唯有打压东边太后和苏曳的权威,才能更加彰显您的权威,这是您的政治本能。”

    叶赫那拉氏道:“荣禄,你说这句话是想要离间我和苏曳吗?”

    “奴才不敢。”荣禄道:“甚至,奴才是想尽办法,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叶赫那拉氏道:“你继续说。”

    荣禄道:“一直以来,苏曳对太后娘娘都是宽容的,甚至是忍让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尤其是我当时在四川,您下旨让我回京,完全破坏了苏曳的战略部署,但他最终也什么都没有说,什么都没有做。”

    叶赫那拉氏道:“那也是他先开始的,当时我下旨让他率兵回京,结果他直接抗旨了,而且还在杭州呵斥了安德海。打狗还看主人呢。”

    荣禄道:“那是因为当时他有更大的部署,要收复整个江苏,要彻底招降太平军,彻底消灭发逆,所以才对您的旨意抗旨不遵。”

    叶赫那拉氏道:“那倒是我头发长,见识短咯?”

    荣禄叩首道:“奴才不敢。”

    事实上,对叶赫那拉氏强烈刺激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寿禧公主的态度。

    你仅仅只是一个和硕公主,外加郡王福晋而已,在我这个太后面前,也只能自称奴婢的。

    这也真是满清陋习,连恭亲王这样先帝的亲弟弟,对慈禧太后的奏章,六成的时候自称奴才,四成的时候自称为臣。

    但寿禧公主在她面前,却摆出一副平级的架势,甚至还有些盛气凌人,当着她的面直接呵斥了安德海,完全没有把她这个太后放在眼里。

    荣禄道:“太后娘娘,在大局上,苏曳王爷从未错过。”

    叶赫那拉氏道:“你究竟想要说什么?”

    荣禄道:“而这一次关于绵愉一事上,苏曳王爷本来也是可以退让的,绵愉死不死的,也就无所谓了。但偏偏这些八旗大臣要架着太后您做旗帜,抵抗旗务改革,所以苏曳反而不能退让,就一定要让绵愉死了,表示旗务改革毫不退让。所以在这种关键大事上,太后不能当苏曳王爷的路。”

    叶赫那拉氏道:“只怕苏曳在这件事情上,不仅仅是为了旗务改革,也是想要按下我干政的苗头。东边那位说过了,以后要渐渐把政务交换给政事堂了,她要做一个图章了,也想要我做这个图章。所以一旦把绵愉明正典刑了,我这边干政的苗头,也彻底偃旗息鼓了。”

    荣禄想了一会儿,道:“对,苏曳王爷确实有这个企图。”

    “凭什么?”叶赫那拉氏道:“他就这么势利吗?当时权力不稳的时候,需要我做旗帜,拉着我一起决定国家大事。现在他在中枢的权柄渐渐稳了,就想着我退居幕后,不要干涉他的政务了?”

    荣禄缓缓道:“权力,本就是霸道的。”

    叶赫那拉氏道:“那,那完全可以和我商量着来嘛?他……他和我这个关系,又有什么事情不能说的?”

    荣禄道:“当时您下旨让他回京,他抗旨了。后来您下旨让我离开四川,率兵回京,也没有和他商量。”

    叶赫那拉氏安静了下来。

    对啊,这两件事情,完全暴露了双方信任度不够。

    表面上看,她当时让下旨让苏曳回京,苏曳抗旨了,是苏曳的不对。

    但根子里面是什么?

    是叶赫那拉氏对苏曳的不信任,不相信他能够赢得那一场大局。

    还有这一次对绵愉的处置,她也没有和苏曳商量。

    归根结底,两人信任度不够,心怀芥蒂。

    叶赫那拉氏道:“那东边那位,就可以和他毫无芥蒂?完全信任吗?”

    荣禄道:“大概……是的,她就是这样的性格,与世无争,巴不得有一个依靠。”

    叶赫那拉氏道:“也就是说,本宫和苏曳的矛盾和分歧,注定会爆发,今天不爆发,未来也会爆发。”

    荣禄道:“是的,而且苏曳王爷对您终究是有感情的,所以没有回京,彻底避开了和您可能的冲突。”

    叶赫那拉氏眼睛通红道:“那他躲在女人背后算是怎么回事?东边那位也是傻的,就任由被他操弄,完全没有自己的主张。”

    荣禄道:“东边那位的性子,方才能够长久。”

    叶赫那拉氏娇躯一颤,道:“你,你什么意思?”

    荣禄道:“你们双方的矛盾,早暴露比晚暴露好。现在还是小矛盾,还有充分缓冲的余地。而且没有彻底公开,毕竟是男女关系,比较容易缓和。不像他和先帝,有了一点点裂痕都不行,最终的结果您也看到了。”

    叶赫那拉氏道:“你,你是劝我妥协吗?”

    荣禄道:“是的。”

    叶赫那拉氏眼圈通红。

    妥协?

    她不是没有妥协过。

    而且她看似强硬,但是关乎身家性命的时候,也会立刻妥协。

    但是,让她像慈安那样与世无争,又完全不可能。

    叶赫那拉氏道:“你知道,在绵愉一事上,我要是妥协了,接下来很久很久很久,我可能都无法发出声音了。政治很现实的,朝堂上的这些人,也很现实的。”

    荣禄道:“太后,如果您不成为那些旗人的靠山,那苏曳的手段可能还会宽容缓和一些。如果您真的成为了他们的靠山,那他的屠刀就会下来了,会再一次杀得血流成河的。他不愿意杀人,但如果他最终大开杀戒了,大概会把恨意寄托在您的身上。”

    叶赫那拉氏哭道:“那他当时杀肃顺,端华的时候,为何不把恨意寄托在东边那位身上?反而和她恋奸情热的,堂堂中枢执宰,耍美男计,算什么本事?我看他连霍光都不如。”

    荣禄道:“他本就不是霍光啊,他最低最低也是多尔衮啊。”

    “而且,多尔衮也远比不上他。”

    叶赫那拉氏道:“那……那你觉得本宫该如何妥协,才能不失颜面?”

    “本宫刚刚回京不久,威严绝不能失。”

    荣禄道:“去和东边太后商量,秘密赐死绵愉。”

    叶赫那拉氏沉默了好一会儿,其实这也是她心中的答案,只是借着荣禄的口中说出来罢了。

    ………………

    半个多时辰后,叶赫那拉氏前往钟粹宫,说出了自己的意见,秘密赐死惠亲王绵愉。

    慈安太后听完之后,顿时陷入了为难,不知道该不该答应。

    她善良柔软,真的是不愿意见到叶赫那拉氏为难受挫,更不愿意见到她受屈辱。

    虽然有些疙瘩,互相看不上的感觉。

    但她又还是把对方当成姐妹,半个亲人的。

    苏曳此时不在京城,所以她秘密召见了崇恩和田雨公,询问他的看法。

    顿时间,崇恩也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性情如火,当然见不得这种蝇营狗苟,一定要将绵愉明正典刑。

    但是,政治又是妥协的艺术。

    他也承担不起两宫决裂的责任。

    田雨公沉默了好一会,道:“娘娘,是不是要将绵愉明正典刑,有两重原因。”

    “第一重原因,就是彻底杜绝旗人的幻想,今天杀绵愉,就是为了明天少杀旗人。绵愉本可以不死的,但因为西太后的原因,让旗人们看到了希望,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他变得必死了。那今日对绵愉含糊其辞,就是划线不清晰,会让旗人们心存侥幸。”

    “第二重原因,也是杜绝西太后的幻想,这次教训越深刻,未来她就更不敢伸手。“

    慈安太后道:“可是,那样她就被彻底折损了颜面,只怕会记恨在心。”

    田雨公道:“他已经记恨在心了,既然折损了颜面,就索性折损到底,免得有第二次,第三次。”

    “归根结底,她是妥协性的。“

    慈安太后眼圈发红,点头道:“知道了。”

    但不知道为何,心中还是觉得难受。

    因为她害怕苏曳这种无情的样子。

    不过很快,真真进入钟粹宫。

    “娘娘,您和她是不一样的。”真真道:“其实您之前,一而再,再而三地站在夫君的对立面,他都不忍心伤害您半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知道您内心单纯美好,所做的一切,发心都是好的,都不是为了自己。”

    “而她做出的这几件事情,发心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力。”

    “甚至,夫君这次压制西太后的权力欲望,也是为了保护她,免得日后更加不可收拾。”

    “但是有一件事情,我可以肯定,那就是当太后娘娘您站在夫君对立面的时候,他大概宁愿彻底推到重来,干干净净,彻彻底底。他会这样对西太后,却永远不会这样对您。”

    慈安拼命摇头道:“我怎么会,我怎么会?”

    接着,她点头道:“行了,我知道怎么做了,谢谢你,真真。”

    ………………

    接下来,慈安太后亲自去长春宫。

    表露出两个意思。

    第一个,惠亲王绵愉,必须明正典刑。

    第二个,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她可以用身体不舒服的名义,不出现在朝堂上,让慈禧一人垂帘。

    “姐姐,我们两人也要好好的呀。”慈安握住叶赫那拉氏的手动情道。

    虽然她年纪更小,但却是正宫太后,此时喊对方姐姐,把姿态放到最低。

    叶赫那拉氏眼圈通红道:“行,我知道了。”

    接下来,两人说了一会儿话,慈安太后离去。

    叶赫那拉氏默默地流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