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第210章 香江的混混(1 / 2)

加入书签

第210章  香江的混混

    何雨柱登上了香江的飞机,目的就是为了最先进的狂犬病疫苗,在香江的一位英老,他弄到了一批狂犬疫苗想要捐献给上面,而英老的要求就是见一见何雨柱。

    上面将这件事情和何雨柱说了,何雨柱当然是乐意之至,所以就踏上了前往香江的飞机。

    一说到香江,何雨柱就想起了当年的大逃江,那个时候,我们正在经历最难的时候,一年的工分大概只有七块钱,可是香江呢,一天就有七块钱。

    所以就有很多人偷偷的去香江。

    最早的时候,鹏城河仅仅是一条河。

    在河两岸农民的生活中,它作为边界的概念并不那么明晰。虽然有一条法定通道罗湖桥,但是农民们都习惯就那样牵着牛涉水而过。沿岸村庄田地犬牙交错,有时收工晚了,过了境的农民便不再回家,在对岸的茅草棚里过夜。

    两地的人,往往是同一个祠堂的分支,各姓联姻省亲,融为一体。

    但这一年的10月,鹏城河开始作为香江和另外一边两地的分界线,其标识意义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香江那边开始在南方建起铁丝网。随即,大量有钱人逃到了英吉利管理之下的香江。

    这就是最早的离开。

    后来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不能让这些人这么离开,所以我们开始严格管理。

    镇上每条街道每十户居民组织起来,成立小组,每5天开会对号点名,登记情况。

    在构建严密的控制网络后,上面还着手建立边防区,在边境一带划出一块空地,作为“安全保护区”。

    相关文件显示,最初的“安全保护区”东起大鹏湾,西至矛洲河,南从深圳河起,北至山厦,长91公里,深19公里。其中包括三道防线,从荷枪验证,到警犬巡查,戒备层层升级。

    自此,牵牛涉水、草棚过夜、联姻省亲这样无拘束的两地往返自由不复存在。

    但是到了后来我们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最难的应该就是三年的灾害,那个时候,真的是活不下去,所以大量的人员,开始前往香江。

    除了人数众多外,有些人还有组织、有指挥,每人均持有一条4尺多长的木棒,扬言说:“在冲到边界时,不论谁要阻挠我们,我们不得退步,要用棍与他们搏斗继续冲过去,甚至开枪也不要后退掉队,谁掉队就要用棍打谁。”

    说真的,也是真的活不下去了,要不然谁会离开故土。

    香江调集了数千名治安员,开始大规模的驱赶与抓捕。

    与此同时,先后有十余万名香江市民,带着食品和饮水赶到华山,保护这些百姓。

    根据事后的统计,大约有一半的百姓,在市民们的掩护下逃入市区。

    许多香江的治安员也不忍心抓捕这些人,甚至有治安员不听命令,同那些百姓拥抱在一起流泪。

    最后,在“不行动者作抗命论”的指令下,治安员才终于开始执行命令,将这些百姓强行拖到山下早已准备好的数百辆汽车上,准备第二天遣送回来时的地方。

    当晚,香江几乎所有的娱乐场所都自动熄灯闭门,以示抗议。

    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停止了娱乐节目,许多电台开始现场直播华山的状况。

    没办法,这次的事间,其实就是因为吃不饱饭。

    那个时候的珠三角一带,民众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纷纷致信香江亲友求助。

    香江亲友便把食物装入锌铁盒子密封起来通过邮局寄回内地。

    可是上面出于某些考虑,下令禁止邮包入境,于是所有的邮包全数折回香江。

    很快我们解决了温饱,本来以为就不会再有人前往香江了,谁知道,温饱刚刚解决之后。

    那个时候离开的人更多,而这些人离开,也不能怪人家,你将这些人给逼狠了,他们不走,等着被你虐呀。

    这些人都是聪明人,他们不可能会留在这里等着你们,就好像娄晓娥一家一样。

    就是到了八十年代,离开的百姓依旧还有,那个时候,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34块,那么隔壁的香江同期的收入就能达到13000元港币。

    这样大的收入差距,必然会使得很多人不甘心,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沿线一带的民众,就算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逃亡到香江去发展,当时还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自家劳动一个月,不如香江干一天!”

    这也是事实。

    好在现在已经好多了,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只有让国人富起来,才能阻止这场“离开潮”!

    所以上面成立了特区,鹏城经济特区。

    一个新的特区出现和实施,有人会选择支持,就有人会提出质疑,就像是建立经济特区,毕竟这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百姓们就更加没有头绪,说到这里就不得的提起当初的罗湖搬山填土事件。

    曾经的鹏城罗湖区只是一片洼地而已,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一次大水,导致周围地区都变成一片汪洋。

    本来当地人并不是多么的重视,但是自从宣布鹏城成为经济特区之后,这里就成了特区必须要管的一块地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