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献策(2 / 2)

加入书签

李成梁的这1声命令1下,顿时引得众多家丁齐声应和。

这次倒是都是出自真心的,毕竟这刚刚急行了百里地,又投入了战斗,哪怕是低烈度的,那也是提着脑袋去干的事情,自然是心神疲劳。

现如今能够休整1日,自然是好的。

就在李成梁等人雄心勃勃准备1举荡平整个栋鄂部,而后兵峰直指鸭绿江部的时候,远在辽阳的朱翊镠,也在城内迎接了自己的另1位客人。

这位客人的到来也将要实现朱翊镠内心当中的1项计划,当然了,前提是1切顺利的情况下。

朱翊镠本没有想到会这么快便要迎接这位客人的。

因为自己还清楚地记得也是前不久,自己才派亲兵到京师,想要去告知给杜桐,说让他帮着自己物色下。

原本还以为要等上个半个月之后,但是哪里曾料想到,自己前脚才送走了陈矩和戚金。

这陈矩怕是都没有出关到那新界,这下1波人便已经到了。

不过早点来也好,朱翊镠估摸了1下,这紧赶慢赶,还是有可能赶上春小麦的播种,自己那4万顷的庄田可就等着他。

朱翊镠心中所想的这个他,不是别人,正是徐贞明。

后世的徐贞明自然是大名得著,但是眼下的他,哪怕写了几本水利书,也被1些朝廷大佬所赏识,比如谭论等。

但是谭论等部堂高官也只是欣赏而已,还不等徐贞明有所施展拳脚,这赏识自己的中枢大员已经死得差不多了。

这使得在眼下,徐贞明的名气远远不及自己的父亲,徐9思。

这徐9思在民间的威望极高,有个雅号甚至由民间推及到了朝廷,被众人所熟知。

这个雅号不是别的,正是青菜知县。

至于这雅号背后的深意,自然不消多说。

徐贞明深受乃父影响,也养成了体察民间疾苦的意识。

不过,很显然,这种为民的思想在任何1个朝代都是不受重视的。

哪怕是后世的任1朝代也是如此。

说是为什么人民服务,但是到头来呢,这谁才是公仆,又有谁能知道?真正的好官又有几个能得到高升的。

这徐贞明便是1个鲜活的例子。

他在万历3年,便已经当上了工科给事中,这相当于后世的监察专员了,34级,但是很快便因为得罪自己的顶头上司御史应桢,结果自然就是被贬,贬到了太平府当知事。

之后过了两年,才靠熬资历升到了汉阳府推官,结果又遇到丁忧。

这下好了,官身被夺的1干2净,只能在京城待着,就等着实缺来补。

朱翊镠也是运气好,若是再晚上几个月,他就要被任命为尚宝司少卿了。

“徐贞明——”

朱翊镠思绪收回之后,便直直盯着眼前帐中候着的1人。

此人面黄肌瘦,身高虽然挺高,但是这1身青衣穿在身上,就像是个竹竿子挂衣服1般,完全撑不起来。

唯独那1双眼睛好似火炬1般,炯炯有神。

“殿下!”

“你愿意答应做本王的王府属官。”

朱翊镠看着他那菜色的面庞,心中微微不忍,从那主座上站起身来,缓缓踱步到他面前,“本王很是高兴,不过有几个问题想要问问你。”

“殿…”

徐贞明刚想要开口说些什么,却被朱翊镠直接打断,“这辽东多洪涝,且有辽泽,实在很难屯田,不知这辽东如何治水营田。”

“呃——”

徐贞明1愣,他没有想到潞王殿下会如此的火急火燎,不过他环视了1圈之后,发现这帐内干净到近乎空荡荡的空间,顿时也明白了潞王的个性。

“殿下——”

徐贞明甚至连思考都没怎么思考,直接行礼回道,“无他,只需高开渠,卑筑围,急激取,缓疏引!”

“这辽东1地,人人谈水色变。”

徐贞明侃侃而谈,那种自信从他的话语当中满溢而出,“但是某却不认为,这辽东之所以多洪涝,无他,就是地平而水缓。”

“堵不若疏,人人都以为这稍1疏引,便可变害为利。但其实不然。”

“嗯——”

朱翊镠看着徐贞民,微微挑眉,对于他的答案不置可否,也不发表意见,只是静静地听着他接下来的话。

“殿下,这辽东需要用堵,若是在河道之上建起堰坝来,也不用太高,便可收两利而避害。”

“其1利,可蓄水留作灌溉,2,可加快下游水速。”

“你居然知道修建堰能提高流速?!!”

当朱翊镠听到徐贞明后面的话之后,也不由得插话了,因为他内心却是震惊到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应该要疏导,从而让水流动起来。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修建起堰之后,更能加快下游的流速,从而规避掉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