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冬储大白菜(第一更)(1 / 2)

加入书签

菜窖六十年代的时候,那是家家户户都是人手一个的东西,因为秋冬交替的11月,“冬储大白菜”曾经是四九城人的头等大事。

    大小各不相一,何雨柱家的菜窖,边长0.7米的正方形窖口,由水泥砌筑而成,上扣带锁铁盖。

    窖深2.2米,通过铁梯上下进出;窖内面积约两平方米,四壁由红砖砌筑,墙壁上镶木质隔板,以便储物码放;普通成年人在内可伸直腰板、活动自如。

    何雨柱下到自家的菜窖中,将里面储存的土豆,用一个大筐弄了差不多三十斤出来,今天何雨柱要给四合院的老少爷们,一家一斤的土豆丝。

    而这个时候,大白菜还没有储存,不过,也就这两天了。

    这是四九城必须做的事情,因为相比于主食需要粮票换购,蔬菜倒是能用实打实的钞票买到,当然了寻常蔬菜在当时也是需要抢购的,买不买得到大多靠运气。

    比如黄瓜、西红柿、土豆是最常吃的菜,当时几分钱一斤,每天的供应量有限。

    有时候卖相不那么好了,就会用簸箕撮堆儿,价格也更便宜。

    而这白薯、蒜苗得算是那会儿的高档菜,得靠“小道消息”才能在菜场买到,有时还需要派出家里的“运动健将”才能在人堆儿里挤出重围,“拼出一些成果来”。

    只有这大白菜,最能给人安全感的。

    因为冬储大白菜不在平时的菜场里卖,大多时候要等车开过来胡同里面卖。街坊们听着信儿就到了卸车的地方,排队领号,按需购买。

    各家各户有平板三轮的,都得把车推来,没有这些“家伙儿”的也不用担心,“说好要多少,人家到时候会帮忙送到家门口。”

    那时候的每年冬天,何雨柱和何雨水一家连个人都要囤上300多斤的大白菜。

    “听着挺多,一棵菜十斤左右,真算下来也就三十多棵。”

    当然了,这也要看各家各户院里的地方,“买多了,没地儿放,而且也不好存。”

    平房院子里码放大白菜是有讲究的。在房檐下边,台阶两头码上砖头,木条木板两端须得搭放在砖头上,一层一层的大白菜插空放好,最上面盖上夹被或是苫上一块塑料布,这样才能保证大白菜上下透气通风,存放更长时间。

    不过这样码放,也不能一劳永逸,每家每户冬天里总得折腾几次。

    在冬天,胡同平房里的百姓更关注天气,要是气温稍高,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墙根下的白菜。

    老话讲,这是怕“被捂了”,“打开白菜帮看到里面黄芯儿了,那就是整棵白菜都坏了。要是里面还有水汽儿,那就是还能放得住。”

    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每一颗白菜都能被大家物尽其用。

    大白菜帮子也是舍不得扔的,老人们总用白菜帮子剁馅儿蒸包子。细嫩的白菜心儿最是稀罕,所以大家总会把它们留起来积酸菜。

    那得用冒着热气儿的米汤或者面汤过遍水,然后再放进冷水里,才能锁住白菜的鲜脆,最后再放进干净的坛子里,就是一整个冬天都吃不完的美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