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货比三家,多找大树来乘凉(1 / 2)

加入书签

轧钢厂不愧是大厂,

    资源真是丰富,小小宣传科里竟然有小百十个唱片,让吴有德很意外。

    不过又想到,连更为珍贵的电影胶片,都有三四十片,他也就释然了。

    一部电影胶片,能买二十盘唱片不成问题。

    经过一番挑选,吴有德选了十首歌,清一色的红色老歌,主打一个歌颂与赞扬,大方向相当正确!

    《歌唱祖国》、《我的祖国》、《东方红》、《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就这些吧,每天轮换着放。”

    “好,我知道了。”

    薛春梅点头,然后她瞧了瞧吴有德,咬了咬红唇,又瞧了瞧吴有德,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吴有德眉头一挑,好笑道:“你又想了?上瘾了?”

    “去你的。”

    薛春梅俏脸儿一红,虽然那事儿挺快乐的,飘飘然如坠云端,但她又不是那种放荡女人,咋可能不分场合地点就来。

    她翻了个白眼儿,嗔道:“我想晚上来厂里看电影,咱们回家叫上淮茹,咱们一起好不好?”

    “不好。”

    吴有德果断摇头。

    他脑子抽了,才会大雪天,寒冬腊月顶着零下几十度来看电影。

    什么好片他没看过?

    他一摇头,薛春梅有些不乐意,“为啥不好?看电影呀!”

    “这么冷,还是黑白的,有什么好看的。”

    “……那我和淮茹我俩来,她肯定很高兴。”

    “你敢!”

    吴有德眉头一扬,不悦道:“伱俩都跑了,那我呢?”

    “你……你在家写小说呗。”

    薛春梅笑眯眯的说:“赶紧写呀,我俩都看完了,等着呢!”

    “正好我们不在家打扰你,你还能写的快一点,是不是这个理儿?”

    “呵呵。”

    吴有德冷笑,“想的美,你俩不在家,我一个人害怕。”

    “……”

    薛春梅斜睨着他,哭笑不得,嗔道:“我看你是想让我们伺候你吧。”

    “难道这有错吗?”

    “哼~~”

    薛春梅扭动着腰肢,气呼呼的走了。

    ……

    这天下午,不到下班时间,吴有德就走了。

    以前他都有来去自由的权力,现在当了主任,那走的更是理直气壮。

    不但他自己早退,他还以外出办事的名义,把薛春梅也给叫上了。

    “去哪呀?去哪办事,办什么事?”

    “邮电局。”

    “邮电局??”

    薛春梅有些诧异,停下脚步看向吴有德。

    吴有德道:“投稿。”

    “投稿?”

    薛春梅愣了下,笑道:“哦哦,我明白了,现在就要投了吗?”

    “嗯,先试试水吧,不得先找个好东家。”

    “好好好,快走快走,这可是个好事儿。”

    薛春梅立刻就喜滋滋的催促起来,两人快速朝邮电局走去。

    由于刚下过雪,路上还有很多积雪,他们只能在好路上骑车,不好的路上,只能推着车走。

    不过就算如此,那也比纯走路快。

    一个小时后,两人就进了邮电局。

    虽然现在只是一九五二年,但邮电局是已经有了的,早在一九四九年九月,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就提议并通过了组建‘邮电部’的议案。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如今国内一些主要城市,都已经建立了邮电局,彼此之间邮递业务可以互通。

    比如在京城,就能往山海邮递信件、包裹。

    邮电局里人不多,办事员也不多,只有四个办事柜台。

    吴有德进来的时候,四个办事员正围在火炉旁边烤火取暖,说说笑笑的。

    他从怀里取出三个信封,说明来意……

    十来分钟后,吴有德、薛春梅两人走出了邮电局。

    “学会了吗?”吴有德道。

    “啊?”

    薛春梅茫然抬头,“什么学会……”

    “邮递啊,以后说不定就让你来邮递稿件了。”

    “哦,这个啊,学会了。挺简单的嘛,写上地址贴上邮票,再交钱就可以了。”

    顿了下,薛春梅一脸好奇道:“这样……稿件人家就能收到了?”

    “嗯,只要地址没写错,百分之九十九的概率能收到。”

    “为什么呀?”

    “也可能会出现邮件丢失的情况呗,谁也不能保证不出现意外。”

    一听这个,

    薛春梅顿时就有点慌,她秀眉微蹙,忧心忡忡道:“那咱们的不会丢吧?”

    “……”

    吴有德无言以对。

    三个信封,他写了三个地址。

    一个是天锦的《进步日报》,一个是山海的《大公报》,还有一个是京城的《文亿报》。

    三个报刊,三个选择,货比三家。

    他选的这三家报刊,都是经过一番研究,深思熟虑后决定的。

    这三家报刊,可以说是现在国内最知名,影响力最大的报刊了,前两个《进布日报》和《大工报》,说起来其实是一家。

    这家报刊创办于一九零二年天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分别在山海、江城、崇庆、港岛等地都开办的有分社。

    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报!

    不少文坛大佬,当年都在《大工报》上发表过自己的作品,包括再过几年的金庸、梁羽生,最初的作品也是在港岛的《大工报》上发表的。

    不过在前年,由于新时代到来,天锦的《大工报》就改版了,改名为《进布日报》,成为一家官方报刊。

    至于最后的《文亿报》,算的上是后起之秀了。

    这个报刊,在一九四九年二月才成立,至今仅有不到三年时间,名副其实的新星!

    不过,虽然它创刊时间短,资历浅,但如今它在业界却是大名鼎鼎,业内人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究其原因,还是它的级别高,创刊人牛逼!

    它的创刊人,在国内文学史上是一座巍峨雄伟的丰碑!

    后来更是成立了一个以它创刊人的名字来命名的文学奖项!

    且还是国内最有荣誉的文学奖项!

    它的创刊人是——矛盾。

    矛先生在国内文学史上的地位,那绝对是举足轻重,需要用浓墨重彩来描绘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