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第162章 可怕的执行力(1 / 2)

加入书签

第162章  可怕的执行力

    70年代的四九城是很尴尬的时期。

    一方面,街道的拓宽和城市的发展使得大量古城墙、古牌坊被拆除,另一方面,旧城改造还没有大面积推开,老四四九城的胡同保持着原生态的面貌,路面没有硬化,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整条胡同的居民用一个公共厕所。

    老四九城人依旧住着四合院,住在狭窄街巷的平房中,每家不过二三十平米的样子,三代同堂、四代同堂很普遍。

    这些房子统一归房管科管理,是通过单位申请下来的,好一点的单位免费住,差一点的要象征性的交房租。

    院子里有公共自来水、公共厨房,谁家做点好吃的,香味满院子都是,瞒也瞒不住。

    大家彼此住了几十年,互相了解,互相帮衬,谁家有多少存款甚至都知道。

    那句老俗话远亲不如近邻就是从这里来的。

    人们的穿衣打扮色彩单调,但是他们的内心强大,精神世界丰富。

    大街上,男人女人都是灰与黑,最流行的就是卫士装、卫士帽。

    那时候在小学里,哪个同学戴了一顶卫士帽,大家羡慕的眼睛都会绿起来。

    关系好的,可以借来戴一下,如果能戴着卫士帽回家过夜,那就是老铁了。

    结婚时候的三大件之一就是自行车,飞鸽、永久、凤凰、大金鹿,是当年的四大名牌。自行车每天擦得锃亮,平时没事就鼓捣,白天怕晒,雨天怕淋,晚上睡觉的时候,自行车要搬进屋里的。

    当时的邻里关系也很好,可能是因为三位大爷没有了权利,棒梗又被抓进去了三年,贾家的贾张氏和秦淮茹没有作妖,那个时候四合院的邻里关系也是达到了最好的时候,基本上是你借我一碗面,我借你一瓢米,你使使我的簸萁,我用用你的箩筐。

    而且家家户户的大门是不上锁的,即便是有锁子,也是做做样子,不是挂着,就是半锁着。邻居们需要借用工具,在主人不在家的时候,也不用打招呼,自己开门用完直接送还就行。

    你送我一根葱,我给你两头蒜。你吃吃我的饭香不香,我喝喝你家的汤甜不甜。那时候只要有一点稀罕东西,都想着和邻居们分享分享。亲戚朋友来了,带点点心、炉食,糖果,梨膏。

    首先想到的是周围邻居的老人和孩子们,给这个抓上一把,给那个拿上几块。要是谁家采回了洋槐花,杜梨叶等,你看吧,周围这几家中午的饭都是一色蒸卜漏。

    特别是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天刚蒙蒙亮,盼望了一年也吃不上几顿的羊肉馅饺子出锅后,小孩子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周围几个邻居送饺子。

    进门先给长辈们磕头请安,然后,大爷大娘们会动手互换饺子,也就是端着自家的来又端他家的归。

    吃喝拉撒睡,锅碗瓢盆勺,这些生活中谁也离不开的东西,正是邻里相处的连心锁。

    由于聋老太太开始深居简出了,李奶奶现在是四合院的顶梁柱,由于李奶奶为人勤劳善良、正直说理;慈祥亲切,有一副热心肠。

    谁家小两口闹别扭了,谁家婆媳关系紧张了,她出面一说,保证和好如初。

    就连谁家小孩哪天生的,谁家老人哪天的祭日都记得清清楚楚。

    她还经常帮着接生和处理老人的后事。

    是真的做到了四合院大家长的角色,棒梗不在的三年,四合院的邻居们是“既扫自家门前雪,还管他人瓦上霜”。

    你要是出门,喊给邻居一声,或者院子里晒着被子,凉着衣服,或者是房上晒着豆子,凉着片片,要是遇到下雨阴天给收回来。

    那你就放心的去吧,保证万无一失。

    要是谁家有红白喜事,小孩满月,那一定是全家出动,要人有人,要物有物。需要什么用具保证全部奉上。要是谁家老人有病,会把攒了好长时间,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留给孩子们到供销社换铅笔、橡皮、本本的鸡蛋,揣在怀里几个给送去。

    要是遇到打平房、脱坯盘炕,那就是男人干活,女人做饭,一去就是几十号人,不用敲钟,不用广播,一大早大家就自带工具来到主家,在大匠人的统一指挥下,有秩有序的干着。

    没人偷懒,没人撒尖,你追我赶,干劲十足,场面活跃壮观。一鼓作气的干完活后,围坐在一起,端几个腌豆、豆芽等小菜,喝上几口高粱白酒,吃上两碗咸饭,啃上三个窝窝。非常满足的哼着小曲上工去了。

    相互串门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闲下来的时候,或者中午,或者晚上,人们会不由自主的到邻居家坐一坐,聊一聊。

    有的人要是一天不串门,就感觉睡不着觉,有的端上一碗饭,要走好几家。

    有的一天不来串门,主家就感觉不正常。那时候的串门也是有特点的。

    男人们主要是为了消遣,打发时间。坐在一起抽抽烟,喝喝水,说说话。聊聊往事,谈谈工厂里面的事情,交流点现在各自的技术,哪里有便宜的米面粮油,哪里的猪肉不要票。

    有时候也谈历史,谈家事,谈四九城的事,谈听来的奇闻异事。一边聊着,还一边你装我一烟袋罐,我装你一荷包,相互换着烟丝尝尝。

    上了年纪的奶奶大娘们,喜欢盘腿坐在邻居的热炕上,冬天在泥制的火盆旁围一圈。

    不时的用专门的铁火剪拨拉着火盆里的木炭块。

    一边烤手,一边聊天,夸夸媳妇贤慧孝顺,赞赞孙子聪明可爱。农闲时节,年轻的的妈妈婶婶们会聚集在树荫下,或者院子里的台阶上,不是纳鞋底,就是缝补旧衣服。

    那时候四合院里面大人孩子的鞋都是妇女们亲手做的,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她们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扯东道西,漫无边际的闲聊着。聊看到的,聊听到的,聊想到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一会开怀大笑,一会动手动脚,气氛热烈,甚是热闹。

    只是这些和谐的画面,在棒梗回来之后,就快要没有了。

    就在棒梗回来的第二天,前院的赵大妈,大清早的就叫了起来。

    “不好了,不好了我家的鲤鱼不见了,大家快点出来看看呀!”

    赵大妈一声喊,大家都全部跑了出来,跟着就见赵大妈挨个的哭诉道:“我家老伴身体不好,我就想着买条鱼给我老伴补一补,昨天和人借了一张票,花了七毛钱买了一条鲤鱼,本来准备今天做的,可是谁知道,早上一起来,养在水池中的大鲤鱼就不见了。”

    “哎赵大妈,你怎么这么大胆,居然敢将鲤鱼还养在水池里?”一边年轻的一位女孩十分惋惜的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